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约为173GWh 占92%

根据中国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数据,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73GWh(以终端口径统计),同比增长60%,其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约为159GWh,占92%。

然而,在行业数据增长的背后,储能行业的急剧下降。自去年年中以来,储能行业进入了一场“战斗”,特别是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许多主要储能企业的高管公开表示,储能系统集成商即将迎来淘汰赛阶段。

淘汰赛已于2023年开始,2024年将愈演愈烈。

储能系统集成商的倒闭率高达16%

根据企业查询的最新数据,包括“储能系统集成”在内的企业有8万多家,储能企业总数达到17.8万家。

根据这一计算,储能系统集成商占储能企业总数的46%。由此可见,储能系统集成是储能行业最热门的细分轨道。

但即使储能系统集成如火如荼,仍有16%的企业倒闭。

截至1月8日,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异常经营状态的公司占7%,主要包括注销、注销、注销、清算、关闭、关闭、责令关闭等。

成立时间为3年的公司倒闭率为5%;公司5-10年倒闭率最高,接近16%。据此,成立5-10年的储能系统集成企业有12800家倒闭。

储能系统集成作为储能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但成立5年以上的企业仍有16%倒闭。主要原因是品牌综合实力和行业内部卷。

CNESA数据显示,2023年储能系统招标量同比增长306%,主要是“五大六小、两网两建”

与中标规模相对应,2023年全年储能系统中标规模为22.7GW/65.7GWh,同比增长257%/383%,200多家企业获得目标。其中,海博思创、中车株洲研究所、比亚迪、宁德时报、电气时报、阳光电源和视觉能源入围目标的一半以上。

显然,龙头企业更受青睐,其背后是品牌实力、产品实力、技术能力等强大综合能力的支撑。

同时,在强者更好的情况下,储能行业的内卷催化了部分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淘汰,尤其是浑水摸鱼的企业,可谓“致命”。

去年年底,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储能行业“没有最多的卷,只有更多的卷。产能链价格继续下跌,储能投标价格在半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日益激烈,业绩、份额、报价低于成本。春天的一半和寒冷的一半是我们储能行业的现状。”

洗牌进入深水区

Wodod全球咨询机构 Mackenzie(伍德麦肯)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五大储能系统集成商占62%,中国企业占三席。其中,阳光电源以16%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获得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冠军。随后,Fluence占14%,特斯拉占14%、华为占9%,比亚迪占9%。

结合上述2023年储能系统集成中标企业,2024年强者恒强的局面将进一步放大,行业龙头集中度将继续提升,行业洗牌将正式进入深水区。

在这一点上,许多行业龙头企业已经给出了预测。

去年5月,愿景能源储能部总经理郑汉波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做出了启发性的判断:“许多储能系统集成商仍在解决生存问题,明年可能 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闭。”

天河储能战略市场和产品管理总监李秉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洗牌速度可能没有明年80%的系统集成商那么快,但整个储能行业已经进入洗牌阶段。”

易纬锂能副总裁陈翔去年12月也表示:“整个储能行业不是即将洗牌,而是正在洗牌。”

根据EESA的分析,22储能项目、对于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23年的大规模并网运行才刚刚开始。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将不断体现在项目的大规模运行中。不同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在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效率方面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源网侧储能项目中,如何保证系统在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稳定运行,是对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长期考验。

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也凸显了储能行业利用率低的一个大问题。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为48.70GWh。与文章开头159GWh储能电池出货量相比,产能利用率仅为30.63%。

原因是新能源强制储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国内储能发展最重要的内部驱动力;另一方面,它也导致频繁的情况。

去年11月,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2023年世界储能大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储能是用来的,不是用来支撑门面作为装饰或改变路线的。”

吴凯说:“与国外相比,中国储能电站的事故率相对较低,这部分是电子材料系统的原因,我们的材料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但更重要的是,与国外相比,我们的许多地方都是强制存储的,但没有,或者利用率很低,所以安全问题应该说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由于建设,它不能产生价值。投资者只从降低初始投资成本的角度选择供应商,导致低质量、低价格中标,劣币驱逐良币。”愿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这也为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巨大的“雷声”。

出海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出海被中国储能企业乃至新能源企业视为企业拓展的绝佳机遇,仅德国慕尼黑intersolarar Europe 在2023年的展览中,有数百家中国储能企业参加。

EESA统计指出,2024年上半年仍将是储能企业产能清算阶段,2024年Q1整体储能市场价格可能触底,龙头企业订单将在其他企业之前恢复,产能清算后整体储能市场价格可能略有上涨。中国企业如何将品牌和市场扩展到海外,将成为24、25年的主旋律。

但是出海一定是储能企业的“灵药”吗?

目前,我国储能电池出口占比较高,但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海外市场大型储能项目并网缓慢,对系统安装和电池端传输的需求放缓。

在户储方面,2022年欧洲户储热需求也在2023年放缓,储能产品无法销售,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总体而言,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供过于求,中国储能企业的产能规划远高于实际出货量和实际装机规模。今年,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有太大改善。

此外,海外政策也是悬在中国储能企业乃至新能源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例如,2023年正式生效的美国通胀减少法案使国内企业难以参与美国储能项目投资和EPC等下游环节,基本上是供应设备。

田庆军曾承认,“国内竞争将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国外竞争则完全不同,甚至可能导致对策。因此,中国企业出海时,应适当联合,形成相对共识,不要卷得太多。”

储能的长期发展是一条通道

光伏和风电行业以前也经历过储能行业面临的问题,但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行业,涌现出众多代表性企业。

在这方面,储能的发展在短期内是有挑战性的,但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有信心。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去年11月的公开演讲中指出:“储能可以解决新能源的问题,其功能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我们能通过质量、安全和经验的测试,这就是一种方式。”

在今年和未来的储能“生死之战”中,只有坚定培养内部技能,脚踏实地的技术创新,做好安全技术、安全设计,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企业才能有更大的获胜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锂电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2/202314817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