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2023年,中国汽车出海事业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崛起,翻开了新的篇章。
范舒琪,作者
曹佳东的责编
金鹏辉编辑
世界这么大,中国汽车当然要看。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汽车就开始扬帆出海。不幸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中国汽车都是以国家间协议免费出口的形式出口的,无论是产品的技术水平还是出口数量。
直到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门槛,达到201.5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04.6%,达到31万辆。因此,今年被视为中国汽车出海的第一年。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年出口300多万辆,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新能源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0%。
在从燃料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似乎真的迎来了百年一遇的机遇。它不仅突破了出口瓶颈,而且逐渐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低势能市场转移到欧洲等高势能市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李书福带领吉利收购沃尔沃、路特斯和宝腾,并投资雷诺韩国股份;魏建军领导的长城汽车经常在东南亚、俄罗斯和巴西落户,并计划让步“中国汽车在欧洲街道上行驶”;奇瑞汽车从早期无意识被动出海到现在全球战略布局;红旗以豪华车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进入日本、挪威等发达国家;蔚来采用“轻型重型使用”的“订阅”进入BBA老家的战术……
中国汽车出海的新篇章
2023年,中国汽车出海事业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崛起,翻开了新的篇章。
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2023年1月至6月,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5.7%,达到214万辆,仅半年就完成了去年总出口的近70%。可以预见,中国汽车出口量今年将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相比之下,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了日本,赢得了世界第一。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下去,中国可能是今年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新能源汽车是独立出海的压舱石。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0%。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数量无法与燃料汽车相比,但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发展潜力无限。更重要的是,它增强了中国汽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效地促进了国内燃料汽车的出海。
中国汽车出海也离不开几家企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和奇瑞,占上半年总出口的近50%。
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以53万辆出口量位居行业第一,其中自主品牌销量占70%以上。上汽宣布上半年将在欧洲建设生产基地,目前正在选址。上汽决定在欧洲建厂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已经成为上汽海外业务第一个20万辆的市场。
上半年,上汽在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2万辆,仅对英国就出口了8000辆。上汽领导人表示,该公司今年很可能成为欧洲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亚军,冠军是特斯拉。欧洲作为全球汽车工业“耶路撒冷”,上汽能够在欧洲市场崭露头角,也是中国汽车的一种进步。
奇瑞仅次于上汽。奇瑞在20多年前开始布局海外渠道,但近年来才享受到红利。
在过去的两年里,国内汽车市场充满了悲伤,但曾经独立的兄弟,后来曾经沉沦的奇瑞,如果有上帝的帮助,逆势而上。这要归功于奇瑞在海外的布局。
2022年,奇瑞出口45.13万辆,同比增长67.7%,连续20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今年上半年,奇瑞出口39.8万辆,占总出口量的18.5%。
朋友不是一天就能交到的。渠道建设和当地品牌吸引力的建立需要多年的投资。早在2001年,奇瑞就锚定了海外市场。前辈种树,后人乘凉。海外市场的红利不仅成为奇瑞技术的放大器,也有效平衡了奇瑞在中国的短期风险,成为公司销量上升的最大动力。
除了数量的增长,中国汽车出海的深度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汽车公司越来越热衷于在海外建厂。
不用说,上汽计划今年在泰国投资约13亿元建设电动汽车工厂;今年7月,比亚迪宣布将在巴西设立由三家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比亚迪的泰国工厂也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投产;今年5月,长城汽车表示,巴西工厂将成为巴西第一家专业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始运营……
汽车企业密集出海建厂,反映出中国汽车出口已进入新阶段。毕竟,在海外建厂必须有一定的销售基础。对于那些在海外发展迅速的企业来说,这确实是在海外建厂的好时机。
“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争夺市场份额,必然会被目的国市场压制,这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欧盟之前提议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开展“双反”调查是为了打击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海外建厂的中国汽车公司正在应对这种风险。海外工厂的建设给当地政府带来了税收和就业机会,必然会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中国汽车公司来说,它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可以说是互利共赢的。
一般来说,到今年上半年底,中国汽车海外业务的两大趋势是:海外数量创下新高,海外模式从简单贸易演变为重资产模式。是时候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中国汽车的出海之旅了。
切勿自嗨
然而,中国汽车的全球战争只进行了一半,现在还远远不是中国汽车人能够自我激励的时候。
首先,从出口结构来看,燃料汽车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出口车型。虽然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60%,但新能源出口仍仅占出口总额的25%。
此外,还有数据显示A0 A00级纯电动汽车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56%,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出口是相对低端的。这可以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是低价战略,相比之下,是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如何让国产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得到海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无疑是汽车人目前无法回避的话题。
第二,从企业层面来看,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从中国出口汽车18.2万辆,占出口总额的8.5%和新能源出口总额的34%。在众多独立汽车公司中,只有上汽和奇瑞的出口量高于特斯拉。
这说明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含有一定水分。还有一点值得警惕。虽然新能源是中国汽车的优势领域,但光特斯拉占新能源出口的34%。可以看出,独立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竞争力明显低于特斯拉。
至于今年上半年在海外蓬勃发展的汽车公司,并不完全取决于实力。
以上汽为例,“海外每卖出三辆中国车,就有一辆是上汽制造的”,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具体到品牌,今年上半年,名爵出口了37万辆,仍然是上汽出口的主要品牌。明爵之所以能够主宰海外市场,常年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家的新车销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爵品牌的英国血统,而外国人买车只是有严重的品牌情结。
如果我们去掉MG和商用车,我们会发现上汽自主乘用车的出口情况并不乐观。上汽在出口方面的出色表现似乎除了实力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第三,从海外市场分布来看,俄罗斯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十大汽车出口国家中排名第一。然而,这一现象的背景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危机下,西方汽车公司纷纷外流,为中国汽车公司提供了占领俄罗斯市场的机会。因此,中国汽车公司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飙升,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崛起。
此外,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中国汽车公司聚集在英国市场,希望以英国为跳板,然后征服欧洲市场。不管这个计划是否可行,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公司在欧洲的出口相当不值一提。例如,凌克在欧洲只出口7692辆,大同197辆,威来334辆。沃尔沃和MG是为数不多的吸引力之一。沃尔沃第一季度向欧洲出口60739辆,MG4246辆。
欧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在欧洲市场开放并不容易。德国汽车管理中心负责人斯特凡·布拉策尔曾说:“当前中国品牌进入欧洲市场的主要障碍是市场认知。”“欧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如果中国企业想要打开欧洲市场,“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服务,提高品牌信任度和认可度。”
但总的来说,还是瑕不掩瑜吧,中国汽车企业出海逐渐从产品出海过渡到产品出海“生态出海”,新能源产业链的成本优势难以撼动,海外自主新能源汽车的潜力不断受到刺激。在汽车产业革命的出路上,2023年注定是中国汽车出海事业新的辉煌一年。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242110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