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一出好戏。
作者丨杨晶
曹佳东的责编
金鹏辉编辑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造成的“三驾马车”如果去年说的话“上海进博会”如果中国品牌的出现只是消费中的一道前菜,那么今年5月10日就会举行。“2023年中国品牌日”,将成为消费和出口的晚餐。
一个是“新时代,共享未来”,一个是“世界共享中国品牌!”。“共享”这个词不仅暗示了中国品牌自身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登上世界舞台。
同样,就在“2023年中国品牌日”前夕,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个是中央企业的领导者,另一个是私营巨头。长安和吉利以前在一次新车事件中仍处于紧张状态,现在已经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共同做大做强。
“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新能源动力、海外发展、旅游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发展,为用户创造更好的消费旅游体验,帮助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长安与吉利的握手赋予了电气化、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这款车在新四个现代化中“共享化”新的含义,原来的汽车共享和移动旅行,将上升到汽车公司“竞合”关系中。催生产业协同效应,开启企业高水平竞争的新局面,也与国家战略高度一致。
培养多个巨头
事实上,在其他行业,央企 民营企业的新合作模式并不少见。然而,它们大多以跨行业互补的形式存在。例如,在汽车行业,特别是整车制造商之间仍然存在积极竞争关系。由此可见,长安吉利的牵手将开启新模式的讨论和示范效果。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民称他们无法理解这两种合作的意义。虽然双方合作的内容不多,但关键词非常准确:新能源、智能、新能源动力、海外扩张、旅游。在当前的汽车行业中,这些都与汽车公司的未来命运和中国汽车如何走向世界舞台有关。
如果强行概括,那么就是通过新能源在中国市场建立两个独立品牌的地位,海外扩张将两个品牌提升到全球汽车市场竞争,与外国品牌竞争。因此,如协议所示,双方的合作重点是如何突破新能源汽车市场。
众所周知,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为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高投资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积极回报。让这些花在风雨中沉默或爆发,而不是在温室里种花。
在痛苦的思考下引入特斯拉鲶鱼的到来,其独特的汽车制造理念和策略,给了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巨大的打击。近年来,比亚迪的快速崛起也开辟了一种新的汽车制造模式,具有整个产业链的布局。这两家汽车公司的快速发展必将刺激其他汽车公司的生存欲望。
无论是长安还是吉利,从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来看,它在燃料汽车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仍然不令人满意。为了在新时代成为一家新的巨型汽车公司,我们必须迅速引领新能源领域,完成外国品牌的标杆。
根据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判断,“只有产品好、技术强、规模大、转型快的龙头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后,强强联盟可能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长安和吉利在新能源、智能和海外市场的布局是显而易见的。双方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长安汽车擅长垂直整合,吉利汽车擅长垂直和水平整合。双方的合作是吸收相互优势,建立更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当然,新能源只是一个突破,正如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甘家阅所说,“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之间的竞争是成本竞争”。只有品牌战、价值战、技术战、服务战、道德战,才能塑造更高的品牌形象。
中国汽车品牌需要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竞争力。机会窗口在这1-2年。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洗牌,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加快重塑,这给中国汽车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无与伦比的机遇。
从2018年10月31日吉利宾悦与长安CS35PLUS的海报,到今年2月16日吉利银河与长安深蓝等多家汽车公司的龙海报,再到现在两者真正携手合作,这意味着两个自主品牌在密切合作、互补优势和共享资源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独立品牌亮剑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钦佩这两家汽车公司的模式。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势能,销售和市场份额正在上升。我们应该继续团结一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汽车的爆发。
从国内到国际
就在同一天,乘客联合会发布了4月份的销售数据。2023年4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8.2%,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2023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为49%。4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为55.8%;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自主品牌获得了显著增长。
可以看出,在汽车市场的整体压力下,独立品牌的市场份额仍在稳步增长。年初开始的价格战和消费者意识形态的转变加剧了竞争的强度,但也加速了汽车市场的分化。独立品牌迅速崛起,继续抢占外国品牌市场,其中龙头汽车公司加快收获市场,弱品牌困境加剧。
作为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走强。4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0.7万辆,同比增长115.6%,环比下降1.7%。今年以来批发210.8万辆,同比增长43.0%。
其中,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上汽乘用车等自主品牌龙头传统汽车企业转型升级表现优异,品牌份额明显增加。相比之下,日本品牌等电气化缓慢的外国汽车企业整体零售份额为18.7%,同比下降5.7%;豪华车零售24万辆,同比增长101%,环比下降13%。
可以说,新能源的发展是自主品牌赢得半壁江山的关键举措。在这次转型的竞争中,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惨烈的洗牌。在过去的三年里,有75个汽车品牌已经关闭并转移。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里,60%到70%的保守品牌预计将面临关闭和转移。
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市场竞争格局正在从欧洲、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等原始“六分天下”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和智能领域具有绝对优势。随着中国品牌自身资源的改善,中国品牌也具备了在海外进行长期投资和发展的条件。
当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时,基础薄弱,当时采用了“以市场为技术”战略。如今,随着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崛起,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以市场为技术”到“以技术换市场”华丽的变化。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已成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从车型上看,2022年中国乘用车出口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商用车出口58.2万辆,同比增长44.9%。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成功翻番。总体趋势的上升离不开新的机遇,新能源就是重要的机遇。
然而,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博社认为,大量的中国汽车出口是产品出口,而不是本地品牌运营。原因是基本上遵循了中国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不习惯品牌建设,没有形成体系。
因此,即使比亚迪和吉利在欧洲的表现也非常尴尬。在欧洲TOP20名单中,最畅销的灵科01插电式混合动力版只卖出2.6万辆。今年1月,比亚迪在德国只卖出了50辆电动汽车,威莱ET7只卖出了1辆。
事实上,这也给了中国汽车品牌一定的灵感。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全球汽车品牌,与国际老汽车公司竞争不仅体现在与国外市场的竞争上。更重要的是,在当地市场处于强势地位,或开辟第二个区域战场,是走向全球舞台的基础。
目前还不清楚长安和吉利能合作到什么程度。然而,可以预见,这两个独立品牌对中国和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模式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们正在根据现状改变战略,这次牵手足以让每个人都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10108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