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媒体交流会上回应了最近关闭汽车制造资格的谣言:利用产能过剩来控制准入资格是相反的。
苗伟表示,现有企业要提高新的生产能力,应取决于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对于汽车制造新力量企业的准入机制,股票发行审批制度改为注册制度值得参考,特别是注意不要将准入资格变成“壳”,因为进入门槛太高,后来者只能购买“壳”进入。
这些话的背景是,最近有网络新闻显示,目前国内汽车生产资质不再允许销售,只能取消。威莱已成为最后一家OEM路线的汽车公司,并获得了特别批准。小米是北京的特别批准,被迫取消了宝沃的资格。未来将不会有新的汽车制造公司。
虽然这一消息已经传播了好几天,但到目前为止,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相关企业都没有公开回应。
作为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键门槛,几乎所有想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企业都必须面对获得汽车生产资质的问题,尤其是汽车制造的新力量。
目前,获得汽车生产资质的新力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OEM生产,如威来汽车通过江淮OEM,实现ES8等车型的生产;二是收购资质,如理想汽车收购力帆乘用车、小鹏汽车后期收购广东福迪汽车;三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云都汽车、未来汽车等独立申请资质。
传统燃料乘用车资质已停止发放,企业只能申请新能源资质。汽车资质审计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获得生产资质必须满足29个主要项目的要求,包括从生产到产品生产一致性到售后服务和产品安全能力三个主要方面。
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事实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很久没有颁发新的汽车制造资格了。
对OEM生产也有严格的限制。2022年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客户和受托人均具有生产资质。也就是说,OEM和品牌都需要具备资质,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生产。
各种迹象表明,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际上正在逐步收紧造车资质管理。网上传播“造车资质关闭”并非不可能。
但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今天的讲话似乎暗示,汽车制造资质应该放开管理。
虽然苗伟举的例子是股票发行登记制度,但从审核制度到登记制度的汽车制造资格有现成的案例。
目前,汽车制造资质主要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资质,但在2019年之前,还需要国家发改委颁发的资质。
根据以往的管理模式,企业要想投资建设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需要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公告。
可以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资质,一是能否生产新能源汽车,二是能否销售新能源汽车。只有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双重认证”,才意味着新能源乘用车的生产资质终于正式获得。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条例》,将审批管理调整为地方政府备案管理。
此后,工信部的造车资质成为唯一的大山。
如果采用苗伟的建议,企业将来更容易建造汽车。根据股票发行登记制度,证券监管机构只审查企业申报文件,将发行公司股票的好坏留给市场,中国证监会加强对交易所的监督考核。
与汽车制造资质相比,工业和信息化部不再严格限制企业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由更了解企业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同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取决于其产品实力和技术实力。
原创文章,作者:电车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17184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