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领域人物传记」王传福与李书福的错位竞争

或许王传福和李书福的错位战争终将狭路相逢,仅凭“一招鲜”很难再“吃遍天”,两位中国汽车工业的“福星”不可能不深谙此理。人们总是热衷于“关公战秦琼”的戏码,但历史不能假设,中国汽车工业史概莫能外。先苦后甜的比亚迪与高开低走的吉利辉煌不再一时,但无碍王传福与李书福各领风骚。

「新能源领域人物传记」王传福与李书福的错位竞争

也许王传福和李书福的错位战争最终会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遇。仅仅靠一招鲜很难吃遍天下。中国汽车工业的两位福星不可能不理解这一点。

人们总是热衷于“关公战秦琼”的戏码,但历史不能假设,中国汽车工业史概莫能外。

先苦后甜的比亚迪和高开低走的吉利不再辉煌,但王传福和李书福各领风骚。吉利以蛇吞象并购沃尔沃,开始了买买之旅,影响了合资时代的旧格局,诠释了自主品牌产融双丰,打造了中国大众汽车公司帝国;王传福的比亚迪更像是丰田的门徒,精益制造和技术坚持。十年苦渡偏股神垂青,终成大器,执牛耳于新能源大军。

到目前为止,吉利并购的演变略显微微,关键在于新能源。因此,我们提到了蓝色行动,比亚迪ALL IN新能源之路;比亚迪很受欢迎,但巴菲特卖掉了它。新故事指向智能、海外和高端。资本触角经常延伸,以恢复吉利的买买的招式。

也许王传福和李书福的错位战争最终会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遇。仅仅靠一招鲜很难吃遍天下。中国汽车工业的两位福星不可能不理解这一点。

01比亚迪开始买买买买

市值突破万,全球冠军——比亚迪被巴菲特减持;也许这样的表现让巴菲特减持。

根据比亚迪半年报,公司上半年收入1506.07亿元,同比增长65.71%;毛利203.41亿元,同比增长75.35%;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为35.95亿元,同比增长206.35%。半年利润等于去年一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售冠军以64.14万辆的销售业绩夺回。

抛开规模带来的刺激感,比亚迪的赚钱能力并不出众。

半年报告显示,上半年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等产品业务收入1092.67亿元,同比增长130.31%;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为16.30%,较去年下降1.73个百分点。汽车、汽车相关产品等产品业务的营业成本为914.5亿元,上升135.18%。

红海新能源汽车竞争,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比亚迪一定是让股神难堪的。

今天的比亚迪需要新的故事。虽然王传福不擅长讲故事,但他自己的成长经历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与沉浸在市场中的李书福相比,苦读是王传福实现跃升的简单途径。几十年来,王传福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专业:电池。

王传福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比亚迪带到了世界领先的锂电池行列,并在富豪榜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2003年,当时中国首富是网易的丁磊,其中孙广信还没有经营汽车经销商的业务,只有鲁冠球从事与汽车相关的业务。就连当年富豪榜第13名的王传福也凭借电池业务入围。

然而,今年,王传福决定造车。

从时间线上看,在王传福力众议入局造车之前,有两起标志性事件值得关注。首先,2001年,科技部首次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在十一五期间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项目,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重要地位,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改善大气环境,提高汽车行业竞争力;其次,同年,吉利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家批准生产汽车的私营企业。

后面的故事是合乎逻辑的。闻到新能源汽车商机的王传福决定我下半辈子就开车了,我们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受到了李书福的鼓励,李书福也是一个鲁莽的背景。然而,吉利的破例无论如何都为自主品牌的崛起描述了最初的道路。

加入汽车制造的王传福很早就下注了新能源汽车。仅仅一年后,比亚迪就在北京车展上推出了7辆车,其中包括3辆新能源汽车。即使在10年后,当时的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也担心许多新能源汽车的利益模式。比亚迪的艰难日子并没有意外地开始了。

随着汽车年销量超过美国,中国已成为汽车大国。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许多大而不强的缺点无疑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风口,这不仅是绿色经济的考虑,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换道超车的机遇——坚持新能源的比亚迪迎来了爆发。

在销量方面,比亚迪并没有坐在自主品牌的榜首。然而,随着新能源市场广阔的钱场景,资本市场已经纠正了比亚迪的领先。

然而,突破万亿市值的比亚迪却被老朋友股神巴菲特减持。尽管比亚迪在2022年上半年刚刚实现了许多关键指标的强劲增长。有人说比亚迪达到了顶峰,也有人说巴菲特错了。但无论如何,动态市盈率超过100倍,静态市盈率超过200倍的比亚迪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衡量汽车公司的估值。

如何讲述比亚迪的新故事?一组数据不言而喻。

据天眼查数据统计,自2013年比亚迪开始首次对外投资至今,公司共发生过38家企业对外投资,涵盖锂电材料、碳材料、高分子材料、太阳能电池、矿产、芯片、光电半导体、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数字光学设备等多个行业。在这38家企业的对外投资中,2021年至2022年4月不到一年半,高达27家,占公司多年总投资的70%以上。事实上,比亚迪正在通过资本手段秘密努力。

买买买买的攻势在车圈似曾相识,但曾经被命名为吉利,现在却成了比亚迪。

不难发现,BYD的购买具有很强的主要业务相关性——电池产业链和智能汽车。占据电池上游资源可以使BYD在追求宁德时代时更有利可图;丰富的汽车智能翅膀可以使BYD整个产业链的能力强大。

王传福在造车之初说:我是个苦人。我总是很投入。如果我不亲自拆卸和组装电池,清楚地了解它的结构,我就不会感到坚定;我学习自然科学。在我开车之前,我必须确认我是一名汽车专家。

因此,自己动手的王传福总是比较谨慎,尽管比亚迪也开始了买买买,但注定与吉利不同。

02吉利自我革命

比亚迪的资本扩张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吉利的并购进化。与席卷欧洲的壮举相比,吉利的进化之路总是被用来进化。

与王传福的先苦后甜相比,李书福刚出茅庐就迎来了高光时刻——自主造车先行,收购沃尔沃技惊四座。

此后,吉利并购进化深入人心。2013年,我们收购了伦敦出租车,实现了进一步的全球扩张;随后,我们收购了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使吉利作为终端战略品牌,实现了产品和技术的全产出,参与了东南亚市场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东盟国家;吉利通过收购莲花51%的股份,以更方便、更高速的方式进入高端超跑的细分市场。2018年,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宣布,通过其海外企业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奔驰最大的股东。

然而,今天的公众风光急剧下降。江湖地位不仅与丰田不断斗争,还被特斯拉挤兑。新能源业务正在经历大象转型的痛苦转型。中国公众吉利同病相怜。比亚迪无限接近自主品牌老板的排名,新能源的症结很难消除。

不可否认,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吉利的并购演变在技术和品牌反馈自主品牌崛起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它也使鲁莽的民营汽车公司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站在世界舞台上。

但与此同时,燃油车红利也越来越依赖吉利,并逐渐成为吉利在新能源浪潮中的双刃剑。尽管吉利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2020年将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提高到90%;2018年,发布了纯电、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和甲醇能源四条动力技术路线。然而,独立兄弟的江湖地位和风景的销量最终使吉利缺乏足够的自我革命动力。在此期间,吉利不断塑造新能源品牌,几何、枫叶、极星、极氪不同,但没有形成强大的新能源品牌矩阵,但有些关注一个,很难关注。

至于吉利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糟糕表现,李书福也平静地说:这不是战略方向的错误,也不是战略实施的失败,但历史时机还不成熟。

但这种反思似乎经不起推敲。毕竟政策东风东风已经布下了时机,蓬勃的市场逆疫情创造了地理位置——同期,比亚迪凭借新能源快速成长,即使是被李书福直接斥责为忽悠人民的造车新势力,也不乏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领先吉利。

不禁感叹,曾经走在汽车工业商业模式创新前沿的李书福,在面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时,曾经站在守旧的一边。

与王传福的技术派成长路径相比,李书福更贴近市场,所以审时度势的变化并没有迟到,吉利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

根据财务报告,2022年上半年,吉利实现收入582亿元,同比增长29%,但净利润为15.52亿元,同比下降35%,毛利率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至14.6%,销售成本同比增长33.34%。吉利还在财务报告中承认,上半年整体表现不理想;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销售带来了增长的亮点。吉利上半年共售出61.4万辆汽车,其中燃油车50.4万辆,新能源汽车仅售出11.0万辆,占总销量的17.9%。虽然这一比例不高,但与去年的3.5%相比,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扩张效果显著。

在电动汽车方面,根据乘联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排行榜,吉利以4.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虽然它落后于比亚迪、五菱和特斯拉的29%、9.1%和7.5%,但它毕竟保持了头部梯队。

根据李书福自己的话,未来中国汽车品牌将很少剩下。因此,吉利的自我革命不仅是独立领导者的排名之争,也是生死的历史选择。

幸运的是,吉利站在新旧连续的时间窗口,燃油车仍然支持性能;充足的现金流给大象转身腾出空间;独立兄弟的地位贡献了供应链的声音。

现在,我们不知道留给吉利的时间是什么。比亚迪开始买买后,李书福不妨参考王传福ALL IN只有这样,吉利才能继续引领新能源浪潮。

本文作者 | 张延陶     来源 | 英才杂志

原创文章,作者:英才杂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09/1917567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