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年后,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全面跃升的2023年:进入年销3000万辆的新时代,出口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月产销首次突破200万辆,内卷加剧。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生产力已成为2023年汽车工业和企业发展的新主题。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以内生动力为核心的汽车产业转型蓝图正在缓慢展开。回顾2023年,《汽车纵横》重磅推出“封面故事”、“2023变阵”、“100大”年度盘点大型专题报道。这是“汽车纵横”连续第四年在汽车行业推出“十大”年度盘点。
本专题报道共10篇,分别是“十大年度热点”、“十大年度新政”、“十大品牌热点”、“十大年度人事变动”、“十年金句”、“十大新能源智能网络汽车年度事件”、“十年创新技术”、“十大年度ESG”、“十大中国汽车全球化年度事件”、“十大全球汽车行业年度事件”。请注意今天发表的第三篇文章。
2023年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多个里程碑: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首超50%,新能源汽车下线2000万辆,100万元电动豪华车陆续落地,汽车企业多品牌战略日益激烈…
1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
年度首超50%
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超过50%已成定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1月至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297.8万辆,同比增长23.8%;市场份额为55.8%,上升6.6个百分点。近三年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依次为2020年38.4%,2021年44.4%,2022年49.9%。在“智慧”和“电力”的支持下,中国汽车品牌在份额和价格两个指标上取得了向上突破,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纵横快评
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展现出全面崛起的姿态。在电气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换道超车”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比亚迪、威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正在逐步改变国内汽车市场的品牌模式。
2
百万级电动豪华车,
梦照进现实
百万元产品的布局正成为自主品牌“冲高”的新目标。2023年9月20日,比亚迪的豪华品牌——仰望第一款车型,仰望U8豪华版上市,售价109.8万元;10月9日,广汽埃安高端品牌豪铂推出的纯电动跑车豪铂SSR上市,售价128.6万-168.6万元。此外,红旗、蔚来、吉利等也宣布将接近百万豪车,甚至有消息称,江淮和华为将共同开发一款行政百万豪车。2023年,真的要成为中国百万豪车的第一年吗?
纵横快评
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加持下,中国自主品牌推出的“百万元豪车”正在进入现实。日益成熟的技术给了自主品牌冲向百万超豪华赛道的信心,这种布局也有助于提升自主品牌形象。但另一方面,品牌积累不是一天的工作。国内品牌仍然很难仅仅依靠新能源和智能技术的领先地位来动摇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等豪华和超级豪华品牌的地位。
3
打造多品牌矩阵,
通吃各大细分市场
多生孩子打群架,各大主流车企的多品牌战略越来越激烈。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发布的全新乘用车品牌或系列有20个,如东风eπ和纳米,长安的启源,奇瑞的风云,iCAR、明星时代和智慧世界,比亚迪的仰望和方程豹,吉利的银河系和极越,江汽的江淮是,赛力斯的蓝电,东风本田的灵感,广汽丰田的铂智,极石,未奥,吉祥等等。一个企业有五六个品牌,定位不同的消费群体,吃各大细分市场的野心明显。以东风乘用车为例,风神,蓝图,猛士,eπ、从传统燃油到新能源,从小微型到中大型,从汽车到越野,纳米覆盖全线通吃。比亚迪声称完成了最后一个拼图,王朝和海洋两个网络 腾势/仰望/方程豹三个子品牌,全面覆盖从家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学的各个细分领域。
纵横快评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变化,传统汽车公司不断推出新能源品牌来应对冲击。对于汽车公司来说,打造多品牌矩阵可以扩大不同细分市场的覆盖面,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汽车公司的发展壮大。然而,这些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由于各种因素,一些新品牌成为“装饰品”,也容易出现品牌定位不明确、产品无人关心等问题。
4
第2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3年7月3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在广汽埃安第一智能制造中心下线。超过2000万辆,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进入规模化、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第2000万新能源汽车离线活动,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流汽车企业参与“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的特别规划,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成就的记录和致敬,也是中国汽车行业70周年的特别礼物。以“看中国汽车”为主题的专项行动已连续三年举行。2023年,“看中国汽车”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吉利、广汽埃安、奇瑞、猛士科技、东软瑞驰等企业。通过聚焦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展示产业链布局和发展成果,全面展示中国汽车全产业链品牌发展成果和实力。
纵横快评
2000万辆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丰硕成果,也是下一次规模化、全球化新征程的新起点。从全球领先的市场规模到关键技术的有效突破;从品牌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到配套设施环境的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中国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年来,“看中国汽车”相关系列活动让各方“看”了中国汽车多个亮点时刻,见证了许多企业发展的里程碑时刻。
5
合资企业寻求突破,
推广独立的新能源品牌
在压力下,合资汽车企业不断加快电气化转型,如推出独立新能源品牌,与自主品牌达成新的合作模式。2023年9月21日,东风本田发布全新新能源品牌“灵悉”,首款车型灵悉L也同时亮相。该品牌是东风本田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品牌,也是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布的第一个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能源品牌。11月17日,广汽丰田推出新能源品牌“铂智”,首款纯电动SUV铂智4X也同时上市,售价17.98万-23.88万元。此外,据报道,一汽-大众还计划推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新品牌可能会利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来补充新能源产品的不足。
纵横快评
“寻求变革”是合资汽车公司拯救市场份额下降的必要选择。合资汽车公司推出新品牌是促进电气化转型的有益探索。从市场和用户层面来看,新品牌更容易创造不同于传统品牌的新形象;从汽车公司的管理层面来看,独立品牌更有利于形成新的体系和机制。但与此同时,合资汽车公司的电气化转型也面临着规模小、转型缓慢等挑战。
6
跨境合作推陈出新,
“华为模式”多点开花
小鹏 滴滴,“MONA”即将横空出生。2023年8月28日,小鹏汽车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A级智能电动汽车作为战略合作的核心,将作为小鹏汽车新品牌的第一款产品进入市场,预计将于2024年开始大规模生产,项目代码为“MONA主要面向共享旅游市场。网络汽车巨头滴滴与小鹏汽车的跨境合作,让人想起不久前互联网巨头百度与吉利汽车的跨境合作。这一幕似曾相识。8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发布消息称,吉利与百度联合打造的“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吉利控股发布了汽车机器人品牌“极越”,定位为吉利控股旗下的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品牌。第一款车型命名为“极越01”。“极越”和“极越”的诞生MONA“有相似之处,百度的角色也是智能技术的提供者,造车的事情还是交给整车企业来做。
纵横快评
滴滴、百度都曾尝试过自己造车,但现在,随着小鹏的收购,集中更名(极越),都意味着这些造车项目已经结束。滴滴和百度又回到了主营业务。华为是世界上清醒的人。华为不仅没有走这些弯路,而且通过技术输出牢牢控制了与整车企业合作的话语权。其“智能选车模式”吸引了北汽、奇瑞、江淮等。在赛力斯和问世界开始后,它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7
华为“四界”齐发,
扩容智选车
虽然华为不造车,但玩的花样和动静并不比造车少。目前,华为已申请问界、智界、勇界、慧界、筑界、傲界、知界、羿界、尊界、擎界等一系列“界”字商标。其中,大家都很熟悉,华为和赛力斯打造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已经推出了M5、M7和M9也是华为智能选车模式的第一个品牌。华为于2023年11月28日发布了与奇瑞合作打造的智界品牌第一款车型——智界S7。此外,华为与北汽、江淮合作的两种“边界”产品也在开发过程中。据悉,华为BU正在独立运营,并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智能选车模式合作伙伴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希望中国一汽集团加入。
纵横快评
虽然华为表示不制造汽车,但它显然不会错过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之一的汽车行业改革机会。虽然问界系列的销量有起有落,但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通过了实践测试,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高度认可。有效的示范效果点燃了更多汽车公司的合作愿望。
8
长城举报比亚迪,
公开“掀桌”
假如卖不动车,那就吵架吧!2023年最激烈的争吵来自长城和比亚迪。5月25日,长城汽车正式发表声明,称4月11日,比亚迪秦PLUS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表声明 DM-i、宋PLUS DM-我用常压油箱举报了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同日,比亚迪迅速回应,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8月9日,BYD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BYD董事长王传福回顾了庆祝活动中制造汽车的困难,并深情地喊道:“我们在一起是中国汽车。”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王元力不愿意和比亚迪“在一起”。他在个人微博上说:“如果你只是口头强调在一起,那一定是你嘴里的蜂蜜和砷。最好在一起前打架。”
纵横快评
“表面上是唾液之争,本质上是利益之争。”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关于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报告,实际上是关于技术和标准的争论,以及在当前高度“内部卷”的背景下,对未来生存的“门票”。
9
汽车行业开启了高水平竞争的新局面
协调发展已成为新常态,2023年汽车产业链生态系统企业合作的消息比比皆是。5月9日,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电力、海外发展、旅游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7月26日,大众与小鹏就战略技术合作签订框架协议,大众约7亿美元获得小鹏约4.99%的股权。8月28日,小鹏汽车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收购滴滴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约7.44亿美元。10月26日,Stellantis与零跑汽车达成合作,Stellantis投资约15亿欧元(约116.8亿元人民币)获得约20%的零跑汽车股权。蔚来分别于11月21日和11月29日与长安汽车和吉利控股签署了换电战略合作协议。宝马将于11月30日与奔驰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运营超级充电网络。
纵横快评
当前对手开始联合时,新能源领域的“联盟战”逐渐拉开帷幕。近年来,日益困难的市场环境迫使汽车企业寻求新的生存方式。无论是独立的传统汽车企业、合资品牌还是新的汽车制造力量,许多汽车企业都有强烈的紧迫感。在这种环境下,放下竞争,携手共进,不仅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10
造车新势力层出不穷,
不惧生死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在内卷下,汽车企业的分化越来越明显,马太效应突出。2023年,一批二三线汽车制造新势力破产倒闭,其中威马汽车曾与蔚来、小鹏、理想合称“新势力四小龙”。除威马外,天际、自游家NIUTRON、恒驰、爱驰、雷丁等造车新势力也暴露出经营不善,陷入生存危机,走向生死边缘。然而,尽管新势力的破产浪潮层出不穷,但新玩家不断跨境进入,包括自带流量的小米汽车、背靠百度和吉利的金汤匙出生的极越汽车、未知的洛克智能及其极石汽车。吉利收购的星纪魅族也于11月30日正式宣布制造汽车。
纵横快评
2023年是造车新势力冰火两重天的一年。有业内人士调侃:头部汽车企业满产满销,中部汽车企业奋力向上,尾部汽车企业尸骨不冷。适者生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市场正朝着头部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资本链、销售规模、品牌影响力好的企业将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鼎盛时期的2018年,中国有487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但到2023年,正常运营的新势力汽车企业只有50家左右。
图片:汽车纵横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纵横全媒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032214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