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时代创始人曾丽平在“2023xEV电池技术论坛暨2023新能源光储充融合产业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报道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及未来趋势 第一部分是两部分 分主要 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的现状,主要分析了未来动力电池的市场趋势和应对策略。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的现状。
截至2023年8月,中国作为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已达到33%,远远超过西欧和北美。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国电池企业占据近70%的市场份额,日韩企业占30%,其中CATL和BYD占近53%,中国占近75%。
在应用层面,中国乘用车市场LFP电池的出货量显著增加。目前,300公里以下87.7%的车型配备了LFP,300-600公里的车型配备了近60%的LFP;对于600公里以上的车型,比亚迪大规模切换LFP电池。未来,随着蜂巢龙鳞甲等电池的推出,LFP的比例可能会上升。
在电池产品方面,特斯拉和比亚迪在龙头汽车公司配备的电池是完全定制的。与其他汽车公司的产品不同,他们有能力定义自己的产品。L148、L200产品基本上是一个普遍的尺寸,欧盟最早开发,宁德时代生产,推广到汽车制造商的应用。长期以来,汽车制造商没有开发能力,产品定义的主动性掌握在电池企业手中。
在功率分布方面,EV车型的带电量主要为40-70kWh,50-60kWh应用最广泛,PHEV中10-20kWh搭载量最大,增程约为40-50kWh。
在PACK层面,目前64%是OEM自制或关联企业自制,这部分未来份额将越来越大。
关于电池未来的市场趋势和应对策略。
趋势1: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将更加混合动力,这可能导致动力电池的增长需求低于预期。动力电池企业疯狂扩大生产,远远超过实际需求。NE时代保守估计,2030年BEV车型的电力需求约为1TWh,激进增长50%,即1.5TWh,这与几百个GWH产能扩张计划的电池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趋势2,纯电动汽车的盈利挑战主要是由于成本过高,而动力电池是最大的成本。在当前汽车公司降价保护市场的情况下,动力电池降本是未来的主旋律。今年,许多汽车公司在市场和利润方面选择了前者。汽车公司亏本出售汽车,电池公司面临进一步的压力。从新技术、平台化、标准化、产品开发周期优化、市场扩张等方面与供应商合作降低成本,是汽车企业目前降低成本的一些方向。
趋势3:为了摆脱对电池工厂的高度依赖,增强其在电池成本方面的发言权,汽车工厂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动力电池供应链,从Pack到电池,甚至上游锂矿。
趋势四,整车布局层面,汽车企业将逐步增加对电池系统的资源倾斜,CTC、CTB的趋势很明显。
趋势五,汽车企业和电池企业通过高度集成的系统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一些新的电池尺寸也会出现,逐渐取代一些现有的一般尺寸电池。从最早的模块,小模块,到大模块,到CTP、CTP1.0、2.0、3.0计划都是为了提高系统集成效率,降低成本。过去欧美企业主导,现在中国本土企业主导。
趋势6,随着系统组效率的提高,低成本LFP材料仍然是XEV市场的主流。NE时代研究所做了一个假设。以A级车(SUV车型不同)为例,如果使用CTC方案,电池组的可用空间为320L,电池效率从40%到70%,体积利用率75%(理想状态),LFP电池组可以达到90kWh,长寿命车型基本不需要三元电池,LFP完全够用。
趋势7、800V车型的布局导致对快速充电池的需求增加,但4C快速充电池容量较低。未来对快速充电和耐久性有要求的高端车型可能会应用高能量密度材料。
趋势8、超快充电和新的安全标准对电池热管理、热安全等相关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电池内部短路后五分钟内没有明火标准,未来可能会有更严格的要求。如果超快充电和安全标准更加严格,电池热管理和热安全将会有新的诉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趋势9,电池企业积极布局海外,与全球海外新能源市场合作。目前,汽车公司正在积极出海。无论是在海外建车厂,还是直接向海外出口产品,每个人都希望卷入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快速应用和成本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近年来我们开始出海。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动力电池企业需要配合整车厂走出去,走向海外。
趋势10,日本和韩国继续加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技术可能在2030年前突破商业应用。
原创文章,作者:智车引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131813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