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反正要“没了”,得过且过?

随着丰田张男承认大规模欺诈,这是近年来日本汽车在世界上的第一次。随着许多碰撞测试结果的公布,许多汽车的性能超出了预期。在汽车转型的时代,它充满了撕裂感。

买车会更注重什么?是追求最终的性能和控制,舒适的空间和丰富的存储能力,还是外观水平和回报,还是成为技术和智能的追随者?假如这些都是自由选择的项目,那么就有一个承载着消费者追求的基础,那就是产品质量。回顾汽车的发展历史,除了追求性能、设计、配置外,还有稳定、安全、准确的迭代和进步。然而,这似乎是两条平行曲线,但其中一条曲线似乎在汽车百年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开始落后。也许我们现在买的是技术能力范围内质量最差的一代汽车。

燃油车:反正要“没了”,得过且过?

先来看看熟悉的燃油车,丰田集团再发道歉声明。已经“退居二线”的董事长丰田章男亲自出面,为丰田全资子公司大发汽车在侧面碰撞测试中的“作弊”道歉。为什么要说“再”?因为就在去年,丰田的另一家子公司日野汽车因篡改发动机数据等不正当行为而被调查。当然,近年来用各种手段篡改排放数据在燃油车中并不少见,最著名的是大众“排放门”事件。“排放门”事件的余波除了被迫执行天价罚款外,还一直影响着今天。不久前,奥迪负责人鲁伯特·施塔德勒准备认罪他在大众柴油车排放丑闻中的角色,并支付高达110万欧元的罚款,以换取可能的缓刑判决。

如果你在排放法律法规中发现漏洞,甚至作弊,对于燃料汽车来说,或多或少有一点“时代的眼泪”,或“非战争犯罪”的借口(不想粉饰问题,因为游戏规则是一致的,一方的破坏本质是不公平的竞争)。那么直接在质量甚至安全问题上“做文章”就没有借口了。以前面提到的碰撞测试为例,早期可能还在寻找规则上的不完善。比如IIHS中最受称赞的25%重叠偏置碰撞,一开始只针对主驾驶座一侧。此后,测试还将副驾驶侧纳入测试范围。结果,包括丰田、日产和斯巴鲁在内的许多成绩优异的车型在两个A柱的分别评估中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在汽车质量问题上,供应商除了结构上的“省则省”外,还慢慢从幕后走向前台。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是高田气囊事件。自2009年本田率先启动全球召回以来,由于高田安全气囊安全风险,涉及召回的制造商已经覆盖了日本的“两田一产”、BBA也未能幸免美国通用和福特。车辆总数达到数千万辆,堪称历史上最大的汽车召回事件。不久前,宝马还呼吁在更换安全气囊前暂停近9万名北美车主的驾驶。此外,神户制钢、曙光制动等数据造假行为也不是个案。当然,这里也不是为了解决汽车供应链欺诈问题。但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相当成熟的情况下,大多数供应商只能说面对主机厂的话语权有限。当然,汽车公司也不能真正拧断毛巾,在2021年供应链短缺的情况下,丰田也主动宣布“适当放宽零部件标准”。然而,在放慢脚步后,丰田在第三季度要求部分零部件供应商降价,转年(2022年)。

从平台化、模块化生产到螺丝零部件供应,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如此谨慎,自然是为了“钱”。但除了获利,汽车公司赚的钱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电动汽车。像大众和丰田这样的巨头计划为新能源转型提供数百亿(欧元/美元)资金。传统汽车公司不能像初创汽车公司那样烧掉投资者的钱,他们的转型预算,绝大多数仍然必须从自己的利润中提出建议。然而,是金山银山各方堆积的新能源汽车,质量一定很好吗?

新能源:技术进步是钱包支撑的。

事实上,我们不能把新能源汽车视为新事物。在汽车制造领域,说它是汽车工业的大师并不过分。其中一个证据是安全碰撞测试。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作为后来者,在燃油汽车时代引入安全碰撞测试时,基本避免了鸡毛。即使“半路出家”,在车内乘员、行人、辅助安全等维度基本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至于“绕道”带来的电池技术安全压力,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毕竟,要实现对传统燃油车产品实力的“降维打击”,三电技术的突破是必要的。即便如此,现阶段我们还是可以量化碰撞测试维度,还是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上的隐患。它来自“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指数”一栏。

从前面提到的情况来看,隐患在结构上自然不耐碰撞,所以要说的只能是后面的“经济指数维护”。最近销量大红大紫,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以刚刚发布的理想L8为例。“可维修”这一栏还有不错的评级(A),但在维修经济栏中,直接给出了最后的差评(P)。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只看“抗碰撞和维护经济指数”栏的总分,所以细则结果,特别是维护经济栏,很容易被忽视。简而言之,车辆后期潜在使用成本可能会增加。假如你想说,这个价位的豪华车型并不在乎所谓的“维修经济性”。对不起,奥迪A4L和宝马X5在同一规则下公布结果,不仅是结构耐撞性的最佳评级,而且其维护经济性至少达到了一般水平(M)。此外,新能源汽车从售前到售后都有“闭环”模式,无形中进一步锁定了产品在维修经济方面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其维修经济压力不会随着产品的边际效应和技术迭代而减弱,但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具有代表性的集成压铸车身,以及底盘电池集成技术的应用。比如在特斯拉的领导下,包括“蔚小理”在内的很多车企都跟进了综合压铸车身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带来更快的运输效率或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现阶段带来的潜在“风险”无疑落在了消费者的钱包上。事实上,把这一点完全归类为“质量问题”是有争议的。然而,汽车作为一种相对较高、低频的消费品,其所谓的质量本身就是综合早期价格、后期使用、综合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结合。回到最初的问题,面对燃油车在产品上的“烂”,以及新能源车在技术上的“冒险”。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消费者只能顺从地接受所谓“质量最差”的一代汽车吗?

作者丨阮嵩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09198135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