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台、2700台、7000台…随着数字的上升,问界新M7的上市完全引爆了大规模 SUV 市场已成为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黑马。
根据最新数据,10月7日(截至10点),新M7共计55506台,单日新增4197台。其中5座版占81%,5座Max版ADS高级包装选装率70%,6座Max版ADS高级包装选装率68%。
消费者的热情还在继续,试驾者络绎不绝。
华为无疑是最大的英雄,品牌的光环,Mate 60 系列手机“遥遥领先”华为智能驾驶计划的吸引流量和加持,造就了问界新M7的成功出圈。然而,在这场舆论热潮中,赛力斯似乎没有存在感。赞美涌向华为,新M7成为华为智能选车模式“招牌”,连捷报都是余承东发布的。
不可否认,赛力斯是目前华为智能选车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但可能并不总是这样。
赛力斯“躺赢”?
10月9日,赛力斯股价涨停,收于67.42元/股,市值再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6亿元。自9月27日以来,赛力斯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8月28日以来累计涨停110.42%。这个好消息自然直接指向AITO新M7的上市和销售。
为什么问界新M7会引发销量热潮?核心原因是“含华量”爆表。问界新M7配备鸿蒙驾驶舱3.0,可通过华为手机、平板电脑等与华为携手「碰一碰」、MagLink 实现多设备联动,支持华为ADS 2.0高级智能驾驶系统减少了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投资;采用“激光雷达 视觉感知”整合方案,提高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
特别是根据华为的智能驾驶计划,“车fans”数据显示,新问界M7订单中60%是智能驾驶Max版本。事实上,在现阶段的试驾过程中,消费者并没有实际体验到智能驾驶、代客停车等功能的实际效果,最终决定购买新的问界M7,这显然对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有很大的期望。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问界新M7的上市时机恰到好处。
前脚Mate 由于配备了华为自主研发的手机芯片麒麟9000S,国民情绪高涨,公众对华为技术的推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华为的深度参与自然增强了消费者对新M7的信任,戳中了他们为技术买单的需求;另一方面,Mate 60系列吸引了华为门店的游客,他们也成为问界新M7的主要试驾者。
据华为一家线下销售公司透露,Mate60系列手机客户画像确实与新M7高度重叠。
从新M7的角度来看,华为对新M7的支持已全面渗透到设计、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环节,产品核心技术也处于主导地位。相比之下,赛力斯的参与感很低。对于新M7的热销,赛力斯只表示,在交付方面,智能工厂正在加快生产能力的提高,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加强供应链保障,全力确保新车的高质量交付。
看似华为在干活,但赛力斯却享受着交付量的成果。
根据赛力斯发布的最新生产销售快报,9月份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246辆,环比增长64.12%。与此同时,新M7的普及直接带动了即将上市的问界M9。据余承东介绍,截至10月7日,问界M9共产生10450个盲订单,保留8040个订单;当天盲订333个,退订26个,净盲订307个。
赛力斯爬上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新人,成为造车新势力中不可忽视的黑马“华为”这个高枝,也可以称得上是同样的高枝,“起死回生”、柳暗花明。
赢了销量,输了品牌?
在新M7引发的消费热潮中,该系列产品赢得了销量,走出了低谷。华为的智能汽车选择模式再次被估计,极大地平息了外界对华为汽车业务的怀疑。当粉丝们欢呼起来时,公众热烈讨论赛力斯在升级华为的技术及其可能带来的智能体验时,几乎被舆论忽视。
搜索通过百度索引“问界M7”、“华为”和“赛力斯”,在几个指数高峰期,我们可以看到赛力斯的百度指数远低于问界和华为。而单独搜索“赛力斯”,回顾今年年初,总的来说,新M7的热度并没有显著提高赛力斯的热度,但百度指数的高峰是8月1日。
再看信息指数,对比“赛力斯”和“问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问界的信息指数大幅上升,而赛力斯则波动不大。
早在问界系列产品诞生的时候,问界是华为还是赛力斯就有很多争议。虽然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但华为赋予了问界系列产品强烈的华为色彩。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问界代表华为的汽车。因此,华为的品牌光环带动了问世界的销售,问世界产品的销售可以进一步提升华为的品牌形象,但赛力斯不包括在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中。
从品牌的角度来看,赛力斯并没有从新的M7圈中受益,并在消费者认知水平上取得了突破。充其量,它仍然被视为OEM。这种认知根深蒂固后,也会对赛力斯造成一定的伤害。
在社交平台上,谈到问世界和赛力斯,许多网民抛开赛力斯,只谈论华为,他们认为问世界的技术都是华为的,赛力斯只是华为汽车制造商选择的OEM工厂,“自己没什么技术可言”。购买问界M5后,一位问界购车者直接将尾标从“赛力斯”换成了“HUAWEI”,还贴在车尾右下角。“Harmony OS”(鸿蒙系统),效仿者很多。
说白了,很多消费者只从技术上讲,越是推崇华为,越是鄙视赛力斯。
事实上,赛力斯每年都要为新能源汽车的渠道建设和营销推广付出巨大的代价。虽然销售增长带来了回报,但世界各地的产品都很受欢迎。赛力斯没有抓住机会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树立形象,这可以说是品牌建设的失败。
从长远来看,一旦赛力斯推出的产品不再触及华为的光线,赛力斯就很难仅仅依靠自己成功地创造出另一种热门风格。
华为最终会成为,华为也会失败?
余承东多次强调,“在智能选择模式下,与华为合作最早、积累最深、产品型号最丰富的赛力斯必须受益最大”,打破双方分歧的谣言。现在,新M7在第一个月的销售爆发,赛力斯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这只是证实了他的说法,但问题是,如果华为的智能选择模式被证实是可行的,那么赛力斯不再是唯一一个拥有华为光环的人。
当华为的汽车制造技术赋能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时,问界还能卖得好吗?
8月7日,余承东在微博上曝光了首款与奇瑞合作的纯电动轿车;8月15日,北汽新能源与华为推出智能选择合作后,首款新车定位为C级纯电动智能车,与华为的合作采用智能选择模式。此外,除了合作HI模式外,极狐和华为还将拥有一款“智选车”合作。
问界是华为智能选车模式创造的样本。在问界新M7推出之前,华为“车友圈”北汽、奇瑞、极狐已经被拉来,现在问界新M7极其火爆,背后的“智选车模式”优势和价值将得到充分突出。可以预见,与华为寻求合作,共同打造新车的汽车公司会不会?对于赛力斯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可能是华为资源倾斜的消失。
中信证券2023年1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华为合作的汽车公司中,赛力斯在短期内具有先发优势和超出市场预期的合作效率,充分享受华为的资源优势。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华为可能不会继续向赛力斯倾斜资源。
其次,问世界系列产品最大的市场竞争力是华为的技术授权,消费者购买问世界主要是针对华为的技术。在同一模式下,华为与其他汽车公司合作的产品也将获得华为的技术授权。问世界的产品竞争力自然会减弱,消费者的吸引力也会不如现在。
届时,赛力斯将面临更大的内部竞争压力,以便在华为制造汽车。
赛力斯依靠华为重生。相对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失去华为“独宠”,它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目前无法改变。由于华为在合作中有绝对的主动权,赛力斯几乎被忽视了。它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没有得到质疑,消费者层面的吸引力也没有形成,这可能切断了赛力斯目前想要独立发展的道路。
赛力斯早些时候推出了一个新品牌“蓝电”这个猜测得到了证实。今年3月,赛力斯新品牌蓝电正式发布,首款蓝电E5同步上市。新车配备了比亚迪的弗迪电动混合系统,定位为13.99万元和15.19万元的电动混合中型SUV,针对主流消费市场10万~20万元。
在该品牌的第一款车型中,只有智能驾驶舱使用华为的Hicar,其他方面都没有华为的影子。赛力斯推出这个品牌显然是为了脱离华为。然而,这款车在新能源市场上并不知名,销量也很难说。
可以预见,赛力斯迟早会抛开华为的光环。毕竟,他们仍然是两家独立经营的公司。然而,很难预测赛力斯独立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道路是否能延续当前的风景。
当然,赛力斯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它需要为问世界的生产和销售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也是与华为合作的代价。在赚钱之前,赛力斯仍然没有信心离开华为。
道总是有道理的,曾经用名字歪道,互联网和科技界的新媒体。同名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道总是有道理的(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拒绝以任何形式转载作者的相关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道总有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31412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