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型聚集在局内
汽车市场多年来一直没有出现过被广泛认可的神车。
“神车”这个词似乎随着燃油汽车市场增长的放缓而逐渐消失,那些曾经在各个细分市场出现过惊人的人“霸榜”虽然多年的神车并不孤独,但很少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只是默默地成为细分市场的销售“常青树”。
近十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加抢眼,销量一路飙升,但似乎没有一个能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神车”。
燃油车,当年的“老三样”早已一去不返,越野神车逐渐消沉。当中国在2009年首次登顶世界汽车产销最大国家时,几乎所有汽车前十名都被称为神车:F3、凯越、悦动、捷达、桑塔纳、雅阁、伊兰特QQ、卡罗拉,凯美瑞。
十多年后,物是人非。
2022年,根据乘联的数据,轩逸、宏光MINI是汽车销量前十的车型、新朗逸、比亚迪秦、比亚迪汉、卡罗拉、凯美瑞、速腾、雅阁、新宝来。
十几年后,能在销量上名列前茅的神车屈指可数。“换个活法”。
5月20日,全新雅阁上市,自我重新定义为“真势力”。雅阁作为中国累计销量超过320万辆的中高档轿车,在细分市场上一直处于稳定的地位。然而,神车也面临着如火如荼的电气化浪潮。新雅阁这次最大的变化是燃油车的更换,还推出了e:PHEV强电智混车型,这不仅是广汽本田第一款插混车型,也是国产24年后雅阁品牌真正意义上的“来电”。
5月21日,另一辆神车也迎来了焕新上市,新卡罗拉除了1.2T、除了1.5L汽车动力,还提供1.8L智能电混双引擎动力版。这款全球累计销量超过5000万辆的神车比雅阁早“触电”,双引擎混动车型早在2015年就在中国推出,2019年又推出了双引擎E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5月22日,上市20多年的SUV神车奇骏也迎来了又一次创新:超混电驱奇骏上市,价格在20万元以内。全系列标配双电机四轮驱动系统,反复强调100%电动驱动。
连续三天,三个日本品牌的主要销售力量“带电”上市再次加剧了已经白热化的竞争形势。在此之前,无论是油电混合动力车型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价格都高于纯燃油车型。但这一次,几款神车的动作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推动不同意义上的动作“油电同价”。
除了日本品牌,许多中国汽车品牌和其他合资品牌的神车也在加入“带电”阵营,推出电动混合动力车型或发布电动混合动力技术等。所有这些显然都不是巧合,而是电气转型的阶段性产物:现在大多数纯电动汽车都不盈利,盈利的燃料汽车销量停止增长,汽车公司生存,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一位中国汽车品牌高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燃料汽车(销售)决定了汽车公司的生存,混合动力汽车决定了汽车公司的生死,而电动汽车决定了汽车公司的未来。
扎堆入场
进入混合动力市场的车型远不止上述三种。比亚迪、长城、红旗、长安福特、长安汽车、奇瑞汽车、零跑车和吉利汽车今年都宣布了最新的混合动力车型或相关技术计划。
2月20日,广汽本田ZR-V致电e:HEV正式上市,第四代i-MMD混合动力系统;2月28日,长城哈弗品牌同时上市了哈弗第二代大狗的燃油版和PHEV版;4月8日,正式宣布红旗“旗帜”超级架构下第三大平台——HMP,红旗混合动力平台(HQ Modular Power)出现;6月2日,奇瑞鹏鹏超性能电混C-DM专用发动机及变速箱正式量产,标志着奇瑞全面进入电混性能新时代……
与合资品牌车型相比,中国汽车品牌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比亚迪宋Pro DM-i 冠军版,哈弗骁龙,捷途大圣 i-DM、蓝电 E5、荣威 eRX5、吉利银河L7等都是插混车型,都配备了自己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
虽然在技术层面,不需要外部充电的油电混合动力更受产品专家青睐,但在市场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有更多的优势:在中国大多数城市,插电式混合动力是一种新能源汽车,拥有绿色品牌的各种特权。与燃油车和纯电动车相比,油电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优势基本相同:可以加油,在电驱动模式下省油。
近年来,燃油汽车市场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斗争如火如荼。为什么混合动力车型突然受到企业的青睐?
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基础小,场景适应性强,对家庭首次购买汽车的用户友好,混合动力汽车有巨大的替代传统燃料汽车的空间。此外,政策约束逐年增加了传统汽车公司降低油耗的压力,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已成为传统汽车公司的必然选择。
业内人士也认为,神车之所以选择混合路径来实现“带电”,与其他车型相比,是因为在电气化转型过程中,“神车”更具代表性,销量明亮,口碑好,用户基础庞大,都给了汽车企业现阶段转型的信心。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1月至4月,纯电车零售总额为125.47万辆,同比增长19%;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零售总额为58.65万辆,同比增长94.2%。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比例来看,两者的比例接近2:1.在2021年之前,两者的比例约为3:1甚至是4:1。
图片来源:乘联会
根据《节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35年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将全部更换为混合动力车型,当年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占一半。很明显,2025年节能汽车乘用车平均油耗为4升,2030年为3.2升。
显然,为了满足这一目标要求,让其作为销售的神车“带电”,这无疑是目前大多数汽车公司最快、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油电同价
另一方面,今年年初从新能源市场蔓延到燃油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也进一步加速了淘汰赛。
然而,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是,纯电动汽车几乎没有盈利,只销售纯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连年亏损。同时,销售各种技术路径车型的企业也存在这样的困难。能够盈利的燃料车型销量下降,但销量增长的纯电动车型一直在亏损。为了在电气化转型过程中保持分阶段平衡,混合动力车型似乎是现阶段汽车公司的最佳选择。
这也是许多汽车公司在发布新车型或新技术时反复强调的原因“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全电动矩阵迎接新时期挑战的主要原因。
在这场比赛中,各种车型的定价也在颠覆以往的大众认知。
2月10日,比亚迪以“油电同价”秦PLUS战略推出 DM-i冠军版,起价不到10万元,几乎刷新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价格。
随后,零跑C11增程,AION Y Younger、一汽丰田bZ3、雷达RD6…越来越多的车型在各个细分市场刷新了价格新低。
近日上市的雅阁插混版、卡罗拉智能电混、奇骏超混电驱三款“带电”神车,也可以“油电平价”迎接电动化浪潮的姿态。
数据显示,东风日产奇骏超级混合动力汽车四轮驱动至尊版价格19.99万元,超级混合动力汽车四轮驱动豪华版价格18.99万元,与燃料版完全重叠。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高国林表示,超级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指导价格远低于其他海外地区,是世界上最低的价格。
雅阁插混价格22.58万-25.88万元,与燃油版高价重叠;长城枭龙两个系列,售价13.98万-17.98万元,远低于之前的长城插混定价体系;吉利银河L7售价13.87万-17.37万元,不仅比预期售价低1万元,还增加了1万元的权益……“
近期上市的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定价接近燃油汽车,不仅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充分竞争,而且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畅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成本的下降,油电同价是大势所趋。
路径裂变
尽管许多汽车公司扩大混合动力市场的方向基本相同,但选择的路径已经裂变。
通常,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分为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类。但在发散性方面,可能有数万条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例如,日产e-Power,实际上是串联混合动力,即扩展技术路线;本田的iMMD实际上是串并联混合动力,即DHT技术路线线路;丰田E-CVT技术路线,是动力分流混合动力…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期以来,业界公认油电混合动力比纯电动模式更难,这是汽车工业的技术“天花板”其中之一。这也是丰田在1997年率先推出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后,多年来一直没有在全球范围内遇到对手。现在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000万辆。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品牌不断打破技术壁垒,混合动力技术不再是“天花板”。随着各种技术路径车型的不断推出,它们迅速超越了法国和韩国,并开始与被称为世界市场节能的日本品牌竞争。
中国汽车品牌的混合动力技术路径也不同。
面对市场需求,比亚迪的DM-i、长城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长安蓝鲸IDD、吉利雷神智擎Hi·X、在奇瑞鹏鹏超性能电混C-DM等技术的加持下,混合动力车型正在加速抢占市场。
东莞证券认为,中国汽车品牌继续加强混合动力技术的研发,并将混合动力技术应用于各自的主流车型,以促进独立品牌的全面电气化转型。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加速取代传统燃料车型。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变速器等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增量部件预计将开启蓝海市场。
此外,增程电动汽车最近也在汽车圈掀起了一阵风。最近上市的长安深蓝色SL03不仅推出了纯电动版和氢电动版,还推出了增程版,哪吒 S 增程版和零跑 C11 增程版也出现在工信部新车申报目录中。
“DHT和增程本来就是动力技术路线上的近亲。作为近亲,争论谁的基因好更没有意义。”长安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一定速度范围内,DHT与增程技术路线完全相同;速度超过一定值后,DHT进入直接驱动模式,增程继续使发动机处于发电模式,以获得更好的NVH和更纯粹的纯电动驾驶体验。
上述人士认为,在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上,应鼓励多元化发展,为用户和市场提供选择。
根据华泰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850万辆,其中预计上半年将达到330-350万辆。从格局上看,中国品牌继续强势,抢占合资份额。在结构上,插电式混合动力仍然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特别是以15-20万元的价格为主要突破点,加速燃油汽车在下沉市场的替代。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您分享。如果媒体需要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作者和来源。任何媒体和“我们媒体”拒绝将本文的任何内容作为视频和音频脚本制作。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AutoM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191995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