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火石创作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微信官方账号等转载需要授权。
本文发表在《能源评论》6月刊上
目前,中国许多地方正在竞争“新能源汽车之城”。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约101万辆)超过上海(约99万辆)和柳州(约65万辆),获得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名。重庆、武汉、广州、常州、合肥、深圳、保定等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也非常可观。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到来,“新能源汽车之城”在竞争局中,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稳定高效的产业链集群的内部需求越来越明确。
01
地方特色明显
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龙头城市可分为五类。
一是龙头企业引领型。西安深度“绑定”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领先汽车企业“链主”在企业的带动下,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形成后发优势。
二是投资驱动型。合肥通过国有资本吸引投资,在蔚来、大众(安徽)吸引投资、在比亚迪、江淮汽车、合肥长安、安凯汽车等汽车制造企业以及国轩高科技、中创新航等关键配套企业的领导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第三,产业上下游延伸。常州有一定的汽车零部件基础,动力电池F4(宁德时代、弗迪电池、蜂窝能源、中创新航)齐聚一堂,产业链完整性高达97%,从而筑巢引凤,从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发展,引进理想等4家汽车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优的重大突破,聚集了3.4万多家企业 家,整车产量占江苏省的一半。
第四,资源驱动型。新能源汽车生产对锂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依托丰富的锂矿,宜春、宜宾等城市吸引了大量锂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
第五,转型寻求转型。重庆没有引进新的汽车制造力量,而是依靠原汽车企业在强大的汽车工业基础上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纯电、混合动力、长安新能源、东风小康社会等;在扩展方面,有金康新能源等;在商业纯电力领域,有上汽红岩、五洲龙等。
02
产业布局规律
从布局结构的角度来看,传统汽车城市一般围绕汽车厂布局零部件公司,形成以汽车厂为中心,周边配套企业和上下游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一般在200公里半径内,确保物流时间不超过两个半小时。
与传统汽车工业相比,新能源汽车工业具有更强的资源协调能力。随着车身轻量化和电子电气部件的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较小。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反映远程调动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一些软硬件基础强的工业城市融入汽车供应链,产业分布呈网络结构。
随着智能网络和电气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公司掌握了核心技术。然而,由于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这些公司充分发挥了研发服务的功能,并将生产端的任务交给了整个工厂或零部件公司。在未来,这种情况“研发技术中心 代工厂”该模式也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空间布局上依赖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市场。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汽车制造高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物流成本和零部件配置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大多数产业布局的基本规律。
第二,人才。传统汽车行业大多需要机器设计人才,而新能源汽车行业越来越倾向于软件开发人才、芯片设计人才和后端市场的服务人才。这些人才聚集的地区更有潜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此外,汽车专业较强的大学聚集区有利于产业、大学和研究合作的发展,可以在当地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具有固有的优势。
三是整体配套设施。产业基础、商业环境、交通位置甚至城市文化和面貌都是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的软实力。例如,如果某一地区的电子产业发展良好,很容易转型为智能网络汽车的供应地。深圳依托深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展电池、电机、电子控制“三电”核心新能源汽车相当于将电子信息产业改为终端。
03
如何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应鼓励各地区蓬勃发展,坚持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目前,中国正处于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的阶段,需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和社会优势协调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匹配。
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未来应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的智能网络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高地,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领先的科研技术和设备。2021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由上汽、吉利、奇瑞、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由三省一市73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响应,积极开展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建立区域高效协作机制,推进关键环节联合攻关,逐步实现国内关键零部件替代。
东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受气候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东北地区可以在提供寒冷地区应用场景的研发和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吉林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资源丰富,可以围绕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规划和布局科研机构。一汽大众、上汽等公司在吉林、内蒙古等地设立了R&D测试中心,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耐寒性和耐久性测试。同样,云贵川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可以作为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的测试和研发场景,提供一些特殊的路况路段。
西部地区风景资源丰富,可作为绿色电力生产基地建设光伏工厂和风电工厂,实现新能源汽车整个生产过程的净零排放和碳中和,远程运输到其他地区的绿色电力工厂,节约土地和劳动力成本。2022年,吉利汽车西安工厂获得钛及认证颁发的I型零碳工厂五星级证书,成为国内汽车企业第一家零碳工厂。在生产方面,吉利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和购买国际绿色证书(I-REC)实现电力碳中和的模式。
珠三角应成为智能应用场景“后服务”市场创新高地。传统燃油汽车的后服务一般是指4S店的维修,新能源智能网络汽车投入使用后,还涉及软件升级、电池更换和回收。珠三角地区有一个非常大的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陈田村几乎可以在这里购买世界上所有汽车的二手配件,甚至可以在几天内组装一辆超级跑车。庞大的客户基础也使其在发展后的服务市场上具有巨大的优势。此外,深圳等地电子产业相对发达。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子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们可以在这里开发与电子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汽车服务。在领先企业比亚迪的带动下,深圳坪山积极打造世界级智能网络汽车“未来之城”。2022年8月1日,国内首款智能网车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络汽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多家智能网络汽车企业上路测试,意味着深圳自动驾驶离商业着陆更远。
04
赢得未来之战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将不局限于整车厂,软件公司和硬件企业将参与其中,以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支撑。软件和电子硬件在整车价值中的比例可能达到40%,这将导致深刻的工业变革。政府和企业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如何做下一步,如何创造一个更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与传统汽车制造业不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包容、开放的环境和更加灵活的政策指导。因此,政府应制定长期发展计划,首先建立区域产业生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在利润驱动下充分发挥主动性。
城市品牌建设对于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非常重要。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文化底蕴丰富,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人才来了,产业才能落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在财政和税收政策方面,一些城市不仅调动了当地企业购买当地供应商产品的积极性,而且在提高当地产业链的支持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在使用时仍需加强监管,避免不良企业钻政策漏洞。此外,充电桩补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上牌时一系列便利补贴、取消限行等政策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与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设备等产业高度联系,成为多元化融合、跨境发展的产业。因此,它的发展不能只看一面,而要看它与各行业融合的前景。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将越来越紧密。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也是能源公司。特斯拉公司通过销售碳积分获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电是光伏或风力发电,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时也采用光储充一体化等补能方式,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场景。
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82.4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占全球63.6%。从全球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要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国,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注重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外两个循环,确保产业配套设施更加完整,产能更加强大,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产能有效溢出。
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充分利用两个独特的优势:一是新基础设施进程、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网络、能源网络、计算网络,实现新能源到智能网络的飞跃;二是优惠政策,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支持政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智能驾驶等应用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END—
作者|火石创作 冯雷
原创文章,作者:火石产业大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200010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