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目前身处中国车市的现状,已然可以用“进攻乏力,防守下滑”所形容。不可否认,刚刚看过乘联会公布的9月新能源终端数据,心中油然而生的最大感受,就像本文标题一样:“醒醒吧!中国车市变样了。
导语
Introduction
目前,合资品牌处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谓进攻乏力,防守下滑。
作者崔力文
责编丨杨 晶
编辑朱锦斌
不可否认,我刚刚看到了9月份乘客联合会发布的新能源终端数据,我心中最大的感觉就像这篇文章的标题:醒醒吧!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更多的是想对那些仍然生活在舒适区和幻想中麻木不仁的守卫者大喊大叫,因为他们身后的挑战者已经渴望尝试,准备随时进行彻底的颠覆和革命。至于论点,无疑是多维的。
首先,从整个市场来看,9月份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5万辆,同比增长94.9%,环比增长6.2%。汽车购买税减半政策出台后,新能源汽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环比持续改善超出预期。
其中,9月份纯电动批发销量达到50.7万辆,同比增长76.3%;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达到16.8万辆,同比增长186.4%。1月至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到434.1万辆,同比增长115.4%。
9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61.1万辆,同比增长82.9%,环比增长14.7%,1-9月呈上升趋势。1-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达到387.7万辆,同比增长113.2%。
9月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批发渗透率达到29.4%,比2021年9月19.9%9.5个百分点。9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7.9%。
9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31.8%,比2021年9月21.1%长11个百分点。9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5.2%。
公平地说,根据目前越来越好的趋势,全年只以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和渗透率为衡量指标,完成650万、30%基本上是肯定的。早在年初,我们就应该知道,对这两个数据的预测仍然是500万辆和20%。
明年,如果上述足够可观的增长能够继续保持,相应的两个数据将再次上升,900万辆,45%并非完全不可能。届时,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绽放速度只能用恐怖来形容,其潜力和红利也像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当然,从乘联会公布的几款车型零售销榜单中,我们也可以重新把目光拉回过去的9月份,发现令人兴奋的现象。
例如,比亚迪秦成功地将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甩在了后面;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成功超越本田雅阁、大众帕萨特和丰田凯美瑞;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宋也成功吊打了大众途观,奔驰GLC、丰田RAV4与本田CR-V。
换句话说,不管是车还是车,SUV无论如何,新能源转型的浪潮已经渗透到主要的主流细分市场,包括高端汽车行业。L9、蔚来ET5、问界M7包括后续更多新车的逐渐上量,相信是BBA以豪华品牌为代表,也会感受到快速袭击的巨大压力。
从这个角度看,我不禁想说,站在这个非常有意义的节点上,回顾过去两年,事实上,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生活环境绝对不容易,甚至比以前更早地恶化。
在政策层面,补贴的下降是不可忽视的。在基础设施层面,虽然国家公共充电桩网络基础仍在增长,但综合质量和能源补充速度的进展并不明显。在相关技术层面,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没有重大突破。在终端价格层面,与同级燃料汽车相比,没有绝对优势。
到目前为止,有些人很可能会反驳说:新能源汽车销售如此好的根本原因,油价的持续上涨肯定会起到帮助作用。毕竟,使用成本也是许多用户非常关心的一部分。
必须承认,由于样本容量足够大,一些消费者肯定会有类似的想法。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特别是那些经常订购数十万新能源汽车的人来说,使用成本肯定不是促使他们做出决定的关键。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综合产品实力越来越好。
更直率地说,在一个不友好的环境中,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快速的量变,是因为终端潜在客户真的感受到了使用水平的转变,然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就我个人而言,我产生了一种外界可能略显感性的观点:此时此刻,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两超多强格局已经形成。
至于两超,正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前者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高新能源汽车在整个行业的普及率,让好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相比之下,后者的作用更多的是引领所有汽车公司在技术端的拼命内卷,让行业以极快的速度迭代发展。
两者背后,无论蔚来、理想、小鹏、哪吒、零跑、五菱、吉利、埃安、长安、长城,作为中国新势力汽车制造和传统汽车制造积极转型的强代表,都在与两超一起拼命奔跑。
然后出现了新的问题:慢慢地,合资品牌的蛋糕还剩多少?
事实上,在过去的9月份,根据乘联会的数据,自主品牌的零售销量增加到89万辆,同比增长28%,份额增加到47.0%,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1月至9月累计份额达到47.0%,同比增长7.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9月份自主品牌在批发市场的份额再次超过50%,达到50.4%,同比增长2.6个百分点,前9个月的总份额继续保持在48.0%的高位。
显然,它已经基本上与合资品牌平分。如果整体销售分为两部分,新能源行业的后者几乎没有机会,燃料汽车行业的固有份额仍在逐步侵蚀。
综上所述,合资品牌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已经可以用进攻乏力,防守下滑来形容。正因为如此,我相信那些已经在梯队中下游的汽车公司很快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而那些享受了十多年最大红利的顶级汽车公司,舒舒服服地躺着赚钱的日子也过去了。
接下来,如果你拒绝放下身体,重新适应游戏的新规则,等待他们的人也会无情地摔倒甚至退出。
还是那句话:醒醒吧!中国汽车市场变了。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0/17217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