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2023年第一季度如此“精彩”

没有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2023年第一季度如此“精彩”:特斯拉年初降价,比亚迪“油电同价”,燃油汽车公司的超级补贴,一切都拿出来了。前几年可以算是头号新闻,现在却集中了。

也许正是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消费者面对这样的“礼包”并不感兴趣,汽车市场预期的销售高点也没有出现。

也许正因为如此,新能源汽车才成为2023年中国汽车企业最大的增长动力。事实上,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一直是汽车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炸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

与此同时,燃油车销量一直在萎缩。2022年,乘用车市场销量2054.3万辆,同比增长1.9%,同比净增长38.6万辆。其中,燃油车市场销量1486.9万辆,同比下降13%。

特别是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在提振整个汽车市场方面发挥了更明显的作用。根据乘用车联合会的数据,今年零售的乘用车总数为427.5万辆,同比下降13%。新能源汽车131.9万辆,同比增长15%。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村人民的希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经常推出自己的新能源战略。有些人甚至推出了新品牌和新车型,开始攻击城市,略微收获销售额。有些人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是雷声而不下雨。新能源战略震撼了天空。从表面上看,它声称数千万人投资研发,数百亿规模,多条技术路线并进,新电动品牌发布。事实上,新车型的信息一句话也没有,与行业巨头的合作一句话也没提,给人的印象是一句话总结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已经是2023年了,有的人乘风破浪,已经开始出海甚至打鱼了,但有的人还在岸边遮遮掩掩,不知所谓。

我想说的是,新能源不是万能解药,不适合所有人。

新能源不是万能解药

从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来看,比亚迪在2023年第一季度取得了55.21万辆好成绩,同比增长92.81%,市场份额达到37%。凭借其强大的产品线和技术优势,BYD在各个细分市场都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领域,分别占据了50%和20%的市场份额;2023年第一季度销量超过8万辆,同比增长79%。2023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累计销量为52584辆,3月份销量为20823辆,同比增长88.7%,累计交付量为309918辆。共交付了320597辆蔚来汽车。

其他传统汽车公司,如持续的内部问题,或支持传统工厂,高举高打,或长城、长安和其他传统汽车公司,在产品实力和销售规模方面与BYD和其他顶级玩家有一些差距。

更不用说原本是二线车企的品牌了,不仅起步缓慢,而且转型过程更长,痛苦更深入骨髓。

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31.9万辆,比亚迪 广汽埃安 理想 威来总销量超过70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头号玩家。

4月2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850万辆,总体增长30%,增速相对放缓。

换句话说,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头部玩家的表现也更加强劲。在这种情况下,腰部玩家和尾部玩家将不可避免地落后,无论他们发布了多么惊人的策略,他们都无法避免落后的命运。

没有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2023年第一季度如此“精彩”

其中,有些人遭遇了停产风暴,如威马,有些人盛衰,如小鹏,有些人遭受内部路线纠纷,如边界、德国品牌,在电气化转型中身体跟不上意识,日本品牌躺着,独立品牌有些人做“OEM”,有些人深陷油电和低端泥坑无法自拔。

总之,虽然一些品牌想要获得新能源的红利,但由于许多原因,很难摆脱落后的命运。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些汽车公司品牌来说,新能源的发展并不是一种通用的解药。

每个人都很焦虑

自2018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从快速发展的增量市场阶段进入股票市场阶段,汽车公司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产品上做大文章,在内部,围绕热门单一产品做衍生模型,形成兄弟的形式,外部是围绕竞争产品,尽可能分享;在营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汽车公司高管亲自“射击”,在社交媒体上攻击竞争对手,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甚至直接撕裂比亚迪,王传福,直接问“BYD名字好吗?”这不就是一句骂人的话吗?”这种几乎辱骂性的营销言论,真的不敢让人相信是因为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CEO。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汽车公司深深的焦虑。

这种焦虑不仅体现在起亚,也体现在东风日产、长城、吉利、长安、东风等车企身上。公众的焦虑是,虽然他们推出了ID系列产品,领先于日本竞争对手,但他们在中国市场面临不温不火的发展趋势,产品细节处理不当,更重要的是由于营销策略和渠道进化不完全,没有像新力量那样迅速占据消费者的心;

日本的问题是坚持混合动力技术,飞氢能的小算盘,不够重视电气化,一步一步跟不上;

虽然长城、吉利、长安、东风等传统自主权对新能源汽车持积极态度,具有综合体系优势,但其痛点是负担大,担忧多,不能像新力量那样毫不犹豫地开拓新市场和新技术,也不能像比亚迪那样生存 in新能源,只能跟进;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全能战士,在三电领域扎根深厚,垂直整合能力强,但在智能化方面,尤其是辅助驾驶,表现不如电气化;

由于汽车制造新力量成立时间不长,在生产组织、供应链管理、固定规模、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基础浅,深度培育不足。在品牌从1~10的快速扩张中,要应对长期亏损的问题,所以李翔说要保持20%的毛利率红线。

可以说,在汽车市场面临重组的巨大变化中,每个汽车公司(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公司还是传统汽车公司)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供参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河。总会有人掉进河里。作为行业的观察者,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新能源不能帮助每个人完成过河。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理解。

百姓评车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了一波风暴。在接下来的九个月里,我们无法预测每个品牌的起伏。唯一能知道的是,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背景。

对于一些转型薄弱的品牌来说,没有必要过于悲观。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新能源可能不适合所有人。生产和销售超过2600万辆的汽车市场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包容性的市场。虽然河流壮丽,但小池塘也有自己的魅力。你怎么说?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5007061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