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福特汽车公司周五宣布(UAW)罢工,将再裁员 495 人。
罢工持续了近两周,宁德时代的美国电池工厂项目受到了影响。当地时间9月25日,福特宣布暂停在密西根州建造一个耗资35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因为它担心工厂的竞争力。
福特汽车的一位发言人说:“我们正在从竞争力的角度评估所有这些因素。”但发言人没有透露项目暂停的具体原因,只是强调该公司没有对其投资计划做出任何最终决定。
美国工会认为福特汽车的举动是对抗汽车工人罢工的战略举措。到目前为止,宁德时代计划去美国蒙阴霾。
01
避税遇阻
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了通货膨胀减少法案。该法案要求电动汽车在享受税收抵免之前必须在美国生产。
中国动力电池在美国的发展受到了冲击。然而,与美国汽车公司合作已成为寻求低税的捷径。
今年2月14日,宁德时代抓住机遇与福特达成新协议。根据该协议,宁德时代将为福特在美国新建的磷酸铁锂电池厂的生产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
美国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和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表示,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关系正在调查中。
与之前的风暴不同,这场“巨大的冲击”来自福特本身。福特对与宁德时代的合作非常乐观,并多次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非常棒’,美国还没有准备好在这一领域与中国竞争。”然而,美国汽车工人罢工越来越激烈,显然影响了双方的合作。
据报道,由于福特、通用汽车和其他美国当地汽车公司没有与UAW达成协议,UAW从9月中旬开始罢工福特和通用汽车,最近的罢工规模继续扩大。9月22日,美国38家零部件配送中心加入罢工行列,预计罢工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以指数级增长。9月22日,UAW主席肖恩·费恩宣布了20个不同州的新罢工场所,包括6个通用汽车设施和7个密歇根州的Stellantis中心。
在此背景下,福特宣布暂停电池工厂项目,这意味着该项目的2600个潜在工作岗位将被推迟。
宁德时代赴美计划受阻,但宁德时代的技术路线越来越精细。
02
技术领先
与福特董事长比尔·福特一致,中国的动力电池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宁德时代是最好的。一个多月前,宁德时代新电池的推出解决了动力电池的瓶颈之一。
8月16日,宁德时代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4C超充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可实现大规模生产。据悉,该电池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电速度,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
这次超充解决了长期困扰动力电池的“慢充电”问题。能“超”到什么程度?做个比较就知道了。
神兴属于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的“快极限”是4C超充速度,充电10小时,续航400公里(正常充电速度为1C,4C是正常速度的4倍)。
磷酸铁锂电池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不久前,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突破了“快极限”,充电5分钟,续航150公里。
这款电池最大的亮点是弥补了磷酸铁锂电池不耐低温的缺点。宁德时代在电池中放置了恒温调节器,可以感应温度,解决了磷酸铁锂电池最大的“缺陷”。
动力电池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过去的几年里,该行业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正是技术优势阻碍了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制造商的国外之行。
03
出海路
在市场上,政策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自今年年初以来,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一直在上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9%,主要是动力电池。
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制造商出海加速。从各种表现来看,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的海外收入为656.84亿元,同比增长1.9倍以上,占总营业收入的35.49%。国轩高科技和中创新航的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96.74%和115.7%;富能科技海外客户约占70%,亿纬锂能海外销量约占40%。
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富能科技等中国主流动力电池公司最近“扬帆远航”——
去年8月,宁德时代宣布在匈牙利建设第二家欧洲工厂,规划产能100GWh,投资73.4亿欧元。
今年年初,中创新航宣布将其在欧洲的第一家动力电池工厂布局在葡萄牙,用于生产电极片、制造电池芯、组装、包装和制造电池外壳。预计将于2025年底投产,年产能将达到15GWh。
亿威锂在美国合资建设电池产能时就很清楚了,专注于生产具有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的电池。
当地时间9月16日,国轩高科技在欧洲第一个电池基地生产的第一款电池产品下线,标志着公司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供应,正式开启“德国制造”时代。此外,国轩和巴斯夫ABB、Ebusco、Ficosa等国际知名企业分别签订了电池材料及产品开发、汽车及储能产品供应等合作协议。
其中,最突出的是国轩高科技。在短短一周内,它宣布了在美国建厂和在德国下线欧洲基地的第一款新电池。从密西西比河到莱茵河,它的速度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技术和速度的双重作用下,动力电池企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代表,正在掀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新浪潮。
原创文章,作者:能源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01712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