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月中旬,各大汽车企业已陆续完成2023年年度销售统计。
在阅读了大多数独立品牌的成绩单后,作者只能描述“即使市场形势不好,但仍然稳定”。毕竟,许多独立品牌在过去一年的低迷中仍然完成了稳定的销售增长。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汽车公司的销售宣布,作者还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独立品牌都能承受稳定输出的压力。作为上汽新能源豪华品牌的双子座之星之一,飞凡汽车在过去的一年里并不是很好。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飞凡汽车的累计销量只有21012辆,其中14092辆由飞凡F7组成,其余6920辆由飞凡R7贡献。这样的销售业绩,甚至与门兄弟智己的单一车型销量相比,即使与2022年14532辆相比,销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就连定位和定价都比较高的智己,销量也有所提升。为什么定位更低,受众更广的飞凡却屡战屡败?原因其实涉及很多层次。
第一个原因是出身。2020年,上汽集团在荣威品牌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个专门从事新能源领域的新品牌,该品牌是非凡的前身,当时也被称为“R“品牌,ER6,MARVEL R型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显然,这个当时属于荣威的新能源品牌并不容易,甚至不能摆脱荣威的影子。这两款车型的销量和市场认可度也很低。
第一次尝试失败后,上汽和2021年10月将“R“该品牌被剥离并命名为飞凡汽车。从那时起,飞凡终于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但其“前荣威附属品牌”的背景一直是许多消费者心中的障碍,使该品牌的高端形象无助。
第二个原因是飞凡产品本身。
作为一个自称高端品牌,飞凡汽车产品的定价一般达到20万级。然而,在中高价格下,飞凡品牌的产品在软硬件储备方面往往落后于同级别、同价位的竞争产品。
比如定价在20万左右的老飞凡R7,乍一看配置很高,但实际了解后会发现很多官方声称的功能,比如AR-HUD、真皮座椅、副驾腿托、座椅通风、按摩等功能,即使在高配置车型上,也需要额外花钱选择,比较同价位的小鹏G6、比亚迪宋L等车型在辅助驾驶和雷达数量上都落后于它们。
而这种情况,在飞凡F7上也存在。
简而言之,在当今时代,高端并不是成本效益的反义词。所谓的高端并不是盲目地堆积高价,而不是将配置标准化到汽车上。显然,飞凡并很好地实施了这一点,这也导致了许多消费者无法识别飞凡的产品。
第三个原因涉及到飞凡品牌的渠道和售后服务。自2021年正式成为独立品牌以来,飞凡已经走过了两年。然而,屏幕前的观众不妨回忆一下,在过去的两年里,你在你的城市看到过飞凡相关的商店吗?
根据飞凡官网给出的信息,飞凡汽车目前在广东、上海、江苏拥有最多的门店,其中广东有51家,上海有32家,江苏省有27家。除上述三省外,其他省份的门店不超过20家,甚至全省很多省份的门店不到5家。
这样的渠道数量,配合只有两款在售车型的现状,不知道飞凡是在“憋大招”还是已经开始“摆烂”了?
除了渠道覆盖率低外,飞凡品牌的售前售后服务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汽车朋友论坛上,购买运输损坏的汽车和汽车后,提示车辆进行售前维护、交付效率低、车辆购买后无后续OTA升级并不少见。
试着问一下,一个新兴品牌,只是迈出了对待消费者的第一步,显然不打算积累良好的声誉,没有良好的声誉,我们怎么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呢?
写在最后
通过飞凡汽车在产品材料、布局、渠道和售后态度方面的思考,作者很难想象飞凡汽车的高管们在想什么。只能说,从长远来看,飞凡注定是平凡的。
幸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挫折,飞凡高层终于醒悟了。新款R7在旧款的基础上升级了129次,起价调整到18.99万元,然后与小鹏G6错位竞争20万级纯电动SUV市场。所以12月,“降价增配”的飞凡R7终于变红了,累计交货量达到2523辆。
但客观来说,随着2024年价格战的开幕,已经提前打出了底牌的飞凡,能否在朋友和商家的后续价格战中占据优势?恐怕很难。总之,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创文章,作者:carme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32114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