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光伏上、中、下游对今年硅料价格走势的预期相对一致,“今年硅料价格可能跌破10万元/吨,但成本不会跌破极端情况”,虽然有些悲观,但心里有底。事实上,到今年5月,悲观情绪已经蔓延,上周硅材料价格跌至7万/吨以下,一举打破了大部分上游硅材料的盈亏平衡,市场呈现出杀戮状态。
据《科技创新板日报》报道,本周光伏产业各环节价格继续上涨“跌跌不休”,随着成本价格的进一步发展,各环节不同企业之间的价差扩大,部分环节随着成本价格的进一步发展“倒挂”,而且开工率在没有稳定迹象的情况下进一步下降。在硅材料方面,随着新产能的逐步释放,多晶硅的供应量继续增加,硅材料价格预计将继续下跌。目前,这一观点颇具代表性。
1、供需不匹配。也许现在的价格是正常的?
市场总是充满“成见”,这是作者的刻板印象。人们很容易根据过去的经验或经验来判断当前的事情,经过时间的测试,这种判断被认为是滞后的。反映在当前的硅材料市场上,人们抱怨多晶硅价格的下跌,并说今年的市场不正常。有这种刻板印象的人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在中国名副其实“争气机”在新能源汽车和华为之前,它的竞争力远远超过了这个行业。事实上,中国光伏产业的长期发展正面临着“两头在外”中国光伏产业从零部件加工开始,原材料供应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市场也长期依赖欧美市场,相当于被欧美企业和市场的两端扼住了命运的喉咙。随着国内组价加工的快速发展,供需错位和价格异常高的情况长期存在,并被接受。
后来,通威股份、协鑫集团、特变电工、大全能源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产能,扭转了中国硅材料市场受制于人的局面。截至去年年底,欧美主要多晶硅企业产能已达15.6万吨,但国内产能已超过120万吨。产能主要集中在通威股份、协鑫集团、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东方希望集团等五大行业巨头,以及丽豪半导体、亚洲硅业、吉利、天宏瑞科、洛阳中硅等二三线企业。
二、产能扩张效果显现,淘汰落后产能
当国内企业收回原材料的主动权时,这意味着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情况持续发展的结果也必然是价格趋势下降,导致开头提到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格。这种情况是在新的生产能力没有完全释放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作者认为多晶硅的下降趋势远未结束,事实上,其生产能力的加速和去除过程可能在年初开始。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年初光伏硅材料价格也大幅下跌。去年11月,多晶硅致密材料的平均价格仍超过每吨30万,但今年1月18日,价格已降至约15万,两个月内跌幅超过50%。除了逆转供需基本情况外,如此剧烈的下跌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当然,也有人牵强附会地将这一趋势与疫情全面放开后经济复苏达不到预期联系起来,但笔者认为内因起关键作用的客观真理是颠扑不破的。即使很多行业都面临着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跌的趋势,但归根结底还是供需问题。
三、下一阶段,回到拼成本
如果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外国同行就会被血洗,这是外国媒体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在我看来,这句话至少在表象上有正确的一面。纵观世界,只有两个国家通过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征服了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中国。但是前者不愿意挣辛苦钱,而是转向高端制造和金融,所以只有后者“MadeinChina”畅销国内外。综上所述,从商业模式来看,前者以价换量,待价卖出;后者以数量换价,利润小,周转快。它们都是国际分工的一部分。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在过去两年的光伏行业中,硅头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规模显著增长。然而,硅材料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周期性属性的产品,在周期下降时考验了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最终达到了成本竞争力。只有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才能最终获胜,每一轮硅料下行周期都会有一波落后产能清算。据市场统计,今年三分之二的新投产能将在下半年排出,多晶硅的价格走势在年底甚至明年第一季度都难以乐观。作者判断,直到行业产能优化整合和行业清理到龙一和龙二绝对控制模式,如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呈现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特点,才会进入相对平衡的趋势。
原创文章,作者:新材料情报NM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82313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