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储能进入快车道,抑制峰谷发电,确保电网安全。受供应链中断和众多优惠政策的双向影响,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逐步发展,储能比例不断上升。2022年是储能爆发的第一年。2023年储能投资能否继续辉煌?
储能成为各大券商关注的焦点,蕴含新的投资机会
根据证券公司2023年a股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已成为平安证券、国泰君安、华西证券等证券公司关注的高频词。他们表示,2023年新能源领域将培育更多的投资机会,其中储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三个细分轨道之一,受到重视。
能源转型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趋势。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我国电气化水平将继续提高,电能将占终端用能的30%左右,这也催生了2023年储能行业投资的新机遇。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新能源、光伏、风电在发电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催生了储能需求。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已成为解决电网消耗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风景等新能源装机量的增加,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政策持续有利,储能市场空间广阔
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全球储能主要分为三个市场。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储能作为主流电力技术,随着净零目标的推动,储能系统发展迅速。预计2022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35.5GWh。据GlobalDate数据分析推测预计2026年 全球电化学储能量可达92.2GW。它不仅需要大量的安装,而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预测,2023年中国大储可能增长最快,其次是美国和欧洲。国内储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补贴阶段,第二阶段是实际应用阶段,第三阶段是经济适用阶段。随着国内配储政策的不断出台,预计大型储能装机将迎来快速发展。自2022年以来,内蒙古、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台了强制配储政策。
在发展模式方面,随着储能配套政策的出台,受益于“新能源+储能”良好商业模式的影响,“光伏+储能”和家庭光储一体化可能成为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新趋势。从细分应用场景来看,国内用户侧储能主要是工商业和工业园区。2021年,用户侧储能占国内新型储能的24%,工商业和工业园区占绝对主力, 总比例超过80%,也是用户侧应用的主流用途。2023年,在地缘政治因素的催化下,海外户用储能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对于国内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的大型储能,预计2023年在后续政策、技术、规模等因素的推动下,行业盈利能力将继续增强。
成本有望降低,行业投资前景可观
从储能产业环节来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上游电池材料与新能源汽车上游产业链重叠;二是电池组占整体成本的60%以上,逆变器占成本的10%,电池管理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三是下游客户,包括一些大型发电集团和工商分布式用户。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消息,1月7日,随着我国储能锂电池产量的不断上升,磷酸铁锂电池的用电成本有望降低。与此同时,锂离子电池组成本在过去10年中下降了80%以上。由于上游供需结构的改善,可能会促进系统成本的下降,性能更好。
目前,国内储能已进入经济适用阶段。自2022年以来,包括终端电价在内的上网电价基本满足了经济适用性,无论是发电侧还是用电侧。未来将进入市场化阶段,对补贴的依赖将越来越低。与此同时,2023年储能成本的降低和需求的持续增长将带来更多的行业投资机会。许多储能系统集成商由电力设备转型,如新风景、科华数据、能源电气、金盘技术等,其电力设备主营业务稳定,与新能源相关性强,不仅具有系统集成和并网技术优势,在客户渠道储能客户和电力设备主客户渠道也部分重叠。
综上所述,2022年储能处于行业爆发初期,股价表现呈现逻辑验证阶段和繁荣溢出阶段。随着储能行业的不断发展,南方潜在的新蓝筹股等企业纷纷重仓布局储能。2023年,储能行业有望继续强势发展,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巨大。
原创文章,作者:新材料情报NM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1/19213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