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每个人都要脱一层皮。”
作者崔力文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朱锦斌
平心而论,从写作开始,今天的文章就是最近写的最纠结的存在。
一方面,看到中国新能源市场克服了一切困难,2022年实现了巨大的井喷,确实来之不易,所以我不想唱得太差。
另一方面,它见证了几支实现大规模交付的新力量制造汽车。2022年,累计交付量超过10万辆大关,表现出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想泼冷水。
出乎意料的是,随着特斯拉在2023年初在中国无情地率先挑起残酷的“价格战”,仅从过去30天整个市场和品牌的趋势来看,无论承认与否,一场可怕的“大逃亡”似乎开始了。
而且和2019年洗牌“劣币”完全不一样。这一次,即使你是“好币”,即使你不是所谓的机会主义者,即使你在认真造车,当一双看不见的大手突然压下时,如果不及时调整,还是会瞬间坠入深渊。
说一千道一万,总结成一句话:“在这个过程中,试着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没有人能独处,每个人都要脱一层皮。”
没有销售,谈未来
在这一段的开头,我想分享两位理想汽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翔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发表的言论。首先,当被问及李斌和何小鹏,他们同战壕里的“队友”,他们提到2022年是中国新车进入弯道一年的观点时,他们同意吗?
李翔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三支新力量正在发布第二代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自己的准备不足,应该在第三季度完全交付,并推迟到第四季度。有的企业延误只是爬坡节奏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错过了市场机会。因此,三大新势力同时出现的问题是第二代产品节奏慢,但节奏慢的原因和影响不同。”
后来,他补充说:“总之,三大新力量的步伐与行业爆炸性增长不匹配。但对于理想来说,我认为80%仍然是他们自己的能力和管理问题。”
显然,除了谦逊之外,他还指出了2022年中国新造车犯下的“通病”: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市场竞争,从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至于另一个值得分享的评论,李翔被问及如何看待2023年?或者延长时间线,行业竞争会进入什么样的局面?
他的回答更简洁,“我觉得2023到2025这三年,淘汰赛非常残酷,不需要那么多公司。”
作为旁观者,虽然从感性和仁义的角度来看,上述观点有点残酷,但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随着特斯拉率先举起屠刀,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个状态很可能会“到处都是尸体”。
弱者,只配逐渐消失;强者,才能慢慢登顶;资源,将进一步向头梯队倾斜。
也许,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中国的新车来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赢得决赛的门票。毕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和调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王凤英“掌舵”后,小鹏P7迅速调整了原有的上市计划;在新年媒体交流会上,秦立红还表示,威莱将在ES8上发布、EC7正式入场前,率先完成另外一两款车型的推出和交付,节奏不再拖延,更加紧凑。
包括理想,预计将在今天的L7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取消空悬架、电吸门等舒适配置,然后降低入门版本的价格。”Air“版本车型;受品牌定位劣势限制的哪吒和零跑,在成本可控的增程技术路线上选择押宝。
每个人最根本的目的,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还是想在乱世中尽可能的卖车,拿到自己的终端份额。
毕竟,正如这个小标题所提到的,很多东西只有持有可观的销售作为背书才有资本继续下去。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1月份,不排除春节假期因素的影响和新能源补贴下降的影响,包括疫情过后终端消费活力仍处于漫长的恢复期,各种因素的积累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等党”的存在,中国新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所谓的“开门黑”。
除了理想的家庭令人满意外,其他品牌也迎来了环比大幅下滑。这种下滑的表现似乎也在警告大家:“2023年不要留下任何幻想。大逃亡真的来了。”
格局会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就在最近几天,我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谣言,那就是特斯拉年初的“价格战”还没有结束。
为了实现甚至超越年度销售目标,这家美国汽车公司在中国不排除Model 3降至19.99万元的可能性,明年将推出15万元左右的廉价车型。
然而,到目前为止,上述信息仍处于所谓的“谣言”阶段,没有真正的锤子来证明,但必须知道,结合过去的经验,为了触及一些必须完成的里程碑,特斯拉没有资本和动机,每个人都知道马斯克有多疯狂。
所以我不禁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这家美国汽车公司的大屠刀在今年的一些节点突然落后,中国的新车将如何处理?就我个人而言,答案非常清楚:“咬牙继续被迫跟进,谁的血会更厚。”
当然,我相信没有品牌愿意看到灾难性时刻的到来,因为这将是纯电力市场定价体系的彻底重塑,游戏规则将再次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甚至加速整个新能源市场的迭代,“大逃亡”将直接进入白热化阶段。
然后,对于比亚迪和华为这样的巨头来说,他们仍然和特斯拉在一起在游泳池里战斗和战斗的能力。相比之下,对于中国的新车来说,这将是一个真正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刻。
到目前为止,北京时间2020年1月7日再次回忆起第一辆国产Model 三位于上海工厂下线时,坚信特斯拉的角色会是搅动一汪净水的“鲶鱼”。
三年多过去了,结合各种经历,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份,更像是掌握了很多车企命运的“鲨鱼”。
幸运的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仍然坚信这种残酷的竞争仍然是良性的。任何能够突破“大逃亡”的品牌都将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
在文章的最后,我仍然想讨论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几位新车老板中,李翔和何小鹏,包括余承东和雷军,认为“汽车市场将经历极其残酷的重组,集中在少数品牌。”
相反,李斌认为,“汽车行业足够大,足够宽容,可以让许多品牌和利基车型生存下来。”
简而言之,关于模式的争论从未平息过。我想表达的是,与传统燃料汽车时代相比,电气时代的游戏玩法完全不同,所以我更同意“赢家通吃”的观点。
2023年,从中国新车开始,时间就会被证明。既然叫“大逃亡”,总会有人带头出局…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080944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