这是新能源爆炸的第712篇原创文章。本文仅记录了“新能源爆炸”的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集团,不收费推荐股票,也不代表客户进行财务管理。
德国纳米和湖南裕能作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走势不是很好,但相对而言,湖南裕能的走势明显强于德国纳米。为什么?
01湖南裕能走势更强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涨得更少。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能源行业走得非常糟糕。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原因,但事实上,最简单和直接的原因是几年前增加了很多!
回顾a股的任何一轮大题材,尤其是以年为周期级的大题材,都逃不过大涨后会大跌的命运。也许以后会再起来,但是先调整一波是不可避免的。背后的直接原因是资金需要盈利套现,但具体原因往往是炒作时提前透支增长,行业发展低于预期,导致业绩和估值双杀。
德国纳米充分享受过去这波新能源超市,股价上涨20倍以上,湖南玉能今年2月上市,今年新能源是狗忽视状态,虽然上市当天翻了一番,但与德国前两年享受估值相比,是世界,完全无与伦比。
而且上市就是巅峰,后面就是一路回调的趋势,就像人一样,时间也命。
其次,湖南裕能最近走势更强,除了之前涨的少,也是因为它的性价比比比德方纳米好。
湖南裕能反击德国纳米
从2018年行业内的小豪,到摊上两条最粗的大腿(宁王和迪王), 湖南裕能开始了疯狂的反击之路,成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之王,而德国纳米只能排名第二,双方开始显著拉出差距。
2022年,湖南裕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份额达到26%,占行业四分之一,但德国纳米只有18%,湖南裕能的收入接近德国纳米的1.9倍。
进入2023年后,双方的差距再次扩大。今年1月至4月,湖南裕能市场份额约为34%,较2022年再次大幅上升8个百分点,而德国纳米市场则下降4个百分点,降至14% 左右。
湖南裕能一季度收入是德国纳米的2.67倍,盈利能力差异很大。虽然湖南裕能一季度净利润大幅下降,但仍有2.81亿净利润,但德国纳米亏损7.17亿元。
在产能方面,截至2022年底,湖南裕能已达34.8万吨,去年关键产量高达33.72万吨,产能利用率高达96.82%,在建产能高达14万吨。根据德国纳米今年5月对投资者的回复,最新产能为26.5万吨/年,双方产能也有明显差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德国纳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式爆发的前两三年,明显具有先发优势,却被湖南裕能成功反击?关键是湖南裕能和德国不一样。没有实际控制人,湘潭电化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10%。
一般来说,这种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在决策上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湖南裕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反击,这是伟大的。
在IPO之前,引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两位战略投资者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疯狂扩大产能。
此外,湘潭电化虽然没有实际控制人,但最大股东却是国有资产的背景。众所周知,国有资产的背景在某些方面会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国有资产市场化经营背景的企业往往会有良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融资还有更多的优势。毕竟,扩大产能需要资金。此外,还有土地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国有资产背景在这些方面更具优势。
此外,湖南裕能和德方纳米的技术路线也不一样,湖南裕能主要是固相法,德方是液相法。
磷酸铁锂主要有固相法和液相法两种技术路线。
固相法的优点是设备和工艺简单,成本低,适合工业生产。缺点是固相不均匀,难以控制产品的晶体形状和颗粒大小,一致性差,是目前大规模生产的主流技术路线。
液相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原料在分子水平上混合得更均匀,产品的尺寸和形状可控。缺点是工艺复杂,需要耐高温高压的反应设备,成本高,难以大规模生产。
固相法在技术上的优势决定了湖南裕能的扩产速度更快,尤其是前两年锂电池产能短缺的时候。
03德国被迫疯狂追赶
事实上,这就是为什么德国纳米自去年以来开始疯狂扩大产能的原因。虽然该行业自去年以来一直存在中短期产能过剩的风险,德国今年第一季度损失超过7亿元,但在4月底,德国仍发布了固定增长指令,计划筹集35亿元,年产11万吨新磷酸盐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补充营运资金。
即使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函询问,公司仍需坚决推进固定增长,原因也不难理解。虽然行业中短期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但考虑到全球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长期不怕产能过剩的风险。
此外,在确定长期需求将爆发,产品不能完全打开差距的情况下,谁有更大的规模优势,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在未来取得领先优势。目前,德国已被湖南裕能明显拉大了差距。为了赶上,他们只能以更激进的方式扩大产能,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第一季度遭受巨大损失,并被深圳证券交易所询问,他们仍然坚持提高产能。
但话说回来, 虽然德国在中短期内被湖南裕能拉开了差距,但磷酸盐正极材料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的关键取决于成本优势,最终是竞争堆容量。随着液相技术的成熟和规模优势的体现,液相技术是更具优势的一方。
现在说湖南裕能一定是未来磷酸盐正极材料的龙头,真的不一定,结果还是不确定的。
原创文章,作者:新能源大爆炸,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091711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