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到5月,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的热门话题一直没有减少。
这次车展不仅让外界感受到了汽车公司“卷”,也更清晰地呈现了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蓝图——智能汽车正进入产业布局的关键时期,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断加快。
促进汽车工业“智能化”激光雷达是变革的关键力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次车展不仅展出了近40款激光雷达车型,还展出了华为、图达通、北醒、一径科技、亮道智能、探索技术等激光雷达企业,展示了最新产品。
其中,更引人注目的可能是数北醒推出的“世界上第一个512激光雷达平台”——北醒应龙。
“平台”激光雷达平台通常是包含激光雷达硬件、软件和算法的整体解决方案,以便于升级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激光雷达平台可以迭代、升级甚至更换每个子系统,并独立进化。
“平台化”这是该行业的总体趋势,越来越多的激光雷达企业推出了新的平台。问题是,激光雷达平台能否加快行业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的步伐?
1.激光雷达从1到N迎来“光变”时刻
从1992年首次用于汽车测距到今天成为高级智能驾驶“敲门砖”,车载激光雷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也面临着纯视觉解决方案的挑战。
首先,制造激光雷达本身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激光雷达的障碍实际上是技术障碍和工程障碍的结合。在高级自动驾驶中,还应考虑与主机厂的磨合。
激光雷达行业在国内市场起步较晚。2014年至2015年,合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北醒等行业知名企业相继成立。2018年4月,《科技日报》仍在“核心技术迫切需要克服”在系列专栏中,激光雷达被列入35项“卡脖子”第十项核心技术。
北醒CEO李远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也表示:“100亿分之一秒的精度必须下降、耐温、足够大的产量和特别便宜。它基本上挑战了当前人类工程的极限,因此非常困难。”
同时,激光雷达的增长也离不开汽车的进步。如果激光雷达企业跟不上这个速度,就会被剥离。“杂质”。追求汽车规则和大规模生产的目标,要求这些企业平行研发和市场。
从0到1,激光雷达行业并不容易。
第二,并非所有主机厂都认可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例如,特斯拉选择了纯视觉方案,这不仅是因为摄像头的信息传输速度快,噪音低于特流,还因为成本考虑。根据沙利文的数据,2021年,机械激光雷达的平均价格为5500美元,MEMS和3D FlashOPA激光雷达平均价格为1000美元。
尽管如此,激光雷达的综合优势仍然非常明显。激光雷达具有测距长、精度高、信息获取丰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在上海车展上,北醒提出,提高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需要超强的感知能力,而激光雷达是新一代优秀的感知设备。
基于激光雷达对三维空间的还原数据,结合实时操作和决策,感知算法可以有效预测驾驶过程中的危险。与对软件要求高、成像质量受环境亮度影响较大的纯视觉系统相比,激光雷达大大提高了汽车驾驶安全性。
因此,国内原始设备制造商在自动驾驶领域选择了激光雷达。上海车展上展出的近40款激光雷达车型也证明了激光雷达一般装载,成为标准汽车的可能性。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原始设备制造商增加了对自动驾驶的研发投资。在需求方的刺激下,激光雷达迎来了量产浪潮“光变”时刻。据西部证券预测,2023年全球激光雷达上车量有望超过70万辆,同比增速超过400%。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由于中国相关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激光雷达的成本将迅速降低。目前,中国在全球激光雷达专利数量中占15.9%,已成为全球汽车激光雷达领域的重要力量。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激光雷达行业正进入从1到N的新发展阶段。激光雷达企业将从追求汽车规则和大规模生产转向长期追求卓越的性能。
二、突破三大问题,激光雷达“平台化”是智能旅游时代的曙光吗?
毫无疑问,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机遇是巨大的。然而,主机制造商是对的“上车”激光雷达要求相当高。
智能汽车行业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优化性能。随着智能驾驶能力的不断提高,汽车公司需要更强的感知能力。
二是降低成本。成本是目前激光雷达批量装载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制造商应在提高性能和保证汽车规则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第三,解决车型升级和适应的问题。车型迭代加速,LiDAR选型频率加快,车企呼吁LiDAR技术架构的整合,避免车型升级带来的激光雷达需要重新适应的问题。
在1-N阶段,哪家厂商可以提高性能,同时控制成本,帮助汽车公司充分利用激光雷达,在激光雷达上车过程中占据优势。
基于上述智能汽车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包括硬件、软件和算法在内的激光雷达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逐渐显示出其价值。
世界上第一个512激光雷达平台“北醒应龙”上海车展的亮相让我们看到了“平台”在不断增强感知力、逐代降低单线成本、模块化设计等方面的独特性。
针对性能问题,北醒以高精度2D扫描系统为核心技术,不断增强产品意识。李远成了这个“陀飞轮”通过双电机三环同步控制技术,系统将扫描角度精度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即电机每秒需要旋转近100圈,每圈偏差小于钟表秒针旋转的120分之一。
与北醒软件控制系统相匹配,实现软件“一键配置”,在感知过程中,北醒激光雷达可实现局部高清、视角聚焦高清、全局高清等不同模式。
这样,在不改变硬件架构、扫描形式、接口和数据形式的情况下,北醒实现了感知能力的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了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兼容车型的跨代升级。
在上个月的车展上,北醒展示了世界上第一辆512线车规级激光雷达AD2的强烈感知能力。
512线车规级激光雷达AD2试验点云
与此同时,北醒将于2023年量产交付AD2-s,进一步优化整体性能。李远说:“基于这个架构,我们衍生出AD2和AD2-s,也希望产品线数能突破1000线,实现我们所谓的图像清晰度突破。”
让我们来看看成本。北醒认为,随着线数的增加,激光雷达的单线感知成本将逐代降低。
在车展上,北醒提出“单线成本”指标,即总成本除以线数。基于“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的性能将继续提高,单线成本将逐代下降。
“北醒应龙”平台的硬件架构系统采用阵列收发系统和2D扫描,因此发射器数量仅为1D扫描的32分之一,接收器数量仅为8分之一,解决了高线性能与成本之间的矛盾。
最后,针对定制开发,激光雷达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定制开发,解决了激光雷达产品通常是标准化或有限的可配置问题。
北醒应龙的底层硬件架构由高精度2D扫描系统、905nm阵列收发和自定义SOC三个模块组成。模块化设计最大的优点是每个子系统可以迭代升级甚至更换,独立进化功能,在生产加工中也可以分为模块预组装和检验,降低整机安装调整过程,降低后期不良率,兼顾成本和可升级性。
在目前车载512激光雷达的基础上,李元表示,未来该平台将衍生出更高层次的版本,实现突破1000线和相机级清晰度的历史使命。
总之,通过“北醒应龙”,松果金融看到,激光雷达平台已成为高水平自动驾驶发展的驱动力,并促进了智能旅游时代的到来。
结语
自动驾驶“眼睛”,激光雷达的大规模生产是汽车“智能化”的关键。
“平台化”它给激光雷达行业带来了技术和经济上的突破。北醒512线和256线产品是车载512激光雷达平台的代表性产品。随着这些产品的正式生产,汽车级激光雷达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智能汽车是各种顶级精密结构产品的组合。汽车公司不仅需要性能和成本,还需要适应性和相关磨合服务。
因此,激光雷达企业还需要深入到自动驾驶的核心设计环节。
就像北醒与滴滴自动驾驶的生态战略合作一样,双方联合推出了中国首款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曜Beta”,让产品更适合L4 而Robotaxi场景。“北醒应龙”该平台也是基于联合开发的探索和创新,精炼和形成的结果。
展望未来,产业链各环节玩家将围绕激光雷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加快高水平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生产。
来源:松果财经
原创文章,作者:松果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16208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