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今年第三季度收入1621亿元,同比增长82

经过半年多的价格战,比亚迪赚了更多的钱。

比亚迪最近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显示,比亚迪今年第三季度收入1621.51亿元,同比增长38.49%;净利润104.13亿元,同比增长82.16%,平均每天赚1.13亿元;共售出82.4万辆车,平均每分钟售出6辆;毛利也增加了3.16个百分点,达到了22.12%。

比亚迪今年第三季度收入1621亿元,同比增长82

相比之下,同样是行业巨头、年初率先开始价格战的特斯拉,成绩并不令人满意:不仅汽车交付量环比下降6.7%,特斯拉毛利也因持续降价下降到15.7%。

从社交媒体的片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比亚迪的飙升。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表示,过去很难招收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但即使在今年的清华大学,比亚迪的讲座也人满为患。今年9月,一些社交媒体网民分享了比亚迪获得利润奖的消息,“有人买了一辆秦 PLUS DM-i”。

然而,在过去的10月份,尽管比亚迪的月销量首次超过30万辆,但它已经达到了301、833 车辆,但增长率已经收窄,从9月份的42.83%降至38.57%。在行业内,10-20万的区间已经卷出了鲜花,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影响一二线用户购车的关键因素。

想要完成300 比亚迪在第四季度销售了92万辆汽车,这意味着比亚迪在未来两个月需要比10月表现得更好,但这显然并不容易。

01 定价权的胜利

今年3月,比亚迪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后的投资者沟通会上表示,比亚迪有权定价10万-20万元的产品价格。

这种自信来自两个层次。

一方面是品牌认知。

过去两年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两年。

2020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为 137 一万辆,渗透率5.4%,但到2022年,这个数字增长了27.6%。从销量规模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从2020年开始 年的 136.7 万辆增长到 2022 年的 688.7 万辆。

此时,谁能更快地吃掉市场,终端市场对它的认识就越强。一方面,BYD于2022年3月宣布停止生产燃料汽车,全面转型新能源。另一方面,在产品矩阵方面,BYD的王朝和海洋系统几乎覆盖了不到30万元的大众市场的所有需求。

同时得益于“万事不求人”当其他厂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担心产能问题时,比亚迪很快就吃下了市场份额。2022年5月,比亚迪的销量连续三个月超过10万辆,当新势力仍以突破1万辆为标准时。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到33.5%,持续领先的销售帮助比亚迪描绘了一幅足够清晰的品牌肖像。就像绝大多数人买油车不会绕过大众一样,比亚迪一定是买电车时提到的选择。

另一种是技术投入。

比亚迪于2021年推出了第四代混合动力DM技术-i,当油价居高不下,电车仍无法解决里程焦虑时,DM-i技术“快”、“绿”、“省”足够的耐力已经成为比亚迪利用市场转型期占据消费者心智的最强武器。

除了DM-i 比亚迪还推出了刀片电池,包括混合动力e 平台 3.0、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技术使比亚迪能够实现纯电动和插入式混合两条腿行走。

此外,产业链的垂直集成模式使BYD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成本方面的优势。BYD不仅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气控制、MCU芯片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技术的汽车公司,也是中国唯一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汽车公司。

据相关报道,比亚迪在供应链中自制零部件的比例超过75%,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整车组装再到销售的全过程。

这使得与新能源汽车的同行相比,即使每个人都选择降价,BYD也可以依靠成本优势继续保持成本效益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来分摊自行车成本,从而滚雪球。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纯电动汽车销量迅速增长,仅售出43.2万辆,仅落后特斯拉3456辆。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纯电动汽车销量迅速增长,销量43.2万辆,仅落后特斯拉3456辆。第二季度,这个数字高达11.39万辆。

成本优势也让比亚迪达到了混合动力车型和油车价格相同的水平,比如9.98万辆秦PLUS。今年2月,实现油电价格相同的秦PLUS立即开启了封神之路,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A级车。

安信国际指出,随着碳酸锂价格的下跌,比亚迪今年第四季度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就在昨天,比亚迪的海洋再次推出了优惠政策,最高优惠力度达到1.8万元。

但这些只能算是继续扩大大众市场份额的信心。其他市场呢?

02 高端和出海

今年3月,王传福提到,中国汽车品牌迎来了新能源深度渗透快速提升、高端品牌市场洗牌、出口三大机遇。

假如前者是比亚迪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奖金,那么第二和第三是比亚迪的增量来源。

先说高端。根据乘客联合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型累计零售销量超过100万辆,约131万辆,同比增长32%,占总销量的13.8%。但是比亚迪在高端的表现并不出色。第三季度,比亚迪汉、唐、腾势等高端车型环比下降。

伯虎金融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智能驾驶正逐渐成为用户购买豪华车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曾透露,中国品牌智能导航辅助试点系统L2超过30万元 自动驾驶功能装配率达到82%。这一结论也反映在不久前的小鹏G6和新问界M7上。

然而,比亚迪在这方面相对落后。今年3月,业内也因为这句话“自动驾驶是一种欺骗”并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然而,好消息是,BYD并不吝啬对技术的投资,包括自动驾驶。今年第三季度,BYD的研发成本达到惊人的11亿美元,环比增长46%。与此同时,地平线前智能驾驶研发总监廖杰也加入了BYD,担任BYD智能驾驶上海团队的负责人。据相关媒体报道,BYD规划院的研发团队规模已迅速扩大到2000人。

另一方面,在高端汽车市场,用户更注重品牌而不是性价比。品牌向上比向下难得多。例如,虽然它配备了易四方技术和云车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但一些消费者仍然会想知道比亚迪为什么卖得这么贵。在华为的加持下,新款M7肯定超过了8万,这个可怕的数字也显示了品牌销量的增长。子品牌需要时间积累口碑和服务,无论是方程豹还是仰望。

在出海方面,比亚迪本季度出海顺利。与今年5月至6月相比,比亚迪的海外销量一直徘徊在1万辆左右。自7月以来,比亚迪的海外销量开始快速增长,分别为1.82万辆、2.5万辆和2.8万辆。

比亚迪继续推动出海,并在拉美和东南亚安排了生产能力。与海外市场相比,除了一些成熟的市场外,国内汽车企业出海可以称为降维打击。然而,比亚迪最近被列为欧盟反补贴调查的对象之一,其后续影响尚不清楚。

无论是冲高还是出海,比亚迪都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伯虎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72213214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