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导语

Introduction

“一定要重拳!”

查攸吟作者

曹佳东的责任

金鹏辉编辑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11日的上午,“余大嘴”再次开喷,但这次遭到了攻击“火力覆盖”对象不再是朋友,而是汽车媒体。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事情起源于了解车帝平台,最近在黑龙江漠河搞的“2023懂车帝冬测”活动。这一次,了解车帝集中了大约20款年内发布的新能源车型。测试的主要内容是在极低温条件下对车辆进行纯电里程测试。被拉来参加测试,包括仰望U8、方程豹·豹5、理想L9、银河L6、问界新M7等热门车型。

余承东会勃然大怒,所以测试结果可想而知。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字有点小,看起来很辛苦。请多包容。

仰望U8,以85.08%的续航率排名第一,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是腾势D9 DM-宋PLUS冠军版DMi-i,续航达成率分别为82.5%和61.1%。至于自9月中旬发布以来一直火到11月底“当红炸子鸡”问界新M7,成绩倒数第一——在了解车帝的测试中,WLTC标准下,问界新M7标称续航175公里,“实测”续航数据仅为55.3km,达成率仅为31.6%。

余承东的回应不仅仅是上面这句话。事实上,这次攻击的言论是转发了一篇文章,由AITO汽车微信官方账号推送,名为《无畏寒冷,问界系列车型冬季测试表现官方解读》。

在12月9日发布的官方推送文章中,问界还详细解释了新M7车型在了解汽车皇帝冬季测试时的情况以及结果的原因——

经测试媒体确认,车辆在正式测试前进行了71分钟的空调加热,并在车内温度达到24摄氏度后继续加热40分钟。在此过程中,开关门窗的操作超过10次,其中最长时间超过3分钟,大大增加了空调的能耗,导致电量迅速下降。在寒冷极限和空调持续加热条件下,多次长时间打开窗户和门,严重偏离了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车辆功率仅为74.9%,配备驾驶员和4个60公斤沙袋时,才开始测试。当功率为20.4%时,增程器启动,实际功耗为54.5%,在冬季极端天气条件下实现纯电池寿命为55.3公里。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被惹恼的问界,直接照脸A过来

注意标黑的内容。以上内容是问界在了解了车帝的测试结果后,拿着数据进行沟通,得到对方确认的结果。事实上,自9号AITO汽车正式推出以来,相关内容在网上小规模传播。直到余承东本人昨天上午同时转发,整个网络才正式爆炸。

随着余承东的开启,长城、吉利等品牌也对测试结果提出了质疑。

哈佛猛龙,长城旗下坦克4000 Hi-4T、许多车型,如魏牌蓝山,以及吉利领克08 EM-P,都在测试名单上,在测试排名中成绩很差。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余总带头,于是大家一起来了“冲塔”

面对公众舆论的突然爆发,汽车皇帝官员在11日下午回应说,测试是-20℃以下寒冷天气的满载电池寿命测试,所有参与车辆准备后,使用统一标准,符合用户的冬季汽车场景,没有区别对待。汽车皇帝冬季测试将不受汽车公司的干扰,并正常进行。欢迎用户和汽车公司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此外,为了表示诚意,回应中进一步表示,2023年冬季测试开放日将于12月14日上午9点在漠河试验点举行,邀请所有参与汽车公司进行现场观察并直播。

事实上,纵观汽车皇帝之前发布的冬季测试结果,即使从不那么专业的角度来看,也会发现许多令人费解的问题。

目前,共识是,仅就动力电池的低温性能而言,三元锂电池明显优于磷酸铁锂电池。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前四名是比亚迪车型(第四名是比亚迪车型)·唐DM-P)——但众所周知,这些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组都使用磷酸铁锂电池。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作者一直对比亚迪的品牌有很好的印象,但我真的不敢相信车帝测量了宋PLUS冠军版DM-i排名第二。也许比亚迪的人不敢……

如果说抬头看U8是高端车型,主机厂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了昂贵的耐低温电池(改进了电解液和正极材料,采用了专门的卷绕工艺,但我不知道比亚迪是否大规模生产了类似的产品),但第二名是性价比。“走量车”,当前国内紧凑型SUV市场强势,比亚迪·DM版的宋PLUS冠军版-i……

相比之下,垫底的新M7动力电池电池部分采用了以低温性能优异而闻名的三元锂电池。而且供应商是宁德时代的四川工厂,绝不是什么“杂牌”。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新M7动力电池组采用宁德时代供应的三元锂电池

此外,如果你仔细了解车帝的官方声明,你会发现关于车帝的官方声明“整备后,所有参与车辆编队出发,使用统一标准,符合冬季用车场景,对待无差异”事实上,问界官员并没有直接回应问界新M7实际出发时的电量只有74.9%,这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司机,车上还有4个60公斤沙袋配重。

在这里,作者不打算进一步解读双方目前发表的文字。反正明天是14日,是骡子还是马。

虽然大多数媒体和媒体从业者都以公平和客观的方式炫耀自己。但在现实世界中,只要涉及到人的事情,由于每个人的不同倾向,必然会有不同的偏见。

但这不是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自己的偏好本身也是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只要每个人、每个媒体都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新闻呈现的各种客观事实,标准自始至终都是统一的、不双重的,那么它仍然是旧的可以认为是公平的。

“了解车帝测试的不是车,而是车企是否‘懂事’。”

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嘲笑它,它的话很辣。然而,作者认为,在有准确的新闻和新闻之前,这样的话可能会被怀疑是有罪的推定,这是非常不合适的。

其实关于车媒,甚至是这个“流量为王”目前时代各种媒体最大的问题是过度娱乐。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了解车帝的高光时刻

几年前,了解汽车皇帝的崛起依赖于大量真实的汽车测试。例如,2021年6月1日,由了解汽车皇帝制作的一期五菱红光迷你 EV与低速电动汽车(老人)碰撞的视频在整个网络上引起了轰动。随后的舆论效应甚至震惊了当时的主管部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速电动汽车问题的官方整改。

然而,当视觉效果强烈且令人兴奋的对撞视频长时间完成后,团队将不可避免地滑入为测试而进行测试的迷路。甚至,测试必须有结果,甚至最终成为整个“大新闻”。由于视频不够刺激,流量数据必然不好;结果不是爆炸性的内容,肯定不会带来更多的关注——毕竟,在这个时代,对媒体来说,流量等于金钱。

同样,媒体应该以事实为准则,传播信息为主要工作,最终成为流量“奴隶”。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其实我并不讨厌/讨厌这种视频号和主播。纯娱乐挺好玩的。

这样的例子不是很多,比如19年底从抖音平台锚,早期内容形式主要是各种辛辣的汽车评价内容,但随着观众刺激阈值的增加,到2022年3月开始尝试各种车辆进行暴力驾驶测试,然后失控,开始玩一些流星锤车,爆炸性汽车视频,实际发展到只要吸收流量,可以无所不用。

事实上,在这一步中,它完全偏离了媒体的价值观,但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一名演员,正在进行各种表演。至于这是否是一门艺术,作者不会发表评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了解车帝的冬季测试没有那些极端的猜测,只有一些现场人员“意想不到的操作”因此,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操作,是否有针对目前最受欢迎车型的流量爆炸点,专门针对整个车型“大新闻”里面有什么想法?

这里有很多事情要点,就像上面作者说的,最后的结果出来了,各种信息主要靠各方用嘴说,我不用研究“红学”态度,去逐字逐句“判断真相”。假如这样的话,妥妥的话,“小丑是我自己”了。

最后,作者想在这里说一点——

每个人都应该记得不久前有一个网名。“姚十八”由于采取极端操作,网络名人恶意贬低比亚迪方程豹·豹5的油耗数据遭到了比亚迪官方的攻击——比亚迪在获得主管部门许可后释放了这个“姚十八”所谓豹5油耗数据,在违反我国道路交通法的情况下,非常极端,没有参考价值。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必须说,比亚迪的操作非常精彩,尤其是一开始声明是应警方要求的。

实际上“姚十八”在整个驾驶过程中,所有车辆操作,包括速度、车辆负荷等,都在车辆云服务器中留下数据记录……

同样,问界方面也很清楚,了解车帝的工作人员也在其中“冬测”活动期间,受测车的车门多少次开关,空调设置了多少度,最后车上装载了多少载荷,用多少电量开始测试。

这并不是指责比亚迪或问世界,提到这两家汽车公司只是因为最近的两件事。更重要的是,面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问题,企业有权在获得官方授权后采取相应的行动。

事实上,特斯拉、大众、威莱、小鹏和理想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世界各地涉及智能汽车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也是如此。甚至,特斯拉的离职员工也亲自透露,他们以前的日常消遣之一是使用特斯拉在运行中的摄像头四处窥探。有一次,他甚至转向马斯克自己的车库。

坑人测试!科学严谨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图|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内部分享车主隐私照,如斯诺登透露的棱镜系统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分享网民加密相册中的私人照片

昨晚,一位国内知名网络安全专家在其微博个人账号上发帖评论此事:

近年来,我们也经历了各种数据泄露事件,各种社会工作者图书馆的外部网络也有丰富的内容信息,但任何长期上网都有巨大的泄露。内鬼勾结的各种查询内容也丰富多彩,谁鬼,机票、火车、酒店,IP、车辆管理、出入境、电话、购物、外卖、银行、信用调查等。想想不久之后是否会有驾驶数据?哪一分钟,哪一秒钟,汽车在哪里,谁在车里,哪个座位坐着,你踩了多深的油门和刹车,什么速度,空调有多大,什么时候开门和关门。但反正大家都习惯了,看开点。

说的都是事实。最后,不要这样做。“习惯”“看开”更好。毕竟,智能汽车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才刚刚开始。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也可以共同努力,将其扼杀在源头上。

既然有这么多恶劣的先例,“不能再犹豫了,一定要重拳!”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130913932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