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众集团的奢侈品牌,奥迪在燃料汽车时代有着无限的风景。A系列和Q系列车型涵盖了各个细分市场。“四圈”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甚至领导者,因为到目前为止,奥迪在中国的累计销量仍然是BBA三家公司中最高的。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奥迪未能继续其辉煌,电气转型过程落后于竞争对手,市场份额不断受到侵蚀。最近,一些外国媒体报道称,奥迪希望在中国购买一个电动平台,以加快奥迪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程,奥迪随后表示,他想与中国汽车公司合作。
7月11日晚,事情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些博主表示,奥迪将与上汽合作,使用智能汽车平台。虽然奥迪和上汽之间没有真正的锤子,但这个消息非常可信,因为上汽是奥迪的合作伙伴,毕竟,最近的水平台是第一个月。所以问题是,为什么奥迪要求帮助国内汽车公司的电动平台,上汽能帮助奥迪实现电动转型的突破?
根据奥迪的官方数据,2022年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64.3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4%。宝马和奔驰的销量分别达到79.2万辆和75.2万辆。奥迪在中国的竞争力明显下降。到2023年,第一季度销量进一步下降至13.64万辆,同比下降16%。
同时,受大众研发和软件问题的影响,奥迪的电气化进程明显落后。例如,由于软件问题,奥迪的关键新车型Q6 e-tron的发布被推迟;其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项目的发展令人怀疑,甚至可能被取消;由于CARIAD软件部门的问题,大众最新的SSP平台也被推迟,尽管最近有消息称其推出时间可能会提前,但是,它不能在短时间内实际应用。
前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斯存在上述尖锐问题(Herbert Diess)奥迪的产品线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明显落后。奥迪品牌潜力巨大,但多年来并没有将其转化为特定的产品。
事实上,奥迪的车型阵容不仅在竞争对手面前无能为力,而且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奥迪电动转型滞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合适的纯电动汽车平台,据了解,奥迪仍然没有自己的独家电动平台,但与大众集团其他品牌共享三个电动平台,但每个都不是很合适,具体来说,第一个是高端豪华J1 平台,具体车型有奥迪 e-tron GT、很明显,保时捷Taycan的成本相对较高,J1的市场受众也会相对有限 也属于过渡平台,后续不会有具体车型。
二是大众ID.基于该平台的奥迪量产车有Q4系列MEB平台 e-tron、Q5 e-tron,尽管与J1相比 成本下降了,但MEB平台的定位不是很高,这与奥迪的品牌形象不一致,反映在销售记录平平,不被市场认可。
三是更符合奥迪面向高端的定位,即大众面向未来的PPE平台,其投产时间为2024年,具体规划车型为Q6 e-tron、A6 e-tron等,但从具体车型来看,主要还是奥迪的高端系列,起价不会很低。
因此,目前的大众汽车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电动汽车制造平台,可用于A4、Q5等奥迪中端车型承担新能源交通任务。当然,为了加快电气化转型,奥迪也在R&D和制造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2023年奥迪集团年会上,奥迪宣布了一项重大投资计划:从2023年到2027年,公司三分之二的支出将投资于未来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约28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219亿元)。到2027年,奥迪将在所有细分市场推出电动车型。
然而,业内普遍认为,如果奥迪在新产品攻势下继续坚持自主研发的生产线,将面临高昂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上述问题将通过收购或授权模块化平台得到完美解决。基于这一考虑,上汽作为“近水楼”,显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
从技术角度来看,上汽智己使用的星云平台是一个梯度模块平台,具有多阶梯、高带宽的特点,可以适应各种车型,兼容性好,可以满足奥迪的需求;从品牌角度来看,智己L7、LS7的价格区间在30-50万元左右,和奥迪主力车型的价格区间一样,可以算是“门当户对”,不用担心会损害品牌形象。
此外,博主还表示,为了避免国内平台的过度影响,新平台可能采用“南北分治”的差异化策略。简言之,“北大众”一汽大众继续使用原有的高端平台PPE,而“南大众”上汽大众使用新平台,这种模式确实是奥迪目前的最佳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简而言之,奥迪的行动是其对市场份额和发展的“前所未有的努力”。寻求帮助的中国汽车公司不仅反映了奥迪在电气化转型中面临的困难,而且也反映了中国汽车公司在电气化领域的成就和优势。上汽与奥迪的强大结合必须是“1” 1大于2”,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推出星云平台的奥迪车型呢?值得期待。
当然,本文的内容是基于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可能性很大)。至于它是否真的合作,我们必须等待后续的官方消息。
原创文章,作者:carme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40910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