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三菱20万辆湖南长沙工厂将由广汽埃安接管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许多合资品牌汽车公司遭受了痛苦。就连神车大众在中国的销量也有所下降,那些车型相对单一、规模较小的合资品牌的生活也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停产几个月的三菱汽车退市也进入了倒计时。

日前,据《日经新闻》报道,三菱决定停止在中国生产汽车,主要是因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导致其在中国的销量持续下滑。目前,三菱已开始与中国合作公司广汽集团谈判最终退出。

据相关媒体报道,广汽三菱三方股东谈判即将结束,三菱退出中国市场的最终计划将于本月底公布。据广汽三菱长沙工厂员工介绍,广汽三菱20万辆湖南长沙工厂将由广汽埃安接管。目前,该厂已开始改造设备,预计将于2024年5月正式生产。

针对消息的真实性,“汽扯扒谈”与广汽三菱内部人士沟通,对方表示广汽三菱内部工作正常,相关信息以官方公告为准。

退市不影响售后服务

事实上,广汽三菱退市只是时间问题。自今年4月以来,广汽集团连续三个月的生产销售快报没有单独披露广汽三菱的相关数据,后者与日野、合创等合资品牌共同纳入“其他”类别。目前,广汽三菱已进入停产阶段,但其官方网站显示,车辆仍可正常订购,估计也是库存消耗。

针对广汽三菱的销售情况,“汽扯扒谈”还联系了北京广汽三菱4S店,店员表示没有收到厂家通知,售后服务照常,同时由于三菱汽车声誉质量好,许多消费者不太担心,店优惠范围大,许多消费者也持有“捡漏”看车的心态。

据业内人士介绍,广汽三菱采取降价措施去库存,大型经销商集团低价包装购买,然后卖给小型经销商,最终流入终端消费者手中。目前,三菱易歌车型已被二级市场消化。8月至10月,金轩和欧兰德车型分批进入二级市场,每批数量和降价范围不同。

广汽三菱20万辆湖南长沙工厂将由广汽埃安接管

公开资料显示,广汽三菱成立于2012年,广汽集团和三菱汽车各持50%股份。2016年,广汽三菱国内第三代欧蓝德市场销量不错。虽然广汽三菱2018-2022年在华销量持续下滑,但分别销售了14.4万辆、13.3万辆、7.5万辆、6.6万辆、3.3万辆,累计销量超过45.1万辆。2023年上半年,广汽三菱累计销量为1.2万辆。

虽然广汽三菱的规模不是很大,但也有成千上万的车主,所以未来的车辆售后三菱不会忽视,或者会体面,更不用说最终决定,未来三菱进入进口品牌不一定,三菱也不应该愿意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广汽三菱20万辆湖南长沙工厂将由广汽埃安接管

与此同时,在中国失意的三菱已经将目光转向东南亚,计划在印尼生产小型纯电动汽车。据路透社7月报道,印尼经济协调部部长艾尔朗加·哈塔托(Airlangga Hartarto)三菱汽车从2022年到2025年在印尼的总投资将达到10万亿印尼盾(约6.67亿美元)。

广汽埃安全盘接手?

今年7月,一封致广汽三菱全体员工的信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广汽三菱公开信显示,广汽三菱目前的产品受到市场转型的影响,销售远未达到预期,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在行业变革的环境下,经过仔细讨论,广汽三菱管理层和股东于6月正式进入临时生产阶段。同时,广汽三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人员结构。

广汽三菱20万辆湖南长沙工厂将由广汽埃安接管

据悉,广汽三菱已公布员工安置方案,由人事部牵头,各部门协调处理员工需求,推动安置方案落实。公开数据显示,广汽三菱2022年员工2698人。

根据广汽三菱的内部通知,存续公司(广汽埃安)接管广汽三菱工厂后,提供1150个主机厂岗位和350个配套厂岗位,上岗后无试用期和过渡期。

同时,广汽三菱给出了三种员工补偿方案,留在现有公司可以获得N补偿(独立选择),进入配套工厂可以获得N补偿 a β,自谋职业可以得到补偿 a β (3/2/1)内退和特殊员工另有专属解决方案。虽然未来会有1000多名员工失业,但广汽埃安解决一半以上员工的就业问题是非常好的。

广汽三菱20万辆湖南长沙工厂将由广汽埃安接管

据广汽三菱内部人员介绍,长沙工厂改造完成后,新广汽埃安工厂首先采用单班生产,然后根据需要开设双班。开设双班时,广汽三菱背景员工优先上岗。

今年以来,广汽埃安品牌不断努力,销量快速增长。到2025年,该品牌计划实现数百万辆汽车的生产和销售目标。数据显示,今年9月,广汽埃安的月销量首次超过5万辆;今年前三季度,埃安的累计销量已超过35万辆。随着广汽埃安销量的增长,扩大生产能力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些内部人士认为,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更有利于三菱汽车和广汽集团摆脱劣质资产。广汽埃安接管长沙工厂,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强表示,产品同质化和错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是广汽三菱衰落的重要原因。阿图柯是唯一一款销售产品的新能源车型。然而,三菱曾经凭借发动机技术开拓市场,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采取了主义,定价也出现了严重错误。

无论谈判结果如何,广汽三菱都很可能消失在国内市场。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合资品牌转型缓慢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它能否在中国市场度过这一困难时期,也取决于合资品牌的转型。 

原创文章,作者:汽扯扒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241012890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