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教授团队开发的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50Wh/kg

郭新教授团队开发的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50Wh/kg,稳定的性能可以在-50℃-120℃的环境中保持。

文/NE-SALON新能源集团

12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主持研发“固态锂/钠电池的关键技术和工业化项目”当天中试生产线正式“点火”,量产前的最后冲刺开始了。

郭新教授团队开发的固态锂电池与传统锂电池相比,能量密度更高,工作温度范围更广。据报道,这种新型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450Wh/kg,能够在极端温度条件下工作,从-50℃的低温环境到高达120℃的高温环境,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郭欣教授介绍,这种固态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只需6分钟即可快速充满电,里程可达1000公里,不怕极冷天气,成本相当于使用传统锂电池。

郭欣教授表示,该项目预计将在一年内完成中试成熟,并计划首先将成熟的固态电池工业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然后扩展到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飞机和储能电池。

金属锂作为全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

虽然现有的液态锂电池材料系统可以用于固态电池的某些方面,但在负极材料和隔膜技术上有必要进行新的创新。

在负极材料方面,全固态电池的一项重要创新是以金属锂为主要负极材料。金属锂的理论比容量非常高(3860) mAh/g)最低负电位(-3.040 V 与标准氢电极相比,它备受关注。这使得金属锂成为提高能量密度的理想选择,特别是在追求更高能量密度的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产品中。

目前,国内外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努力克服固态锂/钠电池技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如何解决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郭欣教授的成功无疑为我国固态锂电池技术的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250GWh

据EV 根据Sales的统计,从2012年到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12.5万辆飙升至1052.2万辆,显示出55.4%的年复合增长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也从0.2%提高到13%。201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仅为15GWh,2022年飙升至517.9GWh。

液态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中最常见的电池类型,但其性能逐渐接近其理论上限。在此背景下,固态锂电池技术已成为业界公认的下一个发展方向。根据研究报告的预测数据,到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将超过250GWh,届时市场总体规模可能达到200亿元。资料来源:NE-SALON新能汇X

原创文章,作者:新能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071413816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