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智能汽车全栈自研开始获得回报?那是真的吗?
在当前汽车变革时代,关于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究或外包有很多争论。小鹏汽车从一开始就创造了1024程序员文化,并开启了智能汽车软件的全堆栈自主研发。最近,小鹏汽车透露,70%以上的用户选择了高配置的ADAS车型购买其最新上市的小鹏G6用户,这些数据的选择率只有十几个,但却取得了快速的进步。
那么
小鹏对全栈自研的理解是什么?
小鹏汽车智能汽车全栈自研开始获得回报?
汽车工业变革时代如何保持技术前沿?
本文将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来分享以上几点,希望能带来一些观点和信息。
小鹏对全栈自研的理解是什么?
在2023年IAA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表达了小鹏在整个软件堆栈中自主开发的想法。顾宏地拥有20年的投资银行经验。作为摩根大同亚太区投资银行主席和摩根大同全球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应该是小鹏的财神,因此他的观点应该是公司的主流和核心观点。
左手第二位顾宏地
顾宏迪说,小鹏汽车开发团队占小鹏汽车总人头的40%,其中硬件和软件开发人员的一半。他说,小鹏在软件全栈自主研发方面有两个优势:
全栈自主研发可以使研发高效
·全栈自主研发能力为汽车企业提供高效率,缩短20%的开发时间,降低60%的驾驶舱开发成本,降低50%的智能驾驶成本。
·全栈软件有助于直接接触终端客户,快速响应客户需求,OTA为客户开发客户想要的功能;可以快速开发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更新技术的功能软件。
·开发更多的高科技功能。
全栈自研可以产生利润
·销售的车辆越多,未来的软件订阅费就越高。
·全软件栈,有助于产生更多的差异化软件,从而使汽车收取更高的价格。
·利用与核心供应商(芯片)的关系能力,未来将授权其他主机厂商,如与公众合作。
因此,这就是小鹏高层认为自主研发的优势。杰克还私下与小鹏智能开发的朋友交谈。他们认为自主研发将降低供应商与主机厂之间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因为一般来说,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对接基本上是需求管理的midle man,如果是自主研究,可以减少中间人的存在,他们主要是告诉供应商主机厂的需求,这样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沟通时间成本,从而实现更轻量化、更快速的发展。
小鹏擅长全栈自主研发,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和电子电气架构上。至于智能驾驶舱和驾驶,小鹏主要是基于英伟达、高通等芯片巨头平台的应用开发。
小鹏汽车智能汽车全栈自研开始获得回报?
那是真的吗?显然,从小鹏驾驶舱和智能驾驶的历史成就来看,这是绝对正确的。小鹏智能驾驶是记忆停车、记忆驾驶等功能中智能驾驶功能的第一个,领先对手推出或概念两三年;小鹏智能驾驶舱、智能语音功能响应速度和识别范围令人垂涎。
但回到2023年这个时间维度,有人会看到:
华为智能驾驶后来者居上,呼吁性能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大疆呼吁高性价比的全功能覆盖;百度也进入了BEV Transformer和occupancy直接追逐特拉斯的脚步。
智能驾驶舱现在判断驾驶舱的高级口号是高通的8155到目前的8295,也就是说,有了这个硬件,其他类似的智能语音和显示图片的软件似乎并不难。
通过以上情况,不难理解,70%以上的用户购买高级智能硬件,反映了产业背景,智能汽车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从比亚迪、大众、华为、大疆之前的文章中,我们都从主机厂和供应链中全面推进,也能感受到浪潮已经到来。
小鹏汽车通过自主研发快速获得了智能汽车的功能,赢得了智能汽车技术的领先标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小鹏汽车的智能汽车全栈自主研发开始获得回报。
当然,小鹏很幸运,有很多人在自学的道路上奔跑,走错了方向和路径,不断地推倒和重新开始。
然而,对于今天的智能汽车来说,由于供应链的巨大改进和路径的相对清晰,智能汽车的技术可能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好的问题,以及它是否能满足特定客户群体体验的目标。当然,这也是小鹏汽车通过全栈自主研发赢得标签后的第二个挑战。
汽车产业变革时代如何保持前列?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从宏观角度了解社会发展的阶段,从微观角度了解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技术,而突破性的基础理论技术一般来自功利性不是很严重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我们常说的技术是对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他们计算的是短时间、成本、市场规模回报等技术应用。
保持宏观敏锐的社会发展, 事实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脉络和节奏。现代大致是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如果你有这个背景,你就会知道传统的燃料汽车仍然是工业和电气时代的产物,我们的社会经历了通信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积累了巨大的数据,为人工智能时代积累了基础。当前的智能电动汽车是拖动汽车进步的时代。
从微观上看,我们对科技产业保持敏锐,对宏观背景有了了解,就可以分解当前时代的前沿技术,如能源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互联网积累了人类语音和视频数据,也导致了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我们目前的汽车智能语音是基于语音的人工智能应用,智能驾驶更多的是基于视觉算法,所以我们可以关注ICCV,ECCV,看看CVPR等国际会议。
有了这些理解,熟悉行业的人可以挖掘技术应用,实现资本和人才的布局, 至于自研还是外购,完全成了一个小话题。
最后
回到我们文章开头的话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似乎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你认为目前智能电动汽车更需要自主研发还是购买?当然,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原因。欢迎留言分享您的原因。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和摘录
原创文章,作者:vehicle公众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232212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