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即私有化,智能座舱整合能否破解新能源“淘汰赛”困局?
概述
2025年5月7日,吉利汽车(00175.HK)一纸公告震动行业: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NYSE: ZK)拟私有化退市,从美股回归吉利体系。这一决定距离极氪2024年5月10日纽交所上市仅隔358天,创下新能源汽车企业“上市-退市”最短纪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同日表态,将“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并加速智能座舱团队重组与技术品牌体系重构。业内分析认为,此举既是吉利应对新能源“淘汰线”上移的主动调整,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化竞争的关键信号。
闪电退市:资本狂欢后的战略回撤
极氪的退市并非偶然。作为“全球最快IPO”的新能源车企,极氪上市首日市值一度突破500亿美元,但其美股表现持续承压。截至退市公告前,极氪股价报52.19美元,较发行价下跌约35%。尽管吉利以每股ADS 25.66美元溢价13.6%发起私有化要约,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战略逻辑。
核心动因一:资源内耗与协同困境
吉利近年推行多品牌战略,极氪、领克、银河等品牌覆盖10万至50万元价格带。然而,极氪与领克在30万元级市场存在重叠,技术架构(如SEA浩瀚与CMA Evo)亦出现冗余。2025年前4月,极氪累计交付仅5.5万辆,目标完成率不足20%,反观整合后的银河品牌同期销量同比激增80%,印证了“整合增效”的必要性。
核心动因二:应对“新势力淘汰线”
据行业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企生存门槛将提升至年销50万辆,研发投入超百亿。极氪独立运营下,2024年研发支出达89亿元,但智能驾驶、座舱等关键技术仍落后于华为、小鹏等对手。私有化后,吉利可通过集中研发资源、共享供应链(零部件通用化率拟提至70%),实现降本15%、研发周期缩短40%,构建技术护城河。
重构棋局:智能座舱整合与技术品牌升级
吉利的整合大戏已悄然展开。5月7日,极氪智能座舱团队并入吉利中央研究院,由首席座舱科学家姜军统筹。此举打破品牌技术壁垒,实现座舱平台共享,同时保留独立交付团队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技术品牌体系“三箭齐发”
- 极氪定位豪华纯电:聚焦30万元以上市场,2025年推出极氪007 GT、9X等旗舰车型,搭载EEA 4.0电子架构4;
- 领克主攻混动市场:依托EM-P超级增程方案,覆盖20万-30万元主流区间;
- 银河承接大众化需求:整合几何品牌后,以15万-25万元价格带应对价格战。
资本与数据安全双重考量
极氪退市亦规避了中概股监管风险。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施压下,吉利需减少敏感数据披露。而私有化后,极氪核心数据将纳入吉利体系,符合《数据安全法》要求。
行业启示:从“多生孩子好打架”到“攥指成拳”
极氪的退市标志着新能源竞争进入深水区。2025年,头部车企纷纷收缩战线:比亚迪砍掉冗余车型,蔚来关停副品牌“萤火虫”,特斯拉暂停Model 2项目。行业共识逐渐清晰:“规模扩张”让位于“体系效率”。
专家观点
汽车分析师张翔指出:“极氪退市是吉利从‘资本故事’向‘经营质量’转型的分水岭。未来三年,新能源市场将呈现‘3+X’格局——3家全生态巨头与若干细分市场玩家,缺乏技术协同力的品牌将加速出清。”
结语:吉利的“二次创业”与行业洗牌前夜
极氪闪电退市,既是吉利“断腕”求生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深度整合的缩影。通过私有化,吉利可集中资源攻克智能驾驶、超充网络等关键技术,而行业淘汰赛的残酷性或将催生新一轮并购潮。正如李书福所言:“汽车工业没有捷径,唯有回归技术本质,才能穿越周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CarMeta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505/1211155703.html
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712335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