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的汽车市场,可以说变化相当大。今年,国内汽车销量创下新高;合资品牌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但如果你想在今年的汽车市场上选择两个关键词,那可能是“智能化”和“高压平台”。今年,城市NOA智能驾驶试点辅助驾驶迎来了全面发展。到今年年底,无人停车将智能驾驶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高压平台带来的高压平台带来的快速补充下,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束缚,续航能力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
以无图模式为主导,NOA能否引领智能驾驶的新趋势?
至于智能汽车,除了驾驶舱,智能驾驶/辅助驾驶是最常被提及的。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和政策的限制,L2级辅助驾驶一直是上限。但在2023年,随着HUAWEI的发展 ADS 2.0的出现,以及无限接近L3级辅助驾驶口号的喊出,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
NOA,Navigatet全称 on Autopilot,中文为“试点辅助驾驶”,目前,主要的NOA场景包括高速NOA和城市NOA。事实上,由于其场景相对固定,高速NOA以前发展良好。2023年,爆炸式发展主要是更复杂、更困难的城市NOA。
虽然我们现在称2023年为NOA的第一年,但事实上,早在2022年下半年,城市NOA的诞生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线索。在复杂的城市道路条件下,NOA可以将乘客从A点带到B点,这大大符合人们对辅助驾驶的想象。也许这就是为什么NOA在正式亮相后发展迅速的原因。
站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年,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问界等品牌已经或计划在2023年实现城市NOA。智己、比亚迪等一系列品牌也计划在2024年登陆城市NOA。可以预见,随着各大汽车企业的不断实施,NOA也将迎来蓬勃发展;这也将推动NOA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早地欢迎体验更好的NOA技术。
与技术相匹配的政策也开始进一步放松。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表示将选择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具有大规模生产条件的智能网络汽车产品,并在有限的区域内进行道路交通试点。根据《通知》,规范了L3/L4准入和道路试点项目的申请方式、测试要求和责任界定。
到2023年底,基于《通知》,我们还看到,许多汽车公司已经获得了地方政府颁发的L3级自动驾驶路试许可证,包括极狐、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随着政策的放松,我们可能会在明年迎来智能驾驶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在年底推出的智能S7中,它的无人停车功能,即使仅限于停车场的有限场景,本质上也触及了L3级智能驾驶。随着明年这个功能的全面推出,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值得期待的。
随着800V高压平台的普及,电池寿命不再是纯电车的上限
在过去,电池寿命一直是纯电动汽车无法绕过的障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纯电动汽车不仅在电池寿命上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它总是补充几个小时的能量,这极大地限制了纯电动汽车的汽车体验,更不用说冬季电池寿命折扣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公司和整个产业链也做了很多努力。2023年底,我们最终看到的答案是800V高压平台。
800V高压平台对电车有什么用?其实说到底就是续航。一是采用高压后,如果功率不变,就意味着电流减少,可以减少原能量释放过程带来的热量。简单来说,它可以实现更持久的大功率输出,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和车辆寿命。另一种是充电补能,搭配大功率充电桩,可以大大缩短补能时间,也可以提升电车的用车体验。
事实上,早在2019年,保时捷推出的Taycan就采用了800V高压平台,这也是第一款采用该平台的纯电动车型。然而,直到今年,极狐阿尔法S 800V高压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Hi版和小鹏G9的量产交付“落地”。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变化,800V高压平台终于在2023年迎来了全面普及。例如,即将到来的理想MEGA纯电动MPV车型配备了宁德时代的5C麒麟电池,12分钟就能实现500公里的电池寿命;小鹏G6,800V高压平台,3C电池,10分钟300公里的补充能力,也能让你告别里程焦虑;另一个例子是鸿蒙智行,在智界S7,以及华为在问界M9上使用的“巨鲸”800V高压平台;871V碳化硅高压平台出现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经过2023年的发展,800V高压平台也成为各汽车企业的必备选择。
今年,电池技术本身也在全面发展。例如,宁德时代在上海车展上带来了凝聚电池。500Wh/kg的单体容量密度将彻底改变电车的短寿命。高压平台和新的电池技术将引领纯电动车型进入更快的发展期。
预计年销量将超过2700万辆,第一个出口大国名副其实
与技术迭代类似,今年中国汽车销量也在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1-7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5万辆和1562.6万辆,同比增长7.4%和7.9%。中国汽车协会预测,2023年中国汽车总销量约为2760万辆,同比增长约3%。乘用车2380万辆,同比增长1.0%;商用车380万辆,同比增长15%;新能源汽车销量约900万辆,同比增长30%;预计汽车出口将超过400万辆。
就汽车出口量而言,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230万辆,延续了第一季度的主导地位,保持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出口持续增长。根据canalys的预测,到2023年底,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540万辆,其中电动汽车占40%,达到220万辆。
乘客联合会的数据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根据乘客联合会的数据,今年1月至11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476万辆,其中11月出口量达到52.4万辆。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这一水平,年出口量将超过500万辆,这与克里斯的数据基本相同。可以说,毫不奇怪,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2023年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实际上是中国整个汽车行业日益成熟的表现。经过新能源领域的不断深化,中国汽车行业表现出了很高的发展水平。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汽车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在此过程中,中国汽车行业也建立了从零部件到汽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涵盖了汽车市场的各个环节。
同时,经过多年的新能源汽车深度培育,中国汽车行业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方面,中国汽车行业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所有这些结合进一步加快了中国汽车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帮助中国汽车继续扩大海外市场。
新能源渗透率近一半,或提前十年达到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
销量,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高。根据乘联最新数据,11月份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超过40%,达到40.4%。同年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62.1%,乘联预测全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35.8%。
回顾之前的数据,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77.7万辆,2022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68.7万辆;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8.2%。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率,新能源渗透率将在2025年、最迟到2026年达到50%以上,原计划在2035年实现。
事实上,除了独立新能源品牌的不断努力外,传统品牌和合资品牌在这一过程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2023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自主品牌的纯电动和插入式混合动力新产品,还是一些合资品牌推出的混合动力车型,都毫不奇怪“油电同价”的标签。新能源车型价格不断下跌,如10万元以下的秦PLUS DM-i,15万元银河L7、哈弗骁龙等,将新能源汽车直接进入油车价格区间,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可以说,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的趋势已经形成。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取代燃油汽车成为市场主流需要多长时间?或许,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最后的答案。
合资品牌如何在快乐的同时面对中国汽车破竹的趋势?
广汽丰田在2023年广州车展上发挥了作用“合资企业不是落后的代表”我不知道广汽丰田在想出这个口号时的心态。然而,纵观今年的主要车展,国内品牌和合资品牌确实呈现出来“冰火两重天”即使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也获得了当地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观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合资品牌以其强大的财务实力和技术积累,曾垄断中国汽车市场,了解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抓住中国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直接占据中国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出口,完成传统合资品牌“绝杀”。
当然,面对这种模式,合资品牌也必须加快转型。毫无疑问,中国汽车以智能化、电气化的机遇走出了自己的时代,但面对中国汽车的崛起,如何面对合资品牌和外国品牌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例如,大众选择与小鹏合作,为中型汽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电动车型;奥迪还与上汽集团合作,将加快上汽奥迪新电动车型的发展;雪铁龙和玛莎拉蒂的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通过收购零跑车股份实现合作,Stellantis集团的电气化目标将借助零跑汽车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实现……而这些,也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汽车行业的话语权。至于合资品牌能否完成转型,实现积极发展,那就是后话。
新玩家能否引领中国汽车新格局?
与合资品牌不同的是,自主品牌在过去的一年里兴高采烈。不仅如此,2023年,我们还看到了新玩家进入游戏。吉利去年收购了魅族,当时我们看到的是,吉利希望利用魅族来改善它的驾驶舱体验。但实际上显然并不局限于此,因此,魅族在11月底的魅族秋季发布中,正式宣布制造汽车。据报道,魅族的新车已进入B样试验阶段。根据这一进展,我们明年可能会看到魅族进行路试。
短短一个月后,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在官方宣布造车1000天后正式举行。在2023年底之际,这个汽车行业的新玩家为中国汽车增添了浓厚的一笔。虽然作为技术发布会,除了外观和内饰,我们没有看到更具体的新车信息。但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小米仍然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技术解读。包括自主研发的电机、电池、更安全可靠的综合车身压铸技术、基于澎湃OS的智能驾驶舱等。
随着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汽车制造的理念与过去大不相同。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成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好的智能开始,华为使用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两种天花板技术,它很好地占据了用户的头脑,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传统品牌过去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结果。从小米目前的表现来看,它也可能再次重现这一成功。相反,它再次提醒传统品牌,如果不做出相应的改变,中国的汽车模式真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写在最后
回顾2023年,中国汽车的成就非常显著。产量和出口达到新高,新能源渗透率远远超过预期目标。从技术上讲,城市NOA、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越来越普及,消费者的汽车体验也越来越出色。2023年底,L3级无人驾驶道路试验许可证也陆续颁发,这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时间即将进入2024年。小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举行了关于汽车的技术发布会,中国汽车迎来了新玩家。无论是深耕多年的老牌车企,还是刚入市的新品牌,我们都期待着中国汽车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中国制造业写下辉煌的一笔。
原创文章,作者:热点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032214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