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已成为舆论的热门话题。许多人感叹,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大国,其产品类型单一,乘用车市场几乎空白。

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品牌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市场的多次洗礼,最终在新能源时代实现了崛起。

市场就像一个跷跷板。当合资品牌蓬勃发展时,自主品牌被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现在自主品牌占上风,合资品牌被压制。

自主品牌用“20年的寂寞”换来今天的扬眉吐气,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强弱之间的转变就是这么奇妙。

纵观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首先,汽车制造新力量率先进入汽车市场。他们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并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产品的外观、内饰和配置,使产品更符合用户的审美和个性。

当新势力品牌走出新世界时,传统自主汽车企业也推动了品牌更新和品牌升级,从而迎来了自主品牌的高光发展时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榜,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前15名,国内品牌占据13个位置,合资品牌只有大众,前30名,只有5家合资汽车公司,这是合资品牌交出的新能源答案,没有人能玩。

长期以来,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速度慢,效果差。业内人士认为,合资品牌面临的问题包袱太重,商业模式跟不上时代,怕吃燃油车。合资品牌也应该经历一次吗?“20年的寂寞”公众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他们不愿意。

急需破局脱困

事实上,大众和日本这些主流汽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尝试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大众、丰田和日产就尝试了水电动汽车领域。当时,大众工程师组建了一个10人的团队,专门负责电气化概念车的研发项目;1947年,日产第一辆配备可更换铅酸电池的电动汽车TAMA诞生,可实现行驶里程96公里和最高时速35公里/小时;丰田对电气化技术的研究始于1965年。当时,它采用了一种解决方案,由燃气轮机发电,然后驱动电机驱动车辆,这也成为丰田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技术路线。

纵观大众日本这些汽车巨头,他们早就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探索,都是里程碑事件,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巨头的有益尝试只能说是掀起了市场趋势,而不是成为市场的主流。相反,他们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们看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在电动平台上的发展效果不是很理想。无论是大众的MEB平台和SSP平台,还是丰田的E-TNGA平台,通用的奥特能平台,还是现代起亚的E-GMP平台,他们要么因为软件问题而严重落后于智能体验,要么因为电气平台过于模块化,他们没有对消费者最关心的电气化和智能化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么他们没有在中国引进车型。总之,合资品牌的电气化转型,无论是车型还是亮点,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这些汽车巨头忽略了一件事。这些平台的大部分着陆时间点都在2019年和2020年左右。当时,新能源汽车的受欢迎程度还没有上升到今天的高度,大型制造商对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认识也不深刻。设计理念仍然是燃料汽车的延续。他们认为他们的新能源汽车和燃料汽车一样畅销,但现实是他们的脸肿了。

现在我想检查和填补空白,但时间不等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新力量和独立汽车公司的新能源品牌实际上在价格和销售方面击败了合资品牌。合资品牌要想在短时间内摆脱困境,与国内优秀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合作,无疑是最快的突破路径。

审时度势可怕

从占据中国市场一半以上的合资品牌,到背负着沉重的转型负担,中国汽车市场进程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使得合资品牌不知所措。

如果你打不过,你就会加入,这对于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合资品牌来说有点尴尬。尤其是像大众和丰田这样的顶级玩家。但市场经济是如此残酷,落后就是落后,这是不需要洗的。

奥迪与上汽集团在大众与小鹏合作的同时,签署了战略备忘录,共同开发和拓展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产品矩阵。

承认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的不仅仅是大众。不久前,丰田表示,为了赶上中国同行在纯电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将在中国市场建立新的研发体系。

此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已开始向国际大型工厂出口。2023年6月,沃尔沃发布了一款全新的纯电动SUV EX30配备了吉利汽车广阔的SEA纯电动架构,极星品牌也在应用该平台;2019年,丰田宣布与BYD合作开发纯电动车型和所需的动力电池。2023年4月,一汽丰田BZ3正式上市,bZ3因其配备比亚迪的三电系统而备受市场关注。

除了产品层面,还有福特和宁德时代电池厂的合作案例,即国际汽车巨头与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局面,未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关于汽车巨头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合作,一些键盘手无法抑制自己的狂热情绪,大喊绅士报复十年不晚,现在有多高贵。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们应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确实是一件骄傲的事情,但国际汽车巨头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确实值得尊敬。毕竟,一些国际品牌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

当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不能因为汽车巨头而成为汽车巨头“投怀送抱”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清醒:最重要的是牢牢控制核心技术和关键供应链,不能给合作伙伴任何机会。毕竟,20年前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当时,在合资企业中,最先进的关键技术是严格防范中国合作伙伴,只有20年的时间才能忍受孤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教训永不忘记。

百姓评车

我不得不承认,像大众这样的汽车巨头几十年来一直很强大,他们确实有一套独特的商业理念。无论他们面临什么样的市场形势,他们都可以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选择。市场竞争不关心面子和尊严,只有利益和生存才是基本话题。

20年前趾高气扬的时候是这样,20年后主动合作也是这样。这样的汽车巨头是真的“可怕”。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311010890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