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下血本加快电气化转型,效果不尽如人意
又要开到破产快车道了?
用马斯克的话来说,这将把底特律三巨头赶进破产的快车道。
罢工41天后,福特终于用了“一纸合约”(新临时合同协议)率先解决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
福特显然比其他两家美国汽车制造商更渴望结束罢工闹剧。毕竟,福特已经面临了六周的时间“大出血”,而且罢工对三大汽车制造商的汽车市场和供应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直接的是,这三家汽车公司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93亿美元,涵盖了汽车公司、供应商和经销商的损失。
另一方面,新的劳动合同将使底特律三巨头更难与特斯拉等非工会汽车公司和外国品牌竞争。与此同时,在成本的压力下,这些汽车公司可能只能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或者开发更高的模型来吸收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一些分析师认为,在整体需求低的环境下,三大汽车公司可能会默默地吞下增加的销售成本,然后失去利润率。
因此,即使是前几年扭亏为盈的福特,面对今年这种充满挑战的局面,也会付出之前的努力。
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坏消息
其实也不怪马斯克老煽风点火。
与工人的加薪相比,像福特这样的汽车公司不仅遭受了罢工带来的巨大损失,而且面临着高昂的成本增长。
就在“妥协”一天后,福特汽车公布了今年Q3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显示,福特Q3收入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12亿美元,去年同期亏损8.27亿美元,每股收益0.39美元,低于市场预期0.45美元。
今年前三季度,福特汽车累计收入1302.29亿美元,去年同期累计收入114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8%;净利润为48.52亿美元,去年同期累计净亏损为34.11亿美元。
由于与UAW达成的临时协议有待批准,福特在发布Q3财务报告的同时撤回了2023年的年度指南。
根据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福特提高了2023年的指导方针,其中预计年利润将上升到110亿美元和120亿美元,高于90亿美元到110亿美元,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在65亿美元到70亿美元之间,高于60亿美元。
但6周的罢工给福特带来了13亿美元的损失,甚至超过了福特Q312亿美元的净利润。
“包括第三季度损失约1亿美元。”
首席财务官John Lawler表示,由于工人罢工,福特约8万辆汽车的生产过程受到影响,重新开始生产将是“巨大的工作量”,最新的工资协议将使福特每辆车的劳动力成本增加850美元至900美元,利润率下降0.6%-0.7%。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即使是罢工结果,任何加薪都将进一步提高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成本优势。马斯克今年透露,他计划利用自己的优势将特斯拉带到下一步代车的制造成本降低了50%。
今年特斯拉的举动表明,特斯拉可以利用较低的成本结构,与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展开价格战,并迅速增加销量。
根据行业数据,底特律“三巨头”平均每小时66美元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和福利)。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薪水是45美元。此前的分析称,底特律 “三巨头”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比特斯拉高出38%。底特律需要满足工会的要求“三巨头”平均每小时劳动力成本将增加到136美元。
不过话说回来,不仅罢工给福特造成了经济损失,福特也承认财务报告低于预期,这也与5万辆汽车因质量问题被困在工厂有关。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提高成本和质量。业务中有许多积极因素,但由于成本和质量问题,它们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福特的运营一直困扰着成本和质量问题。
此外,罢工对福特的利润损失似乎超过了通用汽车,这也是第一个与工会达成临时协议的巨头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向电气化转型,福特在不断裁员、降低成本、增加电气化资金投入的同时,也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尽管福特汽车“下血本”加快电气化转型,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言难尽的转型
2011年,当最后一辆福特“维多利亚皇冠”下线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有点凄凉,因为从这部影视剧最常见的警车型号来看,它已经成为美国大排量车的绝唱。
此时,没有人注意到,在汽车发动机的隆隆轰鸣声中,有一丝微弱的电流脉冲声,智能汽车悄悄地驶入人们的生活。
十年后,以福特为代表的美国汽车制造商开始在这条轨道上追赶。
从长远来看,福特对2017年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Argo持乐观态度 AI,并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迅速投资了10亿美元。
在福特的护送下,当时Argo 人工智能的发展还算顺利,但愿景虽好却难敌现实残酷。
事实证明,前沿新技术L4的研发成本极高,但回报周期过长,商业化难以实施。一旦资本链断裂,研发就会停滞不前,甚至造成巨大损失。这种压力立刻让一向以财务报表为准则的福特退缩。
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迅速停止了这个项目,并说:“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实现大规模、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在今年第三季度,之前对Argo 本季度人工智能投资27亿美元的非现金税前减值也是福特汽车亏损的重要原因。
但没想到的是,福特一直都是“下血本”电气化转型的加速,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首先是因为电气化转型的裁员。
早在2022年4月,福特汽车就因为Ford Blue和Ford Model E业务重组在美国削减了580个工资和代理职位;2022年8月,福特再次宣布计划削减3000个工资和合同职位,主要在北美和印度。
今年2月,福特宣布,未来三年将在欧洲裁员3800人,以降低成本,在电动汽车市场保持竞争力。福特表示,该公司计划通过自愿辞职计划实现裁员目标。此后,福特还在中国市场进行了一轮大规模裁员,并表示正在打造更加精简灵活的组织结构。
到目前为止,由于电气化转型,福特汽车已经裁员了1万多人。
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Q3其电动汽车部门Model E营业亏损13.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亏损的两倍多,虽然当季部门收入增长了26%、销量增长了44%。
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福特电动汽车业务的运营损失约为31亿美元,符合7月份45亿美元的官方指导,但福特预计今年只会损失30亿美元。
除了搁置“2026年生产200万辆电动汽车”除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外,福特还在第三季度报告中宣布推迟对新电动汽车及其电池生产的投资约120亿美元,因为北美买家更谨慎,不愿意为电动汽车的高溢价支付比传统内燃机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费用。
吉姆·法利承认,尽管向电动汽车的过渡正在顺利进行,但消费者采用的速度比福特和整个行业的预期要慢,“汽油、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生产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平衡”。
福特还强调,下一代电动汽车的研发支出不会减少或放弃,但电动汽车的生产能力和相应支出将比之前的计划慢慢提高,包括在肯塔基州建设第二家电池厂。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福特在Q3销售电动汽车时损失了约3.7万美元。今年年初,福特是第一家跟随特斯拉降价的传统汽车公司,但不理想的经营状况使其糟糕的单位盈利能力更差。
更值得注意的是,福特的成本不仅与电动汽车有关,而且在第三季度损失了12亿美元。
评论认为,当美国消费者有能力继续挥霍时,福特在内燃发动机业务中的额外成本并不重要,但当美国经济最终开始出现更多裂缝时……
再次陷入危险境地
可以说,底特律的另外两大巨头也面临着福特在转型过程中经历的困境,外界早就洞察到了这一点。
就在去年年底,瑞银集团的Patrick Hummel告诉投资者,明年美国汽车行业将迅速恶化,需求破坏不再是模糊的风险,而是开始成为现实。Hummel还将大众、通用和雷诺的股票评级降至中性,并将福特的评级降至卖出。
一年后,Patrick,无论是通用还是福特的现状 在Hummel一语中。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罢工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本世纪其他任何汽车行业。
根据密歇根州咨询公司安德森经济集团的研究,罢工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打击。
汽车工业作为长期以来的支柱产业之一,占美国GDP的3%,雇佣了大约100万人,包括零部件供应商,这对美国经济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影响。
据《国会山报》网站报道,罢工将影响美国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牛津经济学研究所·皮尔斯表示,预计罢工期间汽车产量将下降30%,这可能直接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2%至0.3%,这将在9月份的工业生产报告中开始显现。然而,由于数据的计算,对就业人数的影响直到10月份才会出现。罢工可能导致美国就业人数暂时呈负增长,并增加短期价格压力。
与此同时,在库存紧张的情况下,罢工导致的产能下降可能会推高汽车价格,这很可能会导致目前已经很高的通货膨胀“火上浇油”。
显然,今年的罢工反映了以福特和通用汽车为首的美国汽车行业的多重困境,也是美国汽车行业站在十字路口的象征。
在投资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博弈背后,是传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的产业补贴竞争,也是拜登和特朗普选举角力的预演,也是关键产业技术转型下地缘冲突的缩影。
就在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汽车行业更糟后,一些人曾经说过,美国汽车行业的全球领导地位已经消失了。虽然破产重组后,许多负担被消除,许多症状被消除,体格不像以前那么大,但只能说技能更有能力。
十多年后,美国汽车工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全球竞争、技术变革和环境监管,导致其市场份额、利润率和员工数量大幅下降。如果特斯拉没有被拉上来,美国三大巨头甚至没有存在感。
最后,不得不说,席卷美国的汽车行业罢工终于在劳资双方多周谈判失败后破冰,但三大汽车公司巨头以大幅加薪换取了未来四年的稳定。到2028年合同期结束后,美国三大巨头面临的压力可能更大。
Shawnn主席 Fain还表示,尽管这些汽车公司还没有在美国工厂设立工会,但下一步将努力组织特斯拉、丰田和大众等汽车公司的工人,“当我们在2028年再次开始劳动谈判时,我们将不再仅仅与三大汽车制造商竞争,而是与五大或六大汽车制造商协商。”
(Automotive综合了本文的部分内容 News、Reuters、PBS、Insideevs、New York Times、Stafff and wire reports报道,一些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BusinessCar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11713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