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游璃
了解更多金融信息 | BT财经数据通
文本共3975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2分钟
在华为的加持下,江淮汽车股价一路上涨,8月25日以来股价上涨67.99%。
据乘联统计,仅半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4月份的63.6万辆飙升近50%,10月份的销量为95.6万辆,比亚迪首次超过30万大关,理想也首次超过4万辆,零跑创单月新高,小鹏同比增长292%。
整个11月,华为无疑给新能源玩家带来了最大的冲击。根据华为官方数据,智能S7作为第一款华为鸿蒙智能驾驶舱车型,每周预订超过3万辆,新M7交付新车10547辆,单月交付超过1万辆,11月销量继续冲刺到1.5万辆,最新数据显示定量超过10万辆。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12月,华为与江淮合作正式宣布。江淮汽车在公告中写道:“双方将努力打造基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豪华智能网络电动汽车。该协议自签署之日起10年内有效。”一石激起千层浪,江淮的关注度默默上升。
公告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江淮汽车早盘竞价一度涨停,当日股价最终报收17.8元。随着市场情绪回归稳定,江淮股价下跌,但回顾过去半年的江淮汽车,股价上涨已经画出了足够漂亮的上涨线。
根据江淮汽车披露的信息,8月25日以来,其股票累计涨幅高达67.99%。从6月份的最低点来看,股价的累计最大涨幅几乎翻了一番。在此期间,华为已成为汽车行业最不可忽视的助推器。除了江淮,奇瑞、赛力斯和长安汽车在与华为牵手后也迎来了股价上涨周期。华为是唯一一家推动这么多企业的公司。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8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加强宏观政策反周期和跨周期调整,规划2024年经济发展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国家层面或支持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各种链主企业。华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而这种发展趋势,其实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需要的。
1
江淮与华为合作
在与华为合作之前,业内人士提到江淮时首先想到的品牌其实是蔚来。
自2016年以来,江淮一直与蔚来合作,“老前辈”江淮用自己的制造技术代工蔚来,为自己打造了七年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的供应链能力。因此,蔚来节省了早期投产建厂的财务压力,完成了“PPT造车”过渡到自研车辆。
然而,就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业绩而言,江淮与威来的合作多年来获得了更多的经验,而不是真正的收入。
据财务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2年,江淮汽车收入分别为429亿、403亿、365亿,至少能混个温饱,事实恰恰相反。与此同时,江淮汽车净利润仅为1.4亿元,2亿元,-15.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连年告负。财务报告显示,江淮汽车自2017年以来一直在亏损,近三年分别为-17.2亿元、-18.8亿元、-27.9亿元。
回到江淮的商业领域,业务带来的真正进项必须是威来OEM。2021年以后,江淮没有披露双方合作的具体信息,但随着威来销量的增长,收入肯定会上升,但从已知数据来看,江淮的业绩改善不够明显。
从10月19日宣布转让与蔚来合作的两家工厂开始,到12月,蔚来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独立生产资质的消息被曝光,江淮和蔚来敲下了分手板上的最后一颗钉子。
蔚来批准生产资质意味着可能会放弃江淮的OEM。蔚来的财务报告显示,2018年-2022年,分别向江淮汽车支付约2.23亿元、4.41亿元、5.32亿元、7.15亿元和11.27亿元,这可能是江淮股价波动的主要原因。
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剑迎说:“华为的领头羊效应明显,让江淮股价在这个时候保持相对稳定,可见华为在投资者眼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当然,华为与蔚来时期的合作角度和深度也非常重要。据了解,江淮和华为将共同创新“界”华为为系列车型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将华为渠道的ToC能力提升到汽车企业身上。
2
在华为概念股之后
自华为汽车BU成立以来,在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来利用资源杠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因此,奇瑞赛力斯是股价上涨的企业,然后轮到江淮长安了。
其中,赛力斯是典型的。二级市场投资圈一直在谈论华为助攻赛力斯。长期关注赛力斯的资深投资者林登万表示,自与华为深入合作以来,赛力斯已经从一家鲜为人知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一家不可低估的大型制造商。
三年来,赛力斯迅速经历了几个周期。2020年10月以前,赛力斯股价仍相当低迷,基本维持在8元/股的位置,波动不大于5元。然而,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赛力斯的股价冲出了陡峭的曲线。2021年6月,每股接近84元,这是它的第一个封顶。林登万说,这正是华为进入市场的时间点。
随后赛力斯股价在65元线上维持了5个月左右,终于转身下跌,2022年4月触底32元。“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结束。虽然90.5元的高峰仍然很短,但它基本上并不稳定。华为对赛力斯的奖金泡沫已经消散,赛力斯未来只能在30元以上的范围内浮动。而今年6月触发新低,M7进入销售疲软期,只能等待新的救市,股价跌至24.75元。”
赛力斯已经走出了第二个周期。
7月,新问界M7预热,9月车型发布会开启新一轮市场。9月12日至11月,赛力斯拉出多个涨停板,从41.42元一路飙升。10月18日,涨停报85.9元/股后继续上涨,一个月前站在历史高位99.97元,距离突破100只有一步之遥。
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建英表示,即使只看这半年的走势,赛力斯也配得上一句话“理想股”的称号。引领赛力斯股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问界新M7,投资论坛网友“青山隐士”统计后指出,两个月内新M7固定数量超过10万,平均每天新增1313辆,新M9盲固定数量超过3万,从赛力斯和威小理11月交付的数量来看,赛力斯估值系数仍处于低估状态,预计未来将有上升空间。
如果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是把汽车公司拖到舞台上,打开他们的声誉,那么华为和奇瑞的合作更像是拉动一个老前辈,给他们适应时代和发展的能力。
在与华为合作之前,奇瑞的大部分运输都集中在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仅超过1万辆,与吉利、埃安等老对手相比差距很大。奇瑞在微型车轨道上实力雄厚,但根据乘客联合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微型车市场继续萎缩,累计零售销量仅为30万辆,同比下降42.1%。
受此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累计保险7.12万辆。与去年相比,奇瑞已成为奇瑞抢占新能源市场的赢家和输家。现在智界以24.98万元的价格抢占了性价比高地,购买并发送ADS辅助驾驶,华为与奇瑞合作的联动力逐渐显现。
3
成为链主企业的华为
产业链“链主”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优势地位,对优化资源配置、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企业。从华为在汽车行业的角色来看,它在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到新签约的江淮,纵观华为汽车的合作模式、零部件、华为 HI(Huawei Inside)、华为的智能选择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总的来说,华为更倾向于最后一种,与江淮的合作是华为专注于销售,江淮负责智能选择模式的生产。
在某种程度上,江淮更具普世意义“核心竞争力”,从零件研发、生产到交付的制造过程更符合国内投资者对企业壁垒的理解。强者似乎应该掌握供应链中的所有技术,并承担负担。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威来合作的七年里,江淮赚的钱并不多。根据远川研究所的数据,江淮在合作前三年通过OEM赚取了威来12亿元,每辆车的OEM费仅为1.6万元(包括生产线损失补偿)。
换句话说,OEM生产到OEM销售链,做了更多肮脏的工作,江淮不是领导者。相比之下,华为与威莱定位相似,其销售给许多品牌更真实。正如科技互联网高级媒体人士江汉所说,华为的知名度和渠道非常有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华为更倾向于长期合作,而不是过渡到主动制造汽车。
华为在智能手机行业也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让华为专注于技术研发,避免制造业的高投资和市场管理,是华为汽车继续流行的真正原因。江汉认为,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华为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研发优势。对于汽车公司来说,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它不仅可以利用华为的技术实力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保持品牌自主权。”
可以发现,华为在新能源汽车理念非常清晰:与赛力斯合作主要SUV,与奇瑞合作经营汽车,与江淮合作豪华新能源MPV,不仅满足生态合作伙伴的需求和能力,而且促进最终联合力量的形成,为鸿蒙生态增加更多的想象空间。
根据华为公布的业务业绩,汽车BU今年上半年收入10亿元,2022年年收入20.77亿元,华为同期总收入仅占0.3%左右。在投资方面,汽车BU成立了一个700人的员工团队,每年投资数百亿元。它的决心可见一斑,前景值得期待。
有趣的是,华为与汽车公司的合作正在爆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奇瑞品牌的新序列与智界同时开始预售。张建英认为,时间点的巧合可以证明奇瑞也同意,通过借用华为的潜力,其新能源业务有望起飞,“本质上,与华为的合作迫使奇瑞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进步。”
过去,人们习惯于将智能手机行业与新能源汽车进行类比。他们认为,尽管智能手机有很多混战,但苹果已经赢得了胜利。在新能源领域,特斯拉坐在首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高端机器不再逊色。他们不断接近甚至短暂地赶上苹果,换上新能源轨道也是如此。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智能选择型号为X6,标杆型号为梅赛德斯-迈巴赫,价格为100万,预计明年第四季度上市。据财联社报道,智界第二款车也将于明年下半年上市,这两款车将直接与特斯拉、EH3(智界S7)竞争、EHY(智界S9)作为智界“3、Y”,内部意味着对标“特斯拉Model 3、Y”。
目前,产业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扩展到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华为等主要链企业作为产业链“超级节点”,它承担着组织者和价值分配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整个产业链增长的引擎。现在,由华为驱动的汽车公司似乎并不难以实现不断迭代的新产品的国际领先目标。
文章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如果有任何问题和反馈,可以直接在评论区留言。
原创文章,作者:BT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111713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