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UTO芯球
作者 | 积溪
真的越来越卷了,连新能源汽车都卷起来了。价格战和舆论战都没有放过。威来降价了,比亚迪放手了。就连BBA的新能源汽车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来吸引客户。
想想长城和比亚迪之前的事情“硬钢”,这两份白纸黑字的声明直接消失了300亿美元。最豪华的干架就是这样。有人说长城已经被压制了几个月,最后说出了“环境保护”这个词。也有人说比亚迪用六个感叹号回答,但这只是一次道德绑架。
商业领域没有对错之分,对于这个火药味满满的干架场面。我不想评论谁对谁错,只想谈谈反击之王比亚迪。
1
2011年5月,马斯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主持人提到比亚迪,马斯克满脸嘲笑。问:你见过他们的车吗?他说:比亚迪的产品不好,没有技术含量。它的目标是不要死在中国。
2022年11年后,比亚迪的全球销量超过了特斯拉。不知道马斯克能不能笑得这么爽朗?
从山寨之王到世界第一,比亚迪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王传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他被称为爱迪生和比尔盖茨的结合,这是股神世界中最好的CP巴菲特和芒格,但在戴上比亚迪的光环之前,他只是一个鲁莽的商人。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没有资本为父亲而战。相反,他的父母早逝。他在上大学之前,依靠哥哥勒紧裤腰带到处借钱,嫂子卖嫁妆。然而,与许多大学生相比,毕业后失业的无情现实从未担心过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保研成功,留院任职,整个人生就像挂了一样。
王传福端着别人要求的金饭碗,却选择了“下海”。为什么?因为他找到了更大的商机。1993年,王传福被派往深圳分公司担任总经理。当时,深圳是一个大的淘金场,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暴发户手里拿着皮包和大哥。
王传福发现,这些看起来像砖头的小电池,价格2万或3万元,只是一个看不见的大金矿。更令他兴奋的是,这个大金矿最初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由于环境问题,他们被迫停止生产,导致全球镍镉电池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王传福认为上帝在帮助他。他为什么不冲呢?他带着20多人在深圳布吉的一家工厂成立了比亚迪科技公司。虽然有250万人从表弟那里借来,但这笔钱对电池来说只是一毛钱。因为电池生产线的投资是数千万,如果整套自动化设备,数亿根本无法打败,250万能做什么?
但是,钱多钱多的做法,钱少钱少的做法。昂贵的设备买不起,到处都是便宜的工人。尽量不要用机器去做任何可以用人做的事情。王传福用100万元的人海战术整了一条生产线,最早的卷王诞生了。
只是这个卷王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竞争对手。起初,电池王日本三洋仍然是比亚迪“金主爸爸”。不到一年,比亚迪就凭借价格优势直接干了,索尼、松下、飞利浦的大订单也来了。就这样拿到了第一桶金,王传福不但没有满足,反而盯上了更大的金矿——锂电池,毕竟成功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但是王传福却复制了一个新的高峰。
锂电池的生产线更贵,人海战术更受欢迎。别人一块锂电池卖10美刀,比亚迪只卖3美刀,质量一点都不差。谁能忍受这样的卷王?
摩托罗拉是当时被称为牛皮plus的手机制造商,首先与比亚迪携手合作。这并不重要。跟随潮流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来了。诺基亚、爱立信、波导等都倒在了比亚迪的石榴裙下。2002年,比亚迪和王传福迎来了亮点。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王传福也进入了大陆前50名富豪榜。
然而,在商场里,很少有赢家一路开挂。就在比亚迪上市前夕,一场为期三年的诉讼正式开始。
2
战争不是别人,而是当时电池行业的两大巨头三洋和索尼。他们指控比亚迪侵略美国和日本,要求阻止比亚迪的电池。在国外和外企打官司?难度可想而知,获胜的把握几乎为零。但是比亚迪不仅没有被告倒下,还采取了一个举动“反客为主”,把原告变成被告 。
“你说我侵犯了你的专利?我不仅可以证明我没有侵犯,还可以证明你的专利有问题。我想向你索赔”
三洋和索尼在哪里见过这样的骚操作?虽然诉讼便宜了三年,一点也没占,但还是惹火了,最后只能灰溜溜的撤退。
一场诉讼提振了比亚迪的声誉,并提前给王传福注射了预防措施。我们必须有核心技术,以免被竞争对手恶心。然而,在早期阶段,比亚迪根本没有摆脱模仿的标签。最典型的是它生产的F3,据说是丰田花冠的翻版。
事实上,当比亚迪决定在2003年制造汽车时。它已经是真正的电池之王:手机电池在中国和世界上的销量排名第一。在这个时候做一个“斜杠青年”不是理所当然地在其他领域寻找新的机会吗?
但是市场不买账,说跟风,不做生意。因此,当比亚迪宣布收购秦川汽车时,股票市值在两天内下跌了27亿港元。然而,王传福并没有被吓退,而是对电动汽车的未来更加坚定。但他认为制造汽车太简单了。一年后,王传福自信地带着第一辆比亚迪316车出现在上海,以便让他拥有它“第一个孩子”一炮而红,他邀请了很多经销商来支持。结果呢?看完之后,经销商只有三个字:太丑了。一些善良的经销商还建议王传福“这辆车,不要上市,以免砸招牌”。
如果你整个工作都不受欢迎,你只能照猫画虎。王传福买了几十辆车一辆一辆地拆解和学习。别说了
这种逆向研发真的很可靠,比亚迪于2005年推出了F3。虽然这辆车给了比亚迪一顶模仿的帽子。但市场总是诚实的,模仿并不重要,价格是否香是关键。比亚迪的F3价格从7.98万开始,只有丰田花冠的一半,捷达在春天卖出了14万!
这样的价格怎么会不香呢?2006年,F3销量超过6万辆,2007年销量超过15万辆。可以说,BYD通过逆向研发拥有了许多中国人的第一辆车。F3的销售也让BYD进入了快车道,F6、M6、S8等车型也相继上市,比亚迪彻底尝到了逆向研发的乐趣。
虽然逆向研发并不可耻,但风靡全球的丰田。起初,它也是从模仿雪佛兰和沃尔沃开始的,这被称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逆向研发降低成本。
3
然而,王传福对反向研发并不满意。他对新能源汽车有更大的抱负。2006年,比亚迪开发了第一款电动汽车F3e,比特斯拉早了两年。然而,当时的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没有概念,这款车也没有上市。
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F3DM。直到2013年新能源补贴政策高峰的到来,比亚迪才推出了E6先锋。
就像季节的变化一样,比亚迪在春天到来之前也经历了一个寒冷的冬天。2010年,因为跑得太快而忽略了质量“退网门”出现。比亚迪在生产电池时尝过。“人海战术”卖车的时候也坚信甜头“店海战术”。
F3成为热门风格后,比亚迪疯狂扩张。从2006年到2010年,年产量翻了一番,经销商越来越多。但是走得太快总是不好的。比亚迪盲目追求速度,却忽视了质量。当时比亚迪的车有很多小问题,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必歪的”。因为有时候连钣金的缝隙都不对。
汽车质量差,市场需求没有大规模爆发。所有的压力都来到了经销商身上。因为经销商的货物是按月分配的,这个月的车还没卖完,下个月的金额又来了,导致经销商的货物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清理库存,很多经销商直接开卷,亏本卖车。我杀了自己,也杀了对手。
很多经销商受不了,就跑到车展上拉横幅抗议“比亚迪欺诈经销商”。当时比亚迪是一种垃圾公关模式,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掩耳盗铃,直接派人抢横幅。但是这样的事怎么能掩盖呢?最后,许多经销商退出了网络,说他们再也不卖比亚迪的车了。这场风暴一直持续到2012年,直到王传福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比亚迪内部也开始了“优质整风运动”只是翻篇。
比亚迪越来越注重自主研发。从发动机、电机、电池到整车,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控制逻辑,都是自己开发的。在比亚迪总部的展厅里,有一堵专利墙,是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技术。
优秀的技术销售自然不用担心,去年比亚迪累计销售186万辆,超过特斯拉131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哥。特别是今年,仰望U8的发布,比亚迪达到了新能源汽车的顶峰。
我不是车迷,但是“水陆两用”、“横着走”、“原地360度掉头”这些技术。光听我就觉得到处都好,除了“我买不起”除了这个缺点,就像很多外国人排队仰望一样。虽然我买不起仰望,但这并不妨碍我把它作为人生的目标。
比亚迪甚至开始了反向输出。我看到新闻说日经BP完全拆除了比亚迪海豹,还出版了一本书,买了一本书,并附上了光盘。关键是这本书还有卖88万日元(约4.5万元人民币),好家伙,这个利润比卖车的高,他真敢说啊。
从曾经的山寨之王,到现在的全球仰望。从曾经的马斯克眼中“没有技术含量”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开始反向输出。比亚迪的反击也是中国智能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虽然比亚迪卖车的利润不如特斯拉,但只有特斯拉的五分之一。但正是因为比亚迪突破了低端,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第一辆车。
俗话说:尊严来自力量,力量来自努力。只要有核心技术,只要你掌握了整个产业链,就会有利润和品牌遗产,整体超越那一天。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关注智能汽车,帮助关键决策。
原创文章,作者:AUTO芯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72213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