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德新
编辑 | 王博
上海车展结束后,大部分外资车企都在转型调整。
2023年上海车展是一个重要节点。在此之前,疫情阻断了国内外频繁的线下交流,国内汽车的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在此期间完成了飞跃式发展。因此,车展开幕后,许多大型国际汽车公司集团和领导人 当供应商进来时,他们对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变化感到惊讶。
半年后,世博会是另一个节点。世博会是外国制造商在中国展示长期经营战略的窗口。从这个窗口,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跨国巨头在中国的节奏和进步。
在众多外资厂商中,大众转型尤为受到关注。
这既是因为它的销量,也是因为大众转型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决心和投入。
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的销量约为830万辆。在过去的一年里,大众及其子公司在中国也做出了巨大的举动:
- 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
- 以24亿欧元投资地平线,与地平线发起合资企业;
- 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注资75亿元 ,除欧洲外,新公司也是大众最大的R&D中心。
在本次世博会上,除了集团多个品牌的电动车型外,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中国子公司的掌舵人常青和CTO孙伟也接受了包括HIEV在内的几家媒体的采访,谈到了CARIAD作为大众智能化的先锋部队目前的进展。
常青认为,中国在智能驾驶舱和高级辅助驾驶方面基本上比欧洲早一代。目前,许多国内汽车公司都在做L2 ,筹备L2 ,但这还没有在欧洲流行起来。
CARIAD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智能驾驶舱和中科创达的方向「翼创雷行」,9月正式成立;在智能驾驶方向上,与地平线合资企业的筹备工作已经结束,预计年底将在北京落地。
在最近的产品中,即将上市的ID.7将配备CARIAD与合资公司联合开发的HMI。
车辆端的人工智能助手和车手的互融功能已经处于量产引进阶段。
L2与地平线合作 、L2 预计2025年产品、2026年逐步推向市场。
CARIAD中国首席技术官孙伟谈到了目前的自我研究计划,主要考虑成本、速度和创新三个维度。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除了成本,产品迭代的速度和创新性也非常重要。自主研究的主要优点是迭代速度更快,体验更差异化,但过度投资也会带来成本问题。
目前,CARIAD的合作关系首先是速度,其次是成本。
CARIAD在中国做了什么?
CARIAD目前在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开发和交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在短时间内,其研发团队在中国聚集了1000多人,重点关注6个板块:
- 智能汽车用户体验设计与创新
- 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创新
-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
- 智能车身与软件系统集成
- 数据处理
- 硬件设计与适配
除了内部研发,它还通过收购和合资企业快速提高了其能力。
9月份,CARIAD中国收购了上海沐传工业设计,将该团队的设计能力整合到UX内部&UI团队;
汽车机器的人机交互创新是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强劲的领域。为此,CARIAD在中国建立了HMI Factory,HMI研发支持量产车型,与中科创达的合资企业也是HMI Factory提供研发资源支持。
从目前已曝光的ID开始.看OS界面,ID.这一代车的机会有了很大的改善。
据HiEV了解,ID.7采用三星硬件平台,性能接近高通8155,软件和互动由CARIAD和中科创达联合开发。根据计划,下一代信息娱乐系统将于2025年合作、2026年推向市场。
在高级智能驾驶领域,CARIAD和地平线合资企业的准备工作已经结束。HiEV还从非官方渠道了解到,合资企业的团队拥有近400人,分为芯片、算法、硬件和软件四个部分,主要是L2布局 和L2 。
孙伟透露,L2支持城市NOA 产品将在2025年之前进行推广,基于有图和无图的方案,将技术路线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CARIAD的下一代舱和驾驶产品基本上是2025年、2026年上车,主要遵循全球车型平台硬件规划。官方提到,纯软件产品将于今年和明年推出,研发周期将更长,涉及硬件变化(因为需要与大众全球平台合作)。
二、大众在中国的智能转型
2022年,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年销量增加了300多万辆,也超过了大众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为了加快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响应和产品开发,大众安徽的调整、大众汽车技术的建立以及与小鹏的合作都得到了加强「在中国,为中国」的案例。
目前,大众品牌在中国有三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大众安徽。
其中,大众安徽实际上是由大众全资持有的。大众安徽去年成立了大众(安徽)数字销售服务有限公司「DSSO」。大众安徽推出的品牌将专注于新能源轨道的智能电动车型。
基于小鹏G9平台,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开发了两款中型智能电动汽车,作为MEB平台车型的补充,新车将于2026年推向市场。
至于大众在安徽投资75亿元以上的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一些内部人士告诉HiEV,大众汽车技术更关注底盘、平台和架构的开发,大众安徽更关注汽车开发,而CARIAD更关注电子、电气和软件的开发。
2024年,一汽奥迪还将发布第一款基于PPE平台的车型。
目前,大众的智能转型还没有发生「突变」,然而,它在CARIADA、安徽大众等组织的布局已逐步展现成果。
以下是CARIAD中国首席执行官常青和CTO孙伟在世博会上与媒体对话,包括HiEV大蒜粒车研究所,我们不改变原意。
Q:2025年或2026年(走向市场)刚刚提到和平线产品的逻辑是什么? 因为他们现在有了比较成熟的产品,应该能够快速上市。
常:CARIAD 从功能开发的角度来看,与地平线的合作可以非常快。
然而,大众集团的平台化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具有生产优势。(出于平台考虑)在开发阶段,需要通过各种品牌协商,在世界各地定位产品。
虽然我们与地平线的合作研发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但它适用于全球底盘和产品匹配联系全球平台。因此,从平台开发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
孙伟:与地平线的合作涉及到汽车的传感器,我们的许多传感器都是MEB平台的全球统一,也针对L2 应用于全球同步研发。此外,ADAS系统与汽车底盘和其他控制系统有许多交互,部分交互解决方案也需要与其他内部车辆合作。因此,这是一种集成研发,不能直接将产品安装在车上工作,而是需要全方位的系统集成和车辆集成。
许多传感器还需要考虑全球传感器的统一,以便有synergy(协同)和scalability(可扩展性),性能满足市场要求,权衡成本优化。
Q:智能驾驶舱产品何时上车,以及中科创达合资企业的产品?
孙伟:CARIAD 包括ID在内的中国一直在研发驾驶舱产品.7车型上的人机交互界面升级是 CARIAD中国与合资企业联合研发的成果。
我们与中科创达的合资企业将成为HMI软件研发工厂的重要研发力量和组成部分。HMI Factory开发的产品将陆续搭载到集团在华的不同车型上。
下一代新的信息娱乐系统研发也已经启动,预计将在2025年开始、2026年逐步推向市场。
Q:2025-2026年,CARIAD大部分研发成果都是推向市场的时间节点,是否也是业务盈利预期的时间点?
常青:关于产品交付,今年实际交付。今年和明年,一些软件产品将主要交付,一些大型项目将在2025年和2026年交付,如高级辅助驾驶 L2 、新的智能信息娱乐系统等,我们的产品将配备大众、奥迪等品牌的车型。
孙伟:此外,纯软件产品将在今年和明年推向市场,但如果涉及硬件变化,研发周期将稍长。
Q:在上海车展期间,许多外国高管认为,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的需求远远超过其他市场,根据您的经验,「远超」是超过1倍、2倍还是更多?
常青:在智能驾驶舱、信息娱乐系统、互联网和高级辅助驾驶方面,中国基本上比欧洲早一代。许多中国汽车公司都做了L2 ,L2也开始准备 这在欧洲基本上还没有普及。
欧洲的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没有中国那么强大,客户也没有坐在车里订购外卖的需求,也没有这种服务。因此,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与欧洲有两三年的差距。
Q:很多车企都在说“全栈自研”,未来汽车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边界在哪里?
孙伟:自学规划需要考虑三个维度的平衡:一是成本,二是速度,三是创新。
由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和产品创新是除成本外非常重要的两个维度。自主研发的优势在于,您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使迭代速度更快,并在创新中创造更差异化的产品和客户体验。但这两个优势在投资过多后可能会带来成本问题,因为规模效应会降低成本。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自主研究的规模和范围。目前,我们基本上没有计划参与硬件生产。
我们的合作关系最重要的是速度,其次是成本。
Q:智能部件的成本很高。你认为机舱和驾驶部件在什么范围内是合理的?在电子和电气架构中,机舱停车一体化、行泊一体化和中央计算。你认为它会在什么时候着陆?
孙伟:什么是合理的成本?我自己的观点是,首先,配置应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其次,我们应该有可持续业务模式的支持,这也是我们硬件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硬件过度匹配可能会带来分阶段的性能优势,但汽车行业是一个长跑,但也取决于可持续的运营和业务。因此,在大众集团中,我们的CARIAD应该通过这两个维度来帮助我们评估硬件平台的选择。
至于架构的演变,从域控制器的架构演变为中央集成或驾驶舱集成的架构,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领域。
我们希望协助集团和品牌在中国推出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产品,驾驶舱集成架构应与未来E3相结合 2.0软件平台推向市场。
Q:L2和L2 ,2025年和2026年进入市场。现在大家都在卷NOA开城,这个节点有什么计划吗?
孙伟:我们城市NOAL2 2025年前会有产品推广,图片和无图片的方案会结合起来,2026年也会有产品。
(推广覆盖范围是)逐步推出,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稳步推出。因为L2 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安全风险,我们将以安全为主要因素。在测试过程中,还会有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如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
Q:最近中欧汽车领域出现了一些脱钩的声音,包括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倾销调查。你觉得这个声音怎么样?
常青:在我看来,影响不会太大,最重要的是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原创文章,作者:XEV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131813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