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能源与智能网络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

6月25日,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成都市新能源与智能网络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汽车产业总规模将努力达到3000亿元,实现当地汽车总产量100万辆(不包括异地分子公司产量)。其中,新能源汽车拥有80万辆,产量25万辆。到2030年,新能源和智能网络汽车产业链的供应链创新链具有较强的国际辐射能力。

至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向,该计划明确指出,它主要分为三部分:加快电气化、智能化和氢能化布局。

加快电动化

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汽车产能达到147.4万辆,年产量连续8年超过 100万辆,汽车工业规定上有462家工业企业。2022年,成都汽车工业产量达到100.3万辆,居全国第八位,但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4.3万辆。

根据成都市规划,电气化将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三电等领域。

在动力电池材料方面,重点研发高镍低钴正极材料、高循环负极材料,推动锂设备、铜箔、铝箔等精密结构件的发展。

在电池制造方面,支持企业开发超高速堆叠等先进技术,继续开发高比能锂金属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动力电池产品。在动力电池模块包装和系统集成方面,支持开发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硬件开发和软件匹配的独立控制。在电池回收方面,支持电力电池回收、梯队利用和固体废物处理服务。

至于电机电气控制。在电机方面,重点发展高输出密度、高效、高速驱动电机、高输出能力、低成本逆变器,加快商用车领域开关磁阻电机产业化,探索新逆变器技术的应用,鼓励高效高密度、多合一电动驱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在电气控制方面,支持开发具有能源管理、扭矩控制、安全监控等智能驾驶控制功能的电动汽车控制器,促进集成电路企业关键车辆规级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功率半导体器件,智能功率模块(IPM)等,车用碳化硅的布局(SiC)宽禁带大功率器件。

在整车层面,乘用车侧重于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发展,推动现有整车企业提升产品水平,引进热销车型。在商用车方面,加快纯电动和扩展混合动力商用车的发展,鼓励基于高效混合动力和换电技术的大型公交车、中重型卡车、物流车辆等中高端商用车的研发。专用车方面,积极发展纯电动专用车,重点发展纯电动环卫车、混凝土车、渣土车、市政工程车等专用车。

该计划指出,到2025年,当地汽车的总产量将达到100万辆(不包括异地分子公司的产量)。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将达到80万辆,产量将达到25万辆。到2025年,成都将建设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电力电池生产基地,并增加新的收入 10 1亿元及以上关键部件企业20家,新增国家专业“小巨人”企业30家。 

主攻智能化

在智能方面,成都最初建立了智能网络系统。在关键硬件方面,引进了10多家汽车芯片设计企业,如核心原微、成都华伟、森未科技、黑芝麻、地平线等,聚集了汇通西电、克莱微波技术、成都微光、瑞信盛通等车载传感器企业。

在汽车软件方面,拥有德赛西威、中科创达、中国战略智能银行、中兴汽车电子、西迪智能驾驶等企业,具有较强的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软件开发能力。在汽车方面,最初形成了以丰田、灵科等企业为主导的企业 L3、L4 沃尔沃60系、90系、神龙5008等产品达到L1-L2级。

成都准备专注于智能网络领域。

在自动驾驶软件方面,加强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和标准化软件(中间件)、研发高精度地图、模拟测试、场景数据管理、车辆智能操作、智能车载应用软件等关键软件产品。

在硬件方面,加快开发高计算能力、强智能汽车规级计算能力芯片、车辆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含压力/速度/流量传感器、陀螺仪等。、低成本、高性能激光雷达 智能套件,感知车辆状态和环境状态,如成像毫米波雷达、高像素汽车视觉传感器、线控转向、线控动等。

在软硬件耦合方面,突破了多源传感信息集成、道路云协同算法 域控制器和线控底盘,软件/硬件/车辆在环(XIL)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的测试(OBD)等关键技术。推进辅助自动驾驶和高级自动驾驶的研发和量产应用,探索完全自动驾驶的发展。

在智能驾驶舱领域,加强智能驾驶舱集成系统的研发,培育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强智能驾驶舱跨域功能集成,促进算力算法、通信网络、车载应用、远程升级技术(OTA)等跨域融合。

在人机交互方面,重点突破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触摸识别、生物识别等交互技术,促进平视显示(HUD)、全数字仪表,驾驶疲劳检测系统(DMS)等产品开发。在应用软件方面,积极推进定位导航、信息娱乐等车载应用开发。

在车联网车辆通信产品方面,推广车载网关和车载智能网络终端(T-Box)、车载单元(OBU)等产品研发。在路边感知方面,重点发展路边激光雷达、路边毫米波雷达、路面传感器等感知设置

以蜂窝车联网为基础(C-V2X)移动边缘计算(MEC)平台、智能道路工业控制机等路边计算单元,开发具有路径优化、车辆部署的边缘计算云控制平台软件。

在基础设施方面,支持运营商加快新一代汽车无线通信网络(5G-V2)X)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了一批具有环境状态检测、交通参与者识别、交通流量监测等功能的新型智能道路基础设施。促进网络信息协调感知的产业化应用,加快网络协调决策和关键技术控制。

在智能网络车辆乘用车和商用车方面,重点发展自动驾驶 L2级及以上汽车,促进自动驾驶 L3、L4 大规模生产级整车。专用车方面,重点发展 L3、L4 高级或以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加快高级自动驾驶的发展,探索公园、景区、机场、港口矿山等特定区域和特定场景,率先实现自动驾驶的大规模运行。

该计划指出,到2025年,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将取得突破 1000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经济开发区(龙泉驿区)1万公里、成都高新区、锦江区推进自动驾驶道路试验,其他地区逐步开放试点,至2030 2025年,智能网络汽车L2级及以上新车装载率达到70%以上。 

布局氢能化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新能源和智能网络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布给予了氢能的高度关注。

对于氢燃料电池,成都将重点发展低铂高性能膜电极、高性能低成本金属双极板、高活性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和部件技术,支持长寿命、高性能、低成本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发展。

在系统集成和控制方面,研究了高比功率氢燃料电池技术,全面提高了可靠性和耐久性。在辅助系统的关键部件方面,重点突破氢循环泵、空气压缩机、氢电气控制喷射、高压电磁阀等技术。

水电解制氢、热化学制氢等制氢设备及氢气净化设备在制储运氢设备层面,重点发展 兆帕(MPa)上述高压、轻质气体储存材料及储运设备、氢压缩机及加注设备。在关键部件方面,积极开发高精度流量计、氢气检测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制氢加氢一体机等关键部件和设备。在储氢方面,探索发展低温液体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合金固体储氢等材料、技术设备,以及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

氢燃料电池车辆。在商用车和特种车辆方面,优先发展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加快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公交车、物流车辆、特种车辆、卫生车辆、垃圾车、混凝土车辆的大规模生产和示范运行,鼓励开发自主可控的高可靠性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和叉车。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乘用车方面的发展SUV/MPV 等,促进氢燃料电池车辆动力集成与供氢系统、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制造。 

“12”将在成都建成 公里加氢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建设,探索“氢-油-气”综合能源站建设新模式,适当加密示范区加氢站布局,初步建设全市加氢站服务保障体系。引导现有加油/气站改扩建升级,推动成渝、成德绵、成雅、成自、成南等高速公路沿线加氢站布局。加氢站40座(含改/扩建)于2025年建成。

原创文章,作者:盖世汽车 青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26219703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