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是无数科技企业的梦中情人,也是他们不可逾越的心墙。
新能源汽车,市场蛋糕水平10万亿元,让无数科技企业陷入狂热。与传统汽车公司相比,该行业相对成熟的供应链和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为科技企业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但与此同时,一张轻盈的公文却成了悬在无数科技企业心中的达摩克利之剑。
据路透社报道,8月24日,小米获得新能源汽车制造资格。小米没有回应这个消息。
自2020年以来,小米已经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获得汽车制造资质的公司,并获得了通往新能源汽车的通行证。正是这份文件将百度、极石、自游家等公司锁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之外。
1
历史原因导致资格审查收紧
资质是造车新势力需要跨越的第一个大门槛。
事实上,很久以前,汽车制造资格并不像现在那么难获得。在2017年之前,出现了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正是在2017年以后,新能源汽车的资质许可证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得。
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原因是在这些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中,不乏PPT汽车欺诈融资补贴等。
比如赛林汽车,2020年最大的骗局。
自2014年进入中国以来,赛林汽车首先通过一系列PPT制造汽车,吸引了地方政府高达66亿美元的投资。投资66亿元,最终全年实际销售的汽车不超过30辆,这自然是错误的。2020年6月23日,赛林汽车上海分公司被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查封。赛林汽车的实际控股人王晓麟带着钱逃到了美国,留下了鸡毛。
在政策收紧之前,像赛林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虽然它的影响力不如赛林,但它的性质也很差。2016年,财政部曝光了五款新能源汽车,希望通过获得资质骗取补贴,涉及总金额超过10.1亿元。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严重过剩。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7.7万辆,与当时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相比,产能过剩相当严重。
并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从时代的角度来看,收紧资格许可证的发放自然也是合理的。
2
许多汽车制造企业被困在资格中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条例》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从那时起,如果你想获得生产资格许可证,你需要满足规定中29个主要项目的需要。今天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一般需要在当地县级以上发展改革委员会备案后,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审查,最后通过宣传,最终获得生产资质。
然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严格管理使得许多汽车公司领先。
本规定实施后,只有哪吒汽车是一家独立获批的新能源企业。蔚来、小鹏、零跑等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并购资产获得生产资质。
事实上,并非没有绕过生产许可证的方式,即OEM。例如,蔚来就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自2016年以来,蔚来开始与江淮合作,OEM生产汽车。
然而,2022年以后,对生产许可证的要求进一步细化,OEM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委托人和受托人必须具备自己的生产资质才能进行OEM。
2018年,李一男创办的牛创新能源选择与具有汽车制造资质的大乘汽车合作,创办汽车品牌自游家,并以OEM模式发布了第一款自游家NV车型。然而,仅仅60天后,自游家族就选择退出。原因是OEM模式的生产资质要求从单边要求改为双边要求。
而且百度目前更处于一个位置“薛定谔造车”在其状态下,百度的集度品牌在正式参加成都车展前突然更名为极悦,令人困惑。原因也是百度无法获得汽车制造资质,导致OEM模式下的集度无法继续生产,导致生产的集度无法正常发布和上市。
只能让具有生产资质的吉利将集度更名为极越发布,集度扮演技术提供商的角色。到目前为止,百度的汽车制造梦想只能草草结束。
正因为如此,许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只能按下暂停键,选择在时代洪流面前停止制造汽车。
3
资质是否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难以获得的资质审批。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可以说是相当快的。让无数被掐在门外的汽车制造新力量贪婪,也让他们叹息。
截至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已超过25.6%。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一旦一个行业的渗透率超过10%,它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旦超过30%,该行业将很快进入成熟阶段。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目标,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50%,当时将超越传统汽车,成为市场主流。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60%。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700万辆。与去年相比,销量几乎翻了一番。
可以说,在碳中和排放政策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是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但站在市场外的企业家只能在门外观望。因为这篇文章,企业家甚至不能闻到这个10万亿市场的蛋糕。
从目前的生产势头来看,获得生产资质的难度是完全不合适的。
虽然很难获得生产资格有其历史原因,但历史原因不是现状。盲目地用历史来衡量现状只会阻止自己,扼杀市场的创新。
一方面,当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确实是公司准入过多,但产能是否仍然过剩实际上是值得的深思。
今年2月,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长苗圩发言指出:“去年,中国产量超过27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6%。我估计今年可能超过30%,超过30%,即900万辆,甚至乐观估计达到1000万辆。若900万辆的产量按80%的产能利用率计算,则产能利用率较高。此外,为了满足今年的需求,我们应该有1120万辆产能。而且,产能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我们还必须考虑明年、明年和未来的发展。因此,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不存在过剩。”
另一方面,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欺诈融资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整个行业都是由政策驱动的。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拐点已经到来,即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整个行业也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最初的假汽车欺诈融资欺诈补贴也应该比当时减少得多。
一个政策过于严格的市场,绝对走不远,尤其是现在新能源汽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过于严格的生产资质要求必然会对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
可以预见,在这种不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市场缺乏竞争力,寡头模式很快就会形成。届时,市场将严重缺乏活力,鲶鱼效应难以激活,创新发展将急剧下降,这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今天,与过去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生产资质分配的两个问题已经顺利解决。因此,放松获得生产资质的难度应该不是不可能的。试着去掉达摩克利斯的剑,这样行业就不用绑腿走路了。只有这样,新能源汽车才能健康发展,避免畸形行业的形成。
原创文章,作者:新媒科技评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051111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