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汽车企业新能源要想保持

合资品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

合资汽车企业新能源要想保持

在9月份的汽车销售名单中,只有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广汽丰田是十大合资汽车公司之一。在销量前五的汽车公司中,一汽-大众排名第二,其余四家是比亚迪、奇瑞、吉利和长安汽车。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不再是前五名,广汽丰田排名第九。

合资汽车企业新能源要想保持

此外,排名前十的汽车公司中,名单上的六家独立汽车公司的月销量同比增长两位数,而合资汽车公司普遍同比下降。

虽然合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衰落已经成为共识,但在金九银十等销售旺季,合资汽车企业的表现仍然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自主汽车企业全面增长

9月份销售名单最大的亮点是,独立品牌占据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在8月份的名单中,独立汽车公司和合资汽车公司仍然势均力敌,保持着5月5日的开放状态。这表明,随着新能源车型的逐步渗透,独立汽车公司以新能源转型更快、更有利的优势进入了发展惯性,未来仍将保持对合资品牌的抑制。

在9月份的销量榜单中,上榜的6家自主车企无一例外都在努力进入新能源领域。

合资汽车企业新能源要想保持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霸主,比亚迪在10万到20万、20万到30万的细分市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令人羡慕的销量。9月份销量超过2万辆的车型有7款,分别是秦45072辆,宋PLUS40165辆,比亚迪海鸥40092辆,比亚迪海豚32927辆,元PLUS32856辆,汉22794辆,宋(包括宋Pro。 dmi和宋MAX DM-i)22675辆,上述车型支撑了比亚迪汽车的销售主体。

吉利、长安、长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迎头赶上。9月,吉利汽车销量170472辆,环比增长约12%,同比增长约31%;新能源汽车销量53692辆,占31%以上,均创历史新高。

由于极氪、吉利银河、几何等品牌的快速发展,吉利汽车新能源业务9月份共销售53692辆,环比增长约14%,同比增长约37%。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32961辆,同比增长9%,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20731辆,同比增长132%。

吉利在新能源方面保持了快速增长。

9月份长安汽车销量达到23.68万辆,同比增长9.93%。9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50990辆,环比增长27.09%,同比增长69.71%。其中,长安启源A07全球订购10032辆,深蓝汽车9月交付17370辆,阿维塔11交付3083辆,环比增长50%以上;燃油车方面,CS家族月销45682辆,UNI系列月销16617辆;欧尚月销8737辆;长安凯程月销17324辆。长安汽车只发布销售数据,没有发现同环比。

9月份长城汽车销量超过12万辆,今年1-9月累计销量超过86.4万辆,同比增长7.69%。总销量增长是值得祝贺的,但新能源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更值得关注。9月份,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销量2.1万辆,同比增长11.2%,前三季度新能源销量17万辆,同比增长75.7%,销量占22.37%。

目前,新能源已成为长城汽车最大的增长点。

奇瑞的情况有所不同。奇瑞9月份销售了190080辆汽车,同比增长30.7%。然而,新能源销售数据尚未公布。根据乘客协会的数据,奇瑞9月份的新能源批发销售额为13385辆,不到10%。

与去年同期的10.7万辆相比,奇瑞新能源今年上半年累计零售额为4万辆,同比下降66%。

奇瑞销量可以实现增长,更重要的是依靠出口。根据公开数据,奇瑞今年1月至9月销售了约125.3万辆汽车。其中,海外出口64.8万辆,占50%以上。

奇瑞也将在新能源领域努力工作。尹同跃在2023年奇瑞科技DAY上高调发言:“明年,我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排名“不像今年那么有礼貌”非常有信心,肯定会进入全国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我们永远不会依靠新能源的损失来换取销售,这是我们不做的。”

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独立汽车公司可以实现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主要依靠新能源领域的快速跟进。

合资品牌的最后位置

在9月份的销售名单中,合资品牌完全处于劣势。不仅名单数量减少到4家,而且名单上的四家汽车公司的销量也呈现出同比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合资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方面的表现确实不够强大。

9月,上汽大众ID是主流合资汽车公司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3.销量9650辆,别克E5排名第二,销量4868辆,一汽-大众ID排名第三.4 CROZZ,销量4157辆,其次是一汽丰田bZ3、别克微蓝6,9月份销量分别为4023辆、3587辆、2867辆。

这是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价格战7月以来取得的成就。上汽大众ID.3.降价4.3万元,一汽-大众ID家族折扣3.8-8.7万元,还有替代补贴。凯迪拉克全系列车型降价6万元,权益包成为选择,起价从43.97降至37.97万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合资品牌必须降价。根据乘联会的数据,6月份新能源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为58.8%;;新能源汽车在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渗透率只有3.7%,这种表现确实让合资品牌欲哭无泪。

合资汽车企业新能源要想保持在牌桌上的机会,只能通过降价来实现。目前有一些效果,但仅凭这样的降价幅度,很难超越自主汽车企业。

作者之前和大家讨论过合资汽车公司新能源发展不利的原因。船难掉头,合资企业相互制约,利益相关者调整业务意愿不强,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品牌营销等方面全面落后。

俗话说,一步一步赶不上。合资汽车企业就是这样陷入转型困境的。

当然,合资汽车公司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失败了。目前,合资汽车公司在紧凑型和中级细分市场仍具有一定的战斗力。朗逸、轩逸、速腾、思域、凯美瑞、帕萨特、迈腾、荣放、CR-V、途观L等热销车型仍保持着相当大的销量规模。

此外,一段时间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部门发布了《汽车行业稳定增长工作计划(2023-2024年)通知》,明确稳定了燃料汽车消费。例如,地方政府不得增加汽车购买限制措施,鼓励增加汽车购买指标,增加房车、皮卡等产品类型的供应,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

此外,合资汽车企业也在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追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因此,我们看到了大众和小鹏的合作,奥迪和上汽加快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捷达和零跑正在讨论合作,丰田和比亚迪已经合作。同时,丰田建议2026年前实现纯电动汽车销量150万辆;日产表示,到2026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7款电动驱动车型,2030年,中国市场电动驱动车型占80%;本田表示,到2035年,中国将实现纯电动汽车销售的100%。

因此,在这段空窗期间,合资汽车企业只能尽最大努力缓解自身下滑,为未来翻身创造条件。

百姓评车

虽然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品牌可以放松,合资汽车公司将失败。在这个关键时期,变化越快,细节可能决定一个品牌的生死,决策可以让一个品牌复活。

我们将继续观察未来是自主胜出,还是合资反击,还是携手并进。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92012797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