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国际车展即将结束,中国汽车品牌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正如比亚迪的宣传片所说,“十年前,很少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五年前,很少有人认为中国将成为汽车出口的最大国家。”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汽车出口量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协会和乘客协会预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将超过4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将稳定超过100万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全球市场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
据瑞银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目前的17%增长到33%左右,几乎翻了一番;在本土市场,中国品牌有望获得80%的市场份额。这个数字远高于行业的平均计算水平。
然而,一些人会质疑,中国汽车工业被“超车”和“出海”的声音所催化。真正的竞争力占了多少分?此外,品牌出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研发、产业链迁移、人才和资源的划分。与“土著人”相比,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优势在哪里?
价格不是唯一依赖的优势
不可否认,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阶段性胜利离不开价格引导的优势。
从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情况来看,15万~20万元仍然是主要的消费范围,约占40%。以30万元为分界线,我们也可以看到下行市场规模更大。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补贴已经下降。特斯拉的价格战挤压了汽车公司的利润空间,迫使供应链实施降低成本的战略。
图片来源:乘联会
世界上最激烈的价格战发生在这里,但有时也有例外。根据瑞银最近拆除比亚迪海豹的结果,海豹与特斯拉上海工厂相比是同级别的Model 成本在15%左右。与欧洲大众工厂生产的同类车相比,低35%。
特斯拉是汽车行业降低成本的典型教材。2022年Model 每辆车的成本比以前下降了30%,同年特斯拉自行车毛利率达到28.5%,比亚迪毛利率达到20.39%。粗略计算2万美元的成本,比亚迪海豹可以节省3000美元。
至于两者之间的毛利率差异,可能是由其他成本和投资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BYD今天的表现更多地取决于其品牌的成本性能和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基础。就像之前的“油箱门”事件一样,公众舆论指出BYD是为了省钱而做出的安全牺牲。
中国品牌必须使用更便宜的零部件生产吗?这种偏见一直存在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像“中国制造”是否摆脱了低端标签一样,我相信答案会让很多人陷入困境。
很明显,中国制造业正在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毕竟,低价竞争不能创造世界级的汽车品牌。一个月前,比亚迪达到了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碑。9月6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200万辆汽车也正式下线。
如果交付量代表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肯定,那么产量不仅可以证明产能,也是市场长期选择的最佳结果。归根结底,这不仅是人力、原材料等外部成本优势。
瑞银中国汽车工业研究主任龚敏指出:“除了中国生产的要素成本外,供应链的垂直整合、高度集成和持续迭代技术是比亚迪实现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技术实现的成本优势才能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得到维护和延续。
哪怕去到欧洲生产 也一样
比亚迪和特斯拉有着相似的发展逻辑。
以特斯拉为例,上海工厂使用它 6000 吨巨型压铸机通过高温铝液注入模具,实现了整个后底板的一体化成型,整合了70多个焊接件。2022年Model Y上,该技术不仅可以减轻30%的重量,还可以降低40%的制造成本。
加上生产线和流程的优化,特斯拉上海工厂下线不到40秒。当然,回到成本控制,最大的贡献是垂直集成能力。特斯拉开发了FSD芯片、电池、电机、ECU、算法和电子电气架构。在这方面,比亚迪并没有让步。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说过:“除了玻璃、轮胎和钢板,我们还制造汽车以外的一切。”。除了功率半导体外,比亚迪还实现了动力电池、电机等主要部件的自给自足。例如,海豹自主开发的“八合一”电动驱动系统可以节省约20%的成本,而不是分散的盒子。
2020 2000年,比亚迪包装了这些业务,成立了弗迪公司。瑞银的拆解报告显示,比亚迪海豹自己生产的零部件约有75%。巩敏说:“零部件的自制比例高于美国、中国或德国的大众。”。
包括关税和运费,海豹在欧洲市场仍然相当有竞争力。即使海豹将来在欧洲本地生产,成本仍然比西方现有汽车公司在欧洲生产的车型便宜1/4左右。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摄
事实上,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只是一个前提。正如马斯克所认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汽车公司都可以制造长寿命电动汽车或自动驾驶汽车。与此相比,特斯拉的护城河应该是其强大的工程能力。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Engineering-First“使特斯拉在电池、汽车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迅速实现。龚敏还表示,海豹项目研发的整合实际上比BYD生产的零件、零件或赚的钱更有意义。
起初,日本汽车制造商凭借其价格优势在全球迅速崛起。现在,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实践更深层次的成本优势。包括电子电气架构在内,海豹的中央集成趋势与以往车型明显不同。除了节省ECU的用量外,更集成的电子电气架构也是汽车制造商保持智能化领先的基础。目前,国内汽车公司已经开展了自主研究。
8月初,零跑推出了全球自主研发的“四叶草”中央集成E/E架构,采用SOC芯片 一个MCU芯片实现中央超算。此外,小鹏X-EEA3.0、广汽埃安星灵架构也进入了“中央超算” 区域控制阶段。长城GEP5、上汽零束银河3.0架构的研发也在有序推进。
从结构本身的角度来看,其主要意义是实现汽车的软件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优势。否则,为什么公众选择小鹏,为什么中国品牌敢于面对德国大本营的BBA。
出海:宜跑宜跳 忌惰怠
可以说,芯片短缺给全球汽车市场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但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加速出海的催化剂。例如,2022年,16%的欧洲电动汽车从中国进口。
Lucaa首席执行官 de Meo最近说:“中国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价值链上非常有竞争力。他们比我们领先一代,我们需要迎头赶上。”然而,一些汽车行业人士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能力应该放眼世界,不能太“自我激励”。
总的来说,它有能力,但它还没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表示,德国汽车制造商表现出了“有史以来最坚定的改革决心”。这种态度不应该被轻视。
以欧洲市场为例,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获得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2万元~3万以及3万~两个价格区间为4万欧元。换句话说,中国汽车品牌利用价格优势开拓欧洲市场,在当地大众市场开拓欧洲市场(Mass market)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在更高端的市场中,消费者的选择实际上是相对保守的。
因此,瑞银预测,中国汽车公司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有望从2022年的3%提高到2030年的20%。届时,欧洲汽车市场将占全球市场的20%左右。
蔚来ES6;来源:蔚来汽车
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品牌向上”战略正在加快。威来、小鹏、上汽等加快了欧洲市场的发展。东风猛士917、BYD仰望U8等高端新能源产品也相继出现。该协会认为,受购买和消费升级趋势的影响,未来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
如何实现产品出海的高端化,将是下一个重要课题。捷图汽车总经理李学用认为,汽车公司不仅要掌握技术和产业链的优势,还要做好市场的长期布局,特别是海外市场。综上所述,它是输出品牌生态,进行全价值链竞争。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国家,拥有核心技术和最大的消费国。但出海意味着产业链应该转移产品、技术、标准、人才、资本、服务等方面的国际产出吗?研发应该是海外化的吗?你想选择在哪里?这都是问题。可以预见,这个过程将相当漫长。
但正如王传福所说,拥有世界级品牌是汽车强国的重要象征。美国有通用汽车、福特和特斯拉;德国有大众汽车、奔驰和宝马;日本和韩国也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中国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级品牌。
在这个充满证明的时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要在龟兔赛跑中继续领先,还要走自己的路。”我相信中国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一些世界级的品牌将在中国诞生。”我们也去看看。
原创文章,作者:盖世汽车 徐珊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112112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