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ead
目前,如果国内汽车市场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么“内卷”毫无疑问,这是最合适的。然而,国内汽车市场的容量只是如此之大。走向全球汽车舞台的中心,走向外国汽车企业巨头的主场,是中国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唯一途径。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的新机遇在哪里?
本文制作|和颜阅车工作室
写作|张大川
编辑|禾子
全文3057字
阅读需5分钟
近年来,中国汽车正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出口的旗帜已成为稳定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压舱石之一。从2021年的200万台到2022年的300万台。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预计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在中国汽车出口持续上升的背后,是不断出现的新车型,带来了更领先的配置和更高的性价比。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的努力,给了许多传统汽车公司“整不会”了。
继续唱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大戏
对于中国汽车公司来说,进入海外市场已经从锦上添花变成了及时的帮助。如果海外市场没有布局,就更难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中国乘用车总产能布局近5500万辆,近五年平均年产能约2300万辆(含出口),总产能利用率不足50%)。这种情况已经蔓延到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长安汽车董事长朱荣华曾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约1000GWH的动力电池产能,目前行业产能已达4800GWH”)。这导致国内汽车市场的内部卷非常严重,汽车公司不得不牺牲降价武器来促进终端销售。此前,上汽通用总经理庄晶雄在接受采访时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销售电动汽车并不亏损。因此,无论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还是国内市场价格战带来的低毛利率,都要求中国汽车企业做好海外市场工作。
△上汽通用通过大幅降价刺激电动汽车销售
目前,国内汽车出口的主要力量仍然是燃料汽车,但中国的燃料汽车主要出口到俄罗斯和东欧、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没有强大汽车工业的国家。通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的燃油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性价比不仅是我们出口的唯一优势,也是我们出口的新利器。在国内汽车市场,吉利、奇瑞、长城等燃油车的质量堪比日韩同级车型,与德美一致。在国内众多汽车公司中,奇瑞汽车近两三年销量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其之前布局的海外市场为其燃油汽车销售提供了非常坚实的支持。
△目前奇瑞在海外市场主要是燃油车
此外,新能源汽车销售正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新动力,特别是利用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出口欧洲和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新亮点。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建立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以大众ID.例如,在德国销售的大众ID.3价格居然是中国的2.5倍左右。这背后不仅是激烈的国内价格战,也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具有非常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在墨西哥建造超级工厂的同时,特斯拉还要求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商在墨西哥建造工厂,这也是媒体的头条新闻。特斯拉甚至为其在德国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Y入门级车型配备了比亚迪生产的刀片电池,后者专门在匈牙利建造了一家电池厂。
△大众ID.在德国本地销售的大众ID3.价格居然是中国的2.5倍左右
警惕欧洲和美国对中国汽车出口的限制
然而,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不断上升的汽车出口必然会受到外贸保护势力的反弹。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大放异彩,如上汽MG4和比亚迪ATO 等等,已跻身德国、英国、瑞典、法国等欧洲主要汽车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榜首。欧美这些传统汽车强国围剿中国电动汽车,将成为我们需要在2024年应对的新形势。
△上汽MG4和比亚迪ATO 3.逐渐在欧洲主要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美国,中国的汽车出口仅限于高关税,基本上错过了美国市场。最近,美国将中国生产的电池和电池中的关键物质排除在补贴之外。此前,宁德时代和福特联合成立的电池工厂,包括宁德时代甚至没有任何股权的计划,已经被美国当局停止,中国汽车公司和电池公司基本上错过了美国的高电动汽车补贴。
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的限制也给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带来了更大的阻力。
在汽车层面,欧盟已经启动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补贴调查。欧盟要求吉利、上汽、比亚迪等国内几家主要出口欧洲的汽车公司提供数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公司不仅出口欧洲,还出口沃尔沃Smart、许多欧洲汽车品牌,如雷诺、大众和宝马,利用中国的工厂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欧洲。下一步,如何打欧盟板也是对欧盟政府的考验。除了欧盟,法国、土耳其和其他国家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也有自己的限制。2023年年中,欧盟电池法案也在零部件层面出台。要想进入欧盟,中国电池将面临日益严格的碳排放要求。
与此同时,欧洲市场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也可能发生变化。去年12月,德国突然取消了电动汽车补贴,这让整个德国甚至欧洲市场感到惊讶。但即使德国没有取消补贴,欧洲电动汽车补贴的逐步下降也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与技术更成熟、品牌吸引力更强的燃油车竞争,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应对的难题。
如何应对中国汽车公司?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中国汽车企业还需要提前处理,并在企业战略层面做出安排:
1、在欧洲设厂
在欧洲设立工厂可以有效地规避潜在的贸易战风险,更好地接近用户,积极响应各种问题。特别是与亚迪、上汽等欧洲销量较大的汽车公司相比,在当地设立工厂也可以降低物流和关税成本,进一步提高当地的竞争力。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锁定了他在欧洲的第一家工厂,这不应该是欧洲唯一的工厂。此外,上汽还在积极寻找其欧洲工厂,奇瑞最近打算在英国建厂。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当地建厂可以给当地带来可观的GDP和就业机会,成为推动当地汽车乃至整个产业升级的关键。只要一些欧洲国家不像美国那样敌视中国,当地工厂就会互利。然而,在欧洲设立工厂的风险不容低估:更大的早期投资和更复杂的当地劳动关系将对中国汽车公司的全球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在现有公交车厂的基础上,比亚迪还将在匈牙利建立乘用车厂
2、技术输出
与汽车出口相比,中国汽车公司应更加重视技术产出。2023年,大众投资小鹏和Stellantis投资零跑,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方面的技术优势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与向欧洲出口国内制造业相比,如果中国汽车公司能够向欧美国家出口技术,这将是提高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的巨大背景技术出口可以很好地绕过潜在的贸易壁垒。此前,吉利已经授权沃尔沃、路特斯、雷诺、极星等海外品牌使用其广阔的SEA架构、CMA架构和Flyme汽车系统。通过股权投资,未来大众和Stellantis也将使用小鹏和零跑智能网络相关技术,特别是国内汽车公司更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帮助这两家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更有可能在中国提高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销量。
△Stellantis投资零跑也是对中国新势力技术的最大认可
点评
出口是中国品牌汽车公司必须做好的话题。曾经有一家汽车公司的海外销售负责人说得很好,无论是比亚迪、奇瑞还是上汽,在外国人眼中都是中国汽车公司。在海外市场,中国汽车公司必须放弃恶意竞争,转向交换是否,互相支持。只有这样,中国品牌汽车公司才能更好地在全球汽车市场掀起中国旋风。
(本文为《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禾颜阅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72214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