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何玺 排版|叶媛
理想摊上事。
就在理想刚刚拿出历史上最好的月销量的时候,一篇题为“L9”的文章突然在网上流传 “十问”的帖子,折磨了理想的产品实力,甚至品牌信誉。
01
网友“十问”质疑理想L9
这篇基于质疑的帖子的原标题是“理想” L9,看不见的地方,10 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以“行业人士”的语气,从驾驶空间到安全标准,再从技术平台的可信度到内饰质量,对理想的支柱产品之一L9进行了全方位的质疑。这篇文章立即被网友称为“L9” 十个问题”和大量的转发讨论,形成了近期新能源领域最热门的问题之一。
对于大多数网民和汽车用户来说,这篇文章的流行有些出乎意料。毕竟,自去年年底以来,理想一直走在销售上升、品牌声誉进一步好评的平坦道路上,特别是在过去的6月,理想也创造了月销售额首次超过3万台的新纪录。这个时候突然出现的“十个问题”确实让他们觉得很突兀。特别是理想的老用户和“粉丝”惊讶地发现,光环理想的L9车型不仅被称为“不够大”,而且其安全性能也受到了公众的怀疑。理想真的有大问题吗?
经过激烈的讨论,网络舆论迅速分化。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理想可能会被刻意“抹黑”。他们的观点并非不合理。众所周知,近两年来,随着新能源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行业营销公关出现了极其激烈和攻击性的局面。一些知名品牌相继遭遇“黑公关”。技术包括断章取义故意曲解宣传语言,利用公众对复杂技术问题缺乏了解,故意引导产品性能的贬低等。从对方到对方,很多网友都怀疑,所谓的“十个问题”是否也在走类似的黑色公关路线,以偷换概念的方式做事,借此机会抹黑理想品牌?
当然,也有很多观点认为,虽然“十个问题”被怀疑是“挑毛病”,但理想也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以安抚用户的心。在这方面,理想的汽车迅速做出了直接的回应。
7月5日,理想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长图形式逐一澄清“十问”。例如,根据详细的数据参数,L9比宝马X7更理想、梅赛德斯-奔驰GLS和未指名的“中大型纯电动SUV”明显优越,没有“不够大”;例如,关于制动距离和麋鹿测试等关键安全问题,理想的测试环境数据,所谓的“隐藏数据”、当面驳斥了“制动系统质量”等问题。
在理想的回应之后,它引发了网民们的热烈讨论。目前,理想的响应并没有完全平息用户对理想L9的怀疑,因为理想响应中的一些比较对象并不“平等”,也不够诚实。
02
理想L9背后的网友“十问”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突破“十问”的时间是理想品牌向上突破的关键节点。
数据显示,6月份新车共交付32575辆,月交付量首次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150.1%。今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达到86533辆,同比增长201.6%。到目前为止,2023年上半年理想汽车的交付量已经超过2022年的年交付量。
在第一次月销量超过3万辆后,理想汽车已成为仅次于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和特斯拉的第五个月交付量超过3万辆的豪华品牌,也是唯一一个月交付量超过3万辆的中国豪华品牌。下半年,理想L8和理想L9设定了每月交付1万辆以上的目标,理想L7甚至挑战了今年第四季度每月交付1.5万辆的目标。此外,理想的第一款5C纯电动超级旗舰车型,理想的MEGA也将于第四季度发布。首席执行官李翔甚至提出了“成为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高期望。理想汽车的整体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理想汽车销量火爆的同时,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基本完成了用户教育,建立了技术路线,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商业化成熟度和技术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汽车公司,包括新力量和传统品牌,都在增加投资,迅速完成第一卡。以理想汽车擅长的混合动力赛道为例。预计2023年混合动力车型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万辆。如此诱人的蛋糕吸引了大量玩家。长安汽车、比亚迪、吉利、长城汽车等传统汽车企业不仅为理想、问界等新势力做出了贡献,还在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领域“扩大了行动”。其中,长安汽车表示,今年十大新车型中,近一半是混合动力车。而吉利则提出,今年包括混合动力在内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必须翻倍。至于领头羊比亚迪,以“油电同价”为宗旨,向所有对手发出“战书”。此外,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外国汽车公司也在新能源的压力下提出,以混合动力技术为起点,对其车型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以恢复国内阵营不断侵蚀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在新能源浪潮下,整个汽车行业日益进入“血战”时代,这无疑给所有汽车企业的营销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压力下,一些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悲伤。
因此,在理想汽车被质疑的背后,既有其产品不够“硬”的原因,也有市场竞争的因素。
03
理想要做大做强,L9“十问”是必须面对的
俗话说,木秀在林风中会被摧毁。作为新势力阵营的榜首,理想是各方因各种原因“质疑”的必然发展。质疑表明理想L9产品实力仍然不足,需要继续加强。对于理想的汽车来说,没有必要有太多的意识形态负担。
纵观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所有能走在行业前列的龙头企业都没有在质疑中成长起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冠军和亚军的比亚迪和特斯拉就是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在成立之初,特斯拉就遭到了“是不是骗子”的指责。随后,随着销量的不断增长,我们也遇到了安全性、内饰空间等问题,但其发展步伐并没有放缓。
国内阵营的领头羊比亚迪也是如此。此外,与特斯拉自身的高科技和“火星未来”光环不同,其国内的“背景”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了许多批评。老用户还记得比亚迪第一次涉足新能源时,就被怀疑缺乏技术能力。后来,在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他多次被嘲笑为“吹牛”、“山寨商品”,下定决心提升品牌价值,进入中高端领域后,在产品实力和安全方面遇到了无端的质疑。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止比亚迪脱颖而出,赢得全球新能源的“销冠”。珠玉本身就是新阵营中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不应该在质疑面前退缩。相反,在洞察“没有品牌竞争对手会看到竞争对手越来越强”的行业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致力于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以实力完成自己的品牌升级。
面对质疑甚至“抹黑”,该怎么办?事实上,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的朋友品牌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就是要面对问题,提高自己,做更好的自己。面对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质疑,特斯拉和比亚迪回答了更大规模的生产、更严格的安全设计标准和未来的智能升级计划。其中,BYD甚至推出了高端子品牌,实现了企业整体形象和市场定位的战略升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致力于早好车的理想车也应该向特斯拉和比亚迪学习。
面对质疑,理想的汽车只有面对问题,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
原创文章,作者:何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090810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