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温不火到正式发力,中国汽车将在欧洲起飞?

家门口被人“围起来了”什么样的体验?9月5日开幕的德国慕尼黑车展原本是欧洲最重要的车展之一。然而,今年的聚光灯却被汹涌的中国制造商抢走了。

从不温不火到正式发力,中国汽车将在欧洲起飞?

在这里,比亚迪是最强大的。它一次带来了六款主要车型。如果你是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负责人,你会惊慌失措吗?

从不温不火到正式发力,中国汽车将在欧洲起飞?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车展上警告德国汽车公司:不要被中国制造商吓到。一般来说,说这样的话真的很害怕。所以,你看,就连瑞银证券研究部也第一次发布了比亚迪海豹的拆除报告。

所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商,是如何做到的呢?

1.从不温不火到正式发力,中国汽车将在欧洲起飞?

在我们家门口的车展上,有大量的中国面孔。欧洲汽车同行对这种情况并不陌生。早在20年前,中国制造商就来了。但当时,中国制造商参加了欧洲车展,就像明星们在戛纳电影节上走上红地毯一样。他们更想刷他们的存在感。我还记得“毯星”它是怎么来的?

然而,现在是2023年,中国制造商的游戏玩法早已改变。以比亚迪为例,欧洲同行可能不明白它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但他们不能忽视它的身份: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年销量186万辆。

比亚迪在慕尼黑车展上带来了6款车型,Seal(国内称海豹)、Seal U(国内称宋PLUS EV)、ATTO 3(PLUS,国内称元)、海豚、汉、腾势D9。

这是一支庞大的精锐部队。8月,宋PLUS国内销量3.6万辆,海豚3.2万辆,汉2.2万辆,腾势D91万辆。就连国内销量低于预期的海豹,也是月平均销量7000辆左右的残酷角色。相比之下,大众拥有最多的ID.8月份全球销量仅为1.7万辆4系列。

不要说中国车“只是国内卖的好,出国不一定行”这种话。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占据了全球60%的新能源市场份额,拥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这里走出来的全球销售冠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适应欧洲,但销售起飞是一个高概率事件,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我不相信你能猜到。

7月份,比亚迪德国销量仅为402辆,8月份直接飙升至2034辆,累计出口量首次超过2.5万辆。

换句话说,比亚迪早期的不温不火,只是还没有发力。

2、中国汽车是怎么做到的?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中国厂商刚开始做车的时候,第一步就是买一辆外国品牌的车回来“拆”,看看别人是怎么做到的。现在,欧洲制造商突然面对比亚迪,成为全球冠军。“老外的品牌”,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拆卸。

从不温不火到正式发力,中国汽车将在欧洲起飞?

在慕尼黑车展开幕当天,瑞银证券研究部发布了一份比亚迪海豹拆解报告。报告明确指出,约75%的海豹零部件由比亚迪独立生产,总成本高于特斯拉的模型 比同级大众低15%,比同级大众低35%。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海豹在欧洲一点也不便宜。慕尼黑车展上出现的SEAL价格区间为4.49-5.099万欧元。同级奔驰C级车在欧洲市场价格在3.5万-4.5万欧元左右。因此,中国厂商在海外低价卖车的历史在新能源市场已经结束。

其次,所谓中国制造商的低成本来自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这是一种偏见。BYD之所以能实现如此低的成本,主要是因为独特的垂直整合模式、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快速推广、巨大的销售削弱了生产成本,以及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降低了采购成本。

从不温不火到正式发力,中国汽车将在欧洲起飞?

而这些,欧洲厂商短期内很难做到,电池、电机、电控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

欧洲汽车公司要想在弯道上超车,肯定不会简单!

3、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瑞银在比亚迪海豹拆解报告结束时预测,到2030年,中国制造商的全球市场份额将从17%提高到33%。

事实上,这一预测仍然给欧洲制造商留下了面子。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60%,全球汽车市场向新能源的转型势不可挡。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不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在慕尼黑车展上,来自中国的零跑车在带来新车零跑C10的同时,还宣布将与欧洲合作伙伴在电子电气架构、电池、电动驱动、汽车制造等方面进行技术输出合作。

从不温不火到正式发力,中国汽车将在欧洲起飞?

在此之前,大众与小鹏、奥迪与上汽的合作也将中国制造商视为技术输出方。客观地说,零跑和小鹏的销售规模并不大,但他们都可以提出一套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汽车制造平台、自动驾驶和车载智能系统。

有像比亚迪这样掌握各种核心技术、产品阵容齐全的庞然大物,也有像小鹏、零跑这样的活龙活虎“小强”,同时,它们也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作为支撑。如果你是欧洲制造商,你会怎么想面对中国军团?

大胆猜测,未来全球汽车市场可能会出现中国制造商和世界其他制造商之间的模式。中国制造商的份额在达到一定高度后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它总是可以引领技术发展方向,控制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你熟悉这种情况吗?

30年前,外国汽车制造商有这样的地位,现在只是“攻防之势也不一样”,仅此而已。

人类汽车工业已经出现了数百年,主导地位已经被外国公司所掌握。现在,随着比亚迪和其他制造商的崛起,将会有一个新的模式。没有人规定中国公司不能掌握全球汽车行业的权杖,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二师兄玩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122312180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