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天香
编辑|李国政
生产|帮宁工作室(gbngzs)
为了应对销售下滑带来的冲击,合资汽车企业正在调整经营战略,努力改变电气化、智能化落后于中国品牌的局面。
2023年10月12日,据韩国媒体报道,现代汽车已同意生产北京汽车Arcfox极狐品牌电动汽车,双方仍在讨论细节。据此,北京现代将OEM生产中国品牌汽车,这是现代汽车首次生产外国品牌汽车。
不久前,国内媒体透露,现代汽车和北汽集团讨论了电动汽车项目的合作开发——北汽将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车型品牌将属于北京现代,北京现代负责销售。
这两条消息都没有得到北京现代的官方确认,但现代汽车上个月表示,它正在寻求与中国当地电气化企业的全面合作,并对合作伙伴持开放态度。可以肯定的是,它将在中国市场开辟一种新的合资合作模式。
现代汽车正在努力重建其在中国的业务,扭转去年中国约6亿美元的经营损失。自2017年以来,现代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大幅下降,其中北京现代汽车从100万辆降至2022年约26万辆。
今年1月至9月,北京现代销量为17.3万辆,其中伊兰特、SUV双子星、沐沙等车型终端销量为5.1万辆——这些车型相对更适合本地销售,性价比更高。虽然它们支撑着北京现代销售的复苏,但它们无法扭转损失。
与中国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现代汽车全球销量为684.82万辆,成为继丰田和大众集团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此外,其电动汽车产品(艾尼氪系列)在欧美市场的表现也值得称赞。
北京的现代情况是中国合资汽车品牌的缩影。销售下滑和电气化转型跟不上中国市场,几乎成为合资品牌的共性。在此背景下,新一轮中国汽车大调整相继启动,新的合资合作模式不断出现。
高溢价时代终结
在过去的9月份,合资品牌进行了一轮反击,销量普遍上升。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ID不仅燃油车销量有所回升.上汽通用别克E5、别克微蓝6等电动汽车系列的销量也大幅增长。
主流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其降价行为。最典型的案例是上汽大众ID.3.今年7月,上汽大众宣布ID.3车型降价3.7万元,起价降至历史最低价12.59万元。因此,上汽大众ID.该系列月销量首次突破1万元。到目前为止,优惠政策仍在继续,终端优惠范围更大。
ID.3降价措施生效后,上汽大众对另外两款电动车进行了处理——ID.4X和ID.6X开始降价。一汽-大众也随其步伐降价,2024款ID.6 CROZZ降价4.5万元,折扣后价格为21.39万元~29.19万元。
大众希望通过降低价格来扩大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建旭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提到,ID.3的电池将由三元锂电池更换为磷酸铁锂电池,这将降低每辆车的成本约1.9万元。
除了南北大众,上汽通用汽车通用汽车还通过降价实现了明显的销售增长。同样,自7月以来,上汽通用汽车的凯迪拉克、别克等品牌纷纷降价。其中,凯迪拉克瑞歌、别克E5和微蓝6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月,上汽通用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万辆。
今年早些时候,东风日产和南北丰田也对其电动汽车展开了大幅降价攻势,但未能达到ID等效果.3的效果主要是性价比不够高。
降价后,合资品牌的溢价大幅下降,尤其是电动汽车。他们普遍意识到,只有提高性价比,才能与中国汽车品牌竞争。因此,合资品牌面临着价格体系的重塑。
降价只是一种短期策略。事实上,大众汽车更喜欢电气化,尤其是智能化,以赶上中国市场的变化。
7月,大众与小鹏签署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基于小鹏G9车型平台、智能驾驶舱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双方共同开发了两款大众品牌电动车型。同时,大众深化与上汽集团的合作,包括联合开发车型和新平台。
丰田还希望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扩大其电动汽车市场规模。丰田与比亚迪合作推出的产品——bZ3除了近两个月卖5000辆左右,其他月份并不突出,但总体来说比丰田bZ系列另一款bZ4X好很多。
8月,广汽丰田、丰田中国投资公司与小马志兴签署三方协议,总投资10亿元,计划成立合资企业。与大众投资小鹏不同,丰田希望让初创公司成为其新业务的运营商。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电气化、智能化为突破口,迎来了爆发期,市场规模效应突出。例如,BYD成功的关键是具有优越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目前,国内领先的汽车企业正在改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生态。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与中国品牌竞争可能更难,但这是合资电动汽车的唯一途径。如果你遵循以前的合资模式,你可能会很远。
总的来说,几乎所有合资品牌的电动汽车都不满意,日产、丰田、本田、福特、大众等品牌在中国也不例外。现代汽车可能看到了这种现象,所以他们没有推出艾尼氪系列,而是希望与北汽重建一个新品牌,或者直接为北汽极狐品牌OEM。
根据乘联会数据,9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49.9%;豪华车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为31.1%;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5.8%,其中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占主导地位。
残酷的现实迫使合资汽车公司探索新的合资模式。除了上面提到的大众和现代,其他品牌也开始探索新的出路。
02
合资品牌再创业
长安福特正在开辟一种新的合资模式。
10月11日,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成立仪式。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司成立于今年9月20日,由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和长安汽车共同持有,股比分别为60%和40%。
长安福特全国销售服务机构不仅将福特电马业务纳入新公司(NDSD)也将纳入长安福特新能源,长安福特的车型销售工作和销售渠道将由长安福特新能源管理。今年8月,长安福特宣布接管福特电马在中国的业务,其业务模式再次改变。
长安汽车原本持有长安福特50%的股权。据计算,长安汽车占新合资企业的70%。可以看出,长安汽车在新合资企业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与大众和丰田在原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寻找新合作伙伴不同,长安福特新能源实际上是长安汽车和福特汽车的再创业。新公司将利用长安汽车和福特汽车的优势资源,加快长安福特电气化战略的实施。
今年5月,福特宣布将减少对全球市场的投资,提高其盈利能力,希望专注于商业、电动汽车和出口,以扭转中国销量连续五年下降的局面。“我们将在中国开展投资少、精简、专注、回报高的业务。”吉姆·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法利(Jim Farley)曾表示。
减法和关注正成为更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希望利用中国当地汽车公司在电气化和智能领域的优势来弥补其电动汽车业务的不足。
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也选择与原合作伙伴重新创业。然而,与长安福特不同,两家合资汽车公司都选择押注合资企业的独立品牌——东风日产利用原有的启辰品牌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主战场;东风本田推出了新品牌,希望给消费者带来更年轻的车型选择。
灵芝品牌的第一款车型将于明年上市,未来三年每年推出一款新产品,涵盖汽车、SUV等细分市场。预计到2025年,东风本田电动产品比例将超过50%,2030年将推出10多款纯电动车型。
启辰品牌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两款新能源车型,并逐步挑战年销量50万辆的目标。目前,启辰大V DD-一是初步开放销量和市场,后续产品投放节奏仍需加快。
类似于启辰,中国将资源反馈给合资企业,实现反向输出。双方都希望新品牌成为合资企业的第二个增长曲线。在新的合资时代,这种模式可能成为合资汽车公司的新趋势。
虽然合资品牌推出的电动产品在中国的反馈下更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但转型速度还是需要加快的。
国内新能源市场已进入刺刀竞争环节。一些具有高级辅助驾驶配置的长寿命车型不断优化成本,甚至不惜损失利润,以离谱的低价进入市场,旨在先形成规模和市场份额。
这增加了合资品牌转型的挑战。当它的新产品推出时,它可能会落后于头部队列,根本没有竞争力。他们的考验是如何远离中国品牌,大大缩短车型开发周期,提高OTA迭代能力。
是加倍赌注扭转局面,还是及时止损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实际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大众等激进者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日产和本田等温和者在合资企业推出了新品牌;福特等保守者在一些市场减少了投资。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合资模式。
原创文章,作者:帮宁工作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81612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