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2023年初冬,这一新车时代集中在海口国际会展中心。
12月8日,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第二天举行,上午最后一次论坛的主题是“加快重建汽车工业新生态生态生态”。
在主论坛上,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发布了《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
首先,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会者对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有坚定信心,将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扩展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第二,跨领域前沿技术的突破将加快智能互联网汽车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正在加快智能汽车的转型。参与者将以安全为底线,促进前沿领域的共同技术研究和探索。
第三,驾驶场景将推动汽车能源路云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典型的驾驶场景将成为孵化和促进汽车产业升级的关键起点,如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
第四,加强科普宣传是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汽车电气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带来了产品形式、功能特点和用户体验的全面变化。
第五,开放合作是全球汽车产业共同发展的关键举措。
哪吒,梅赛德斯-奔驰;宁德时代,LG新能源;英飞凌科技,地平线,黑芝麻……嘉宾们从整车、电池、芯片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边界正在被打破,角色正在交叉。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汽车企业、产业链和生态链开始摆脱旧的逻辑和模式,加快汽车产业新生态的重构。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
“新能源汽车整合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继续扩展到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产业生态正在全面重塑。”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讲话中表示,加快汽车工业新生态建设,不仅是工业技术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工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
“归根结底,国际汽车行业的竞争是技术和技术落地能力的竞争。”哪吒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方云舟表示,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数字移动终端,无疑是实现万物互联的最佳载体。
他呼吁汽车公司在产业协调过程中承担责任“链长”引领整车、核心部件、软硬件等全产业链共同发展的角色。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电池极限制造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益于此,电池行业很有可能进入TWH时代。
加快技术演进和融合……尽管人们看到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但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逐渐清晰地展现了新车的未来。
01
融合成主流
“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软件公司CARIAD联合成立的合资企业,命名为两家公司的英文名称CARIAD Horizon的合称——酷睿程(CARIZON)。”
会上,地平线总裁陈黎明透露,新的合资企业总部位于北京,计划到2023年底招聘300多名员工。
作为2022年双方正式宣布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合资企业将整合地平线软硬结合的技术能力,开发全栈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CARIAD在智能车身和软件系统集成方面的经验。
此外,酷睿程还将基于地平线征程家庭计算方案进行研发,落地智能驾驶方案将搭载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纯电动车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汽车逐渐成为与人们生活、工作、娱乐密切相关的移动智能设备,而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与此同时,汽车产业也在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这种融合不仅发生在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之间,也发生在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
吴凯在专题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正在给电池制造带来巨大变化。
“十年前,从进入这个行业开始,我们就意识到实现动力电池高一致性的制造要求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吴凯承认,该公司当时并不叫宁德时代。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在动力电池制造方面相对落后,先进设备长期被日本和韩国封锁。
此后,宁德时代开始采用集成创新的高端动力电池制造设备,实现定位替代。一方面,开发了均匀浆系统、激光焊接设备等一系列动力电池制造设备,填补国际空白;另一方面,开发了广泛的涂层设备、高速绕组设备、极耳设备等关键设备,在世界领先。
吴凯透露,宁德时代智能公司的滑板底盘取得了技术突破,首款B级汽车完成了黑河冬季测试和吐鲁番夏季测试。滑板底盘预计将在明年的第三季度大规模生产。
今年1月10日,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哪吒汽车签署协议,双方将在CIIC签署协议(CATL Integrated Intelligent Chassis)一体化智能底盘项目合作,首款配备CIIC的车型最早将于2024年推出。
此外,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趋势。
“经过十多年的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和企业的努力,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服务类型最齐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国家电网副总工程师李明分享了一组直观数据:
我国使用充电桩近800万,近三年年均年增长率超过90%,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超过1821万辆,产销连续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1-10月销量达到728万辆,同比增长37.8%,市场渗透率超过30%…
李明认为,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充电和更换发展模式,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能源结构转型紧密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产业链各方的努力。
今年11月21日和29日,威来汽车与长安汽车和吉利控股达成了电力交换业务合作,标志着威来汽车电力交换系统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服务领域,电力交换预计将成为主流电车的补充方式。
11月30日,华晨宝马与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签署50份合作协议:50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共同满足中国客户对豪华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战略意义上讲,与会者认为,智能汽车的发展是推动多个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其意义已经超过了汽车本身。
02
拐点显现
抛开深刻的技术术语和严肃的会议氛围,回到代表性观点的本质,我们可以发现汽车行业的新生态重建面临着许多挑战。
方运舟在国际化方面强调:“出海不等于卖车,价值链必须通过全球合作延伸。”
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海外时代,面临着国内外消费习惯、地方法律法规和制造标准的差异等挑战。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出海,不仅是海外汽车销售,而且使技术、服务、品牌、制造成为主要趋势,使汽车产业链继续深入延伸。
挑战也存在于芯片行业。
一是智能驾驶军备赛升级,汽车企业成本压力增加。L2 30万元以内的智能驾驶配置价格范围有很大的上升潜力。
数据显示,2022年L2车型超过30万元 智能驾驶装配率近 82%,但今年1-9月的数据有所下降,这表明整个L2 智能驾驶装配不断下降,给主机厂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
其次,计算能力成本与用户体验不成正比。受计算能力利用率和算法性能的限制,用户不为高计算能力买单。
“这主要受到计算能力利用的限制,算法性能不足以支撑,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陈黎明解释道。
“现在所有的行业都在卷——卷成本,卷时间。”黑芝麻智能首席营销官杨宇新认为,目前整车研发周期时间不多,整车研发周期平均只有一年半到两年。
在电力系统层面,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电力负荷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车载电池容量的不断增加,自行车充电负荷的不断增加,不仅迅速占用了配电的可用容量,而且导致居民峰值,导致电网局部过载,影响配电网的质量,电网负荷曲线峰谷差率进一步扩大,会导致短期电压降低超标,大规模无序充电。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最大充电负荷为1844万千瓦,占同时全社会用电负荷的2.96%,预计2030年最大充电负荷为1.2亿千瓦,占全社会用电负荷的9.3%。
“为了更好地创造汽车工业的新生态,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加快建设适应新电力系统的充电和更换发展模式。”李明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充电网络布局规划,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加强与电网规划的有效联系,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电力资源,支持集中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充电服务网络,推广统一建设服务模式,缓解居住区桩、充电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有序充电,将有序充电功能纳入新车标准配置和充电桩报桩接电的必要条件。充电运营商积极参与有序充电,新能源汽车积极有序充电。
三是加快深层汽车网络互动应用,研究汽车网络互动的新生态、新模式、新政策,积极开展企业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典型场景的充电和更换应用。
代表们面临的挑战目前可能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这些风险和挑战将成为到达理想彼岸的助推器。
12月8日,乘联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209.7万辆,同比增长25.5%,同比增长2.3%。今年1月至11月,共零售1934.5万辆,同比增长5.3%。
工业发展进入新汽车时代的拐点已经出现。
“未来,成本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应该有所作为。”
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汽车工业与技术战略研究所所长赵福泉表示,汽车工业应以生态布局和平台建设为发展方向,从单打独斗到集体供暖,从全栈自主研发到全栈控制“内部跨业务、跨部门、外部共享、融合、共同创造”多主体协同创新分工明确,合作密切,共同推动中国新汽车产业进入快车道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帮宁工作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111713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