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闪电懒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配套性的设施建设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充电桩行业成为重中之重。根据国联证券研报分析显示,由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速度超预期,2022年下半年,充电桩建设及运营将迎来新一轮浪潮。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930万台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配套设施建设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充电桩行业。
根据国联证券研究报告的分析,2022年下半年,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将迎来新一轮的浪潮,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出预期。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数量将达到930万台,充电桩建设累计投资1678亿元,服务费收入729亿元。
但在千亿级市场规模背后,利润困难、充电设施利用率低、市场分散等痛点亟待解决。
「 01 」桩比不平衡?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充电
首先,交流充电,又称慢充电。交流充电桩技术成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交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为1.8万元/台。常规电压、充电功率小、充电速度慢,持续5-8小时,多安装在居民区停车场。
二是直流充电,又称快速充电。直流充电桩的技术和设备比交流充电桩复杂,制造和安装成本高。直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为10万元/台采用高压、高充电功率、快充电、0.5-2小时,更适合充电时间要求高的场景。目前,两者的市场份额为6:4。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40万辆,充电桩6.6万辆,车桩比例6:1;截至2022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超过1200万辆,充电桩数量已达470万辆,车桩比例为2.55:1。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2500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3%。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和充电桩的良好政策,许多证券公司预计,与2025年相比,汽车桩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2.2:1。相应的是充电桩的快速增长。预计2022-2025年新增充电桩数量将分别为244万台、265万台、292万台和403万台,2021-2025年新增充电桩数量长率将达到44%。
前景好,门槛低,政策好。近年来,新企业众多,国内充电桩设备生产领域相关公司300多家。
充电桩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南方电网为代表的国家队;第二类是以威来、特斯拉为代表的汽车公司;第三类是星级充电、特殊呼叫等第三方运营服务提供商。
三支队伍的布局逻辑和重点不同。第三方充电服务提供商在公共充电桩领域的份额最大。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第三方充电服务运营商运营124.7万台,占市场份额的76%。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建设,但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重建轻运行,充电排队、僵尸桩、燃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能源车主的能源补充体验。
易观报告分析认为,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充电运营商的建设和运营理念是赛马圈地,即用足够的资金抓住好位置,建设更多的充电站,少考虑车站运营维护管理、用户体验等问题。由于早期发展不平衡,规划布局过于广泛,当前充电设施面临结构供应不足、互联困难、整体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运营管理困难等问题。
具体来说,充电运营商格局分散,对用户在线查桩、支付结算、充电信息服务有一定影响。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1年,中国五大公共充电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从90%下降到73%。截至2022年7月,TOP5.运营商市场份额为68.2%,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增量份额来看,除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CR除了运营商,二线和新运营商贡献了近56%的增量。
「 02 」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充电桩作为风口行业,跑马圈地是进入者的本能。然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项目宣传背后,是充电桩极其单一的盈利模式和充电桩运营商的实现焦虑。
业内人士指出,充电桩属于资产投资重的行业,但收入主要依靠服务费
事实上,大多数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都是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廉价的电费是充电的主要原则。这也意味着充电桩几乎没有高利润空间,只能依靠规模效应来获利。因此,如何选择公共充电桩的位置、如何扩大规模、如何降低成本等都是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兴兴充电董事长邵丹伟曾指出充电桩行业的痛点,充电桩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作为头部充电桩运营商,虽然具有充电设备生产和充电站运营能力,但并没有解决充电桩难以盈利的痛点。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营业收入为21.29亿元、19.25亿元、31.04亿元,净利润为-7512.26万元、-1.71亿元、-5132.08万元。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发现客户痛点,满足客户需求,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将是充电服务商业模式的关键。因此,更专业的桩+运营包装模式预计将解决充电桩市场的客户需求和许多痛点。
所谓全包模式,是指充电服务提供商对目标群体提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括选址、EPC三位一体综合服务建站及后续运维。
其中,如特呼叫从销售充电桩设备开始,逐步过渡到自建充电站。公司具有充电设备生产和充电站运行能力,可为业主提供收集EPC建设、设备销售、后期运维全包服务。
能源链智能电力是中国第一个充电服务,其商业模式是通过聚合工业生态资源,为充电设备制造商、运营商、主机厂和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在线+离线充电解决方案和非电动增值服务,构建多环节、多场景、多业务集成充电服务生态。
如今,星星充电也走上了招商引资的道路。据了解,去年9月,星星充电开始推出光明顶计划
综上所述,充电桩行业仍处于烧钱扩张的阶段,各方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随着市场的成熟,利润可能不难等待。
原创文章,作者:钛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05212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