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补上最后一块拼图,下一个问题就是把车卖给谁。
数科社出品
作者丨林木
随着工信部申报目录正式出现首款纯电动车型SU7,小米离量产又近了一步。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377批新产品公示文件《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中小米汽车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自2021年雷军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的业务进展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作为雷军知生年的最后一次创业,市场关注的焦点是:
十年前,雷军创立了小米,小米曾经被视为智能手机市场的普及者。现在他能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上创造另一个小米吗?小米汽车在这条被认为是近年来最残酷的轨道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目前,小米汽车上市越来越近,答案正在一一揭晓。对于雷军来说,他已经完成了小米的最后一个谜题,下一步就是卖给谁。
01.“真容”和定价挂足胃口
在过去的两年里,小米汽车的“真面目”和定价引起了公众的胃口。
在外观和造型方面,直到小米总裁卢伟冰在今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会上表示,夏季和冬季测试即将启动,越来越多的小米汽车外观渲染图和路试间谍照片才流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文件中显示的照片,小米申报的SU7和SU7 Max两款车型,除了不使用贯穿式LED头灯组外,大致符合之前网友给出的“前脸像特斯拉Model” 三、侧面像保时捷Taycan的猜想。
根据相关产品信息,小米的第一辆车是纯电动汽车,定位为C级汽车。这两款车型的长度和宽度为4.997米和1.963米,轴距为3米,与汉EV相似,比威莱ET5大一圈。电池分别为三元锂离子电池(宁德时代)和磷酸铁锂电池(襄阳弗迪电池),后者属于比亚迪。
此前尚未实施的汽车制造资格问题也完全揭示了悬念——申请企业栏写道,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即北京汽车制造资格。然而,新车的生产地址是小米汽车自建工厂的所在地。不难猜测,小米可能只是暂时借款资格,而不是OEM。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需要取得“双资质”才能将产品投放市场销售。企业取得发改委许可的“大资质”后,需要在2年内建厂,3年内销售车辆。
据公开报道,小米汽车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年产能15万辆,2023年6月竣工验收;二期计划于2024年开工,2025年竣工。
目前,小米汽车已经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认可,这意味着它离大规模生产和上市只有一步之遥。据报道,在招聘网站上,你可以看到小米汽车正在招聘零售中心经理,月薪从2万到3万不等。
尽管揭开了面纱的外观,但小米汽车的定价仍然是个谜。
近日,知名汽车博主韩璐透露,小米首款车型售价将超过30万元,高端版预计将接近40万元。目前,该微博已被删除。11月21日,另一位网友透露,MI SU7基本入门级低、中、高三个配置版本的价格分别为15.49万、17.99万和21.49万。截至新闻发布前,小米汽车官方尚未回应。
第一款车型的定价无疑决定了小米将产品卖给谁。答案只能在上市新闻发布会当天公布。然而,业内也有很多关于“小米汽车定价不会超过30万元”的论点。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在最近三季报的电话会议上,卢伟冰透露了小米汽车的最新进展,“明年上半年小米汽车的量产目标保持不变,整体进度达到预期,第二次冬季测试即将进行。”
在此之前,许多a股公司加入了小米汽车供应链。“准生证”曝光后的第二天,小米汽车制造相关概念股继续上涨,一度迎来涨停潮。
最后一块拼图
在小米汽车上市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产品宣传名单的那天,雷军发布了一条微博,写道:人和车都是生态的,我的心更加澎湃。以下是他不久前在集团战略升级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演讲的照片。
在新闻发布会上,除了小米14系列新产品如期到来外,雷军还宣布小米集团的最新战略从“手机”开始×AIoT“,升级“人车家全生态”,宣布小米探索了13年的澎湃OS系统。
早在2021年宣布制造汽车时,雷军就展示了小米制造汽车的初衷:使用高质量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现在看来,雷军的“智能生活”对应着小米的“全生态”,承担新战略的关键是一起发布的澎湃OS系统。
在他未来的想法中,小米澎湃OS是“万物互联的公共基础”。此前,小米拥有一定的AIOT智能生态,进入智能汽车领域意味着小米再次扩大了智能生活的覆盖范围。
小米汽车无疑是蓝图中的最后一个拼图。
据了解,小米车机OS的研发于2021年开始,MIUI在去年年初统一、Vela、Mina、操作系统的底层合并完成了四个系统的软件架构。
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都可以促进软硬件更好的集成,从而提高终端性能和用户体验,从而构建制造商差异化竞争力的技术护城河。
这条路上有华为珠玉。鸿蒙OS在发布之初就强调了其物联网万物的宏大愿景,现在可以看到鸿蒙OS已经打开了手机,PC、电视、汽车、手表等终端。特别是在汽车终端,鸿蒙驾驶舱系统一直是问界车型的主要卖点。
这也是苹果下场造车的关键原因之一。
苹果过去表现出强大的产业链话语权和消费者控制力,软硬结合。iOS的核心生态系统和账号系统是其固有的优势,可以无缝移植到汽车的OS上,这注定是继iPhone之后的AppleCar、Mac之后的新承载物。
在智能时代,汽车不再被视为单一的旅行工具,而是成为智能生活的终端载体之一。这意味着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不同的软件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影响未来汽车产品的差异,从而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和使用体验。
因此,可以看出,近年来,软件授权汽车生态已成为制造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不仅手机制造商进入汽车行业,而且像威莱这样的汽车制造商也专注于用户体验。
通过手机和汽车之间的生态连接也意味着探索更多商业空间的可能性。在此之前,许多a股公司加入了小米汽车供应链。第二天,小米汽车制造相关概念股继续上涨,一度迎来了交易限制浪潮。
03.最后一场赌博
本周一,小米集团刚刚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显示,小米集团第三季度收入708.9亿元,同比增长0.6%;第三季度净利润48.7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4.7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调整后,净利润为59.9亿元,同比增长182.9%,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17亿元。
虽然小米第三季度收入和毛利润同比增长,但前三季度(1~9月)收入和毛利润同比增长略逊一筹。其中,分季度持续上升的R&D费用波动明显——小米第三季度R&D费用49.66亿元,同比增长22.0%、环比增长9.0%。
小米集团解释说,这主要是由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相关研发费用的增加。同时表示,在研发费用方面,公司计划在五年内(2020~2026)投资1000多亿元。
在过去的两年里,小米在汽车业务上投入了大量资金。
根据财务报告,2022年,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投资31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75-80亿元,完成首次投资资本目标。去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研发团队仍在1500人左右,现在已经翻了一番,达到3000人。
对雷军来说,这是他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最后一次创业,也是一场豪赌。
小米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执行官林世伟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透露,雷军最初抱着“小米不做车”的心态做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不做车,小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未来我们的产品组成仍然只有手机和智能家电,我们是传统企业” 。
这种危机感也可能来自于近年来销量疲软的智能手机市场。小米需要更新的故事来支持其估值、股价和想象力空间。小米造车对雷军来说无异于再造一个小米。
然而,这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当时,小米手机诞生于智能手机市场普及的早期阶段,以“成本效益”抓住了中低端市场,然后迅速站稳了脚跟。但现在,小米至少比新车行业的主流玩家晚了6年,错过了机会。
汽车制造被公认为近年来最具生存能力的轨道,没有必要重复烧钱的程度。小米账户上有1200多亿元,加上手机业务的造血,这意味着它有足够的耐心杀死重围。
但今年以来,威马、爱驰、拜腾等腰部以下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陷入困境。就连处于第一梯队的威来也宣布裁员10%,行业再次呈现大洗牌趋势。这也再次反映了业内人士对“未来可能只剩下几家汽车公司生存”的断言。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小米首席执行官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未来销量预计为10万辆/年。但最近,陆否认:“雷军没有说新年销售目标是10万辆。小米的目标是花10-20年进入前5名,这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下一个挑战是小米将选择哪个价格区间进行市场突破。
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环顾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所有的价格范围都在激烈竞争。例如,在20万元以上的价格范围内,有许多新的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华为赛迪斯和“魏小理”。在20万元以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老汽车公司巨头表现出了足够的统治地位。
这也意味着,无论小米汽车定价在哪个价位段,都无法避免越来越多的战斗。届时,小米还能打出“性价比”这样的杀手锏吗?
原创文章,作者:数科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241413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