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羡慕国产新能源汽车
今年的上海车展特别热闹。
回顾过去,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阵容庞大,国内外汽车厂商1000多家参展,共有1500辆整车集体亮相,其中150辆 新车在世界各地推出,相关新闻发布会多达150场。这是后疫情时代汽车行业的爆发。上海车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A级车展。
上海车展不仅仅是汽车嘉年华,很多为汽车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也加入其中,展示自己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图片来自雷科技)
也许在每个人看来,车展的好处是,你可以看到每个品牌的汽车,而不用到处寻找线下网点,但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是一年中罕见的一次“车企年会”,汽车公司扮演的是“汇报者”,游客和投资者观看“汇报”的观众。近年来,制造商的努力和技术成果都在上海车展上展示出来。
汽车公司发行新车和销售汽车实际上是次要的,因为这些迟早会进入消费者市场和全国线下网点。相反,最重要的是向汽车行业宣传其技术实力,并向消费者描述未来汽车的趋势。
那么,在这1500辆整车和大型制造商的解决方案中,我们输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呢?不久前,我们的雷科技组织了一场比赛“雷科技Live-Talk”在2023年上海车展直播中,雷科技主编黄仁梓和罗超频道主任罗超也在直播中带来了一些对车展的看法。
自研技术是“中式豪华”的一把利刃
正如王传福所说:传统豪华看车标,新能源豪华看技术。小雷认为,这句话充满了新能源汽车公司对传统汽车公司的看法“恶意”,事实上,这也是国内新能源对自主研发技术和汽车制造水平的信心。
以前我们总说国产车卖不出和BBA一样的段位,别人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就在那里,国产品牌都跟着“杂牌”同样,如何做奢侈品?如果品牌效应没有实现,它将依靠高端技术能力来获得市场认可。国内汽车在燃料时代的损失将在新能源时代被发现。
(图片来自理想)
如今,智能化、三电、平台、能耗、成本控制是汽车拼写的问题。“大V8”新能源时代已经过时,BBA已经直接过时。、许多有头有脸的传统汽车公司,如日本御三家,以及国内造车势力,都被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今年,国内汽车制造商更加注重技术堆叠和自主研究,积累了许多独家技术,建设了技术护城河。在各汽车公司的技术内部卷下,鸿蒙智能驾驶舱,理想城市NOA、FlymeAuto智能汽车生态,在智能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两个领域发光发热,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打包成解决方案“输血”。
在上海车展上,云车身控制系统和易四方架构技术应运而生,率先仰望U8、腾势N7等车型实装,服务于整车智能控制和驾驶质感,照顾更多使用场景,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与此同时,小鹏G6首发“扶摇”结构融合了小鹏多年来在三电和智能方面的优势,80%的零部件通用率也成为小鹏汽车“降本增效”关键手段。效率和成本仍然是国内新能源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汽车公司愿意一直烧钱赔钱。
(图片来自小鹏)
从表面上看,自主研究技术允许国内汽车“卖得更贵”催化剂,但小雷认为技术的结果必须作用于车辆体验,先进的体验纹理,可以被称为“中式豪华”。
智能、自动驾驶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标志,我们的国内新力量早期注意到未来汽车市场的必要性,早期布局,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我们知道鸿蒙智能驾驶舱,城市NOA、NGP、Flymeauto等先进解决方案,优秀的软硬件集成,使国产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C位。
这些智能技术冲散了传统汽车行业多年“规则”,并逐步建立新时代的标准,抓住中国汽车企业的起跑线,站在汽车行业的前沿,影响传统汽车企业。自主研发道路将不可避免地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跟进,毕竟,成本效益的利润空间有限,走高端路线是打造品牌的唯一途径。
小雷一直认为汽车的价值应该放在自己的技术和制造水平上,国内品牌选择使用自主研发技术影响奢侈品牌的地位,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据说抬头看U8发布后,许多土豪劣绅支付了2万元意向金,支持“中式豪华”了。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内制造商喜欢宣传他们的技术“遥遥领先”我相信他们已经有了站在世界前列的信心。
谁不喜欢便宜好用的国产车?
自主研发技术可以使国产车走得更高端,同时也可以将入门门槛降低到传统汽车企业骂街的程度。
新能源市场上有DM-i系统“横扫千军”,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并带来了销售的爆炸性增长。DM-i至今仍是插混汽车市场“霸主”,而且可以在10万元以内,性价比极高。在纯电尚未完全普及的今天,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类似的动力系统,可以与之媲美。
但这并非全部。
(图片来自雷科技)
雷科技主编黄仁子在最近的车展直播中表示,哪吒推出的双门电动跑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价格从10多万开始,顶级配置只有20万元。但如果你不谈价格,只看外观设计和性能参数,你很难想象这是一辆门槛如此之低的跑车。
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上限很高,也有很多下限很低的车型。与传统汽车企业相比,国产汽车的内饰、做工和设计质量相同“越级”的表现。一辆做工精良的国产车,价格可能远低于我们想象的。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国产车“内在”不,只能靠光鲜亮丽的外表来弥补,小雷只能说这个想法太片面了。
新能源卷起的浪潮,让过去高不可攀的“性能车”浩铂的Hyper更贴近大众消费群体。 GT、领克03、小鹏P7i、明爵的量产版Cyberster,比亚迪刚刚宣布今年上市的宋L等,都是在线设计,做工出色,还下放了欧翼门等梦幻配置,性能爱好车“白月光”。
Mattt全球顶级车评人Mattt全球顶级车评人 watson(小马哥)也来到了上海车展。他说他最喜欢比亚迪最新的海鸥,因为他可以用1万英镑买到一辆严肃的电动汽车,这在整个欧洲市场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国产新能源汽车震撼了海外汽车评价的大神。
(图片来自雷科技)
当然,特斯拉“大砍刀”它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幅降价后,促进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相互竞争,降低了高端电动汽车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体验自己独特的产品,而不是性价比高的家用汽车。
燃油车被冷落,外国人更喜欢国内新能源
今年的上海车展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外国人喜欢去国内新能源品牌的展区“窜门”。据小雷所知,奥迪一位高管跑去看小鹏和蔚来的新车,兰博基尼、宾利、法拉利和保时捷的高管跑去看U8…
没有人想到会仰望这样。“豪华新势力”成为上海车展豪华车展区交通明星,甚至吸引了各种超豪华车制造商高管参观,更不用说,国内汽车的重量比以前高得多,著名的老汽车公司高管旁观者,可能只是好奇国内新能源汽车,或者发现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另一方面,传统势力的展位似乎远不如国内新能源那么受欢迎。这里的国产百万豪车“重重围困”,兰博基尼的新大牛“无人问津”,而且传统汽车企业的动作普遍比较低调,很少轰轰烈烈地举行新闻发布会。事实上,他们有自己的最新车型,但大部分都是现有产品系列的改造和更换,“挤牙膏”很难调动观众的热情。
(图片来自奔驰)
在小雷看来,也许以后我会买合资燃油车,因为家里充电不方便,但我不会在国际车展上看这些车。这不是因为那些车型不好,但不管它们有多好“意料之中”,路上也有很多,没必要在车展上看。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模式相当完善。拥有优秀的制造业和三电核心技术,全球汽车制造商必须来国内供应商购买动力电池。在产品迭代升级方面,国内品牌的步伐总是非常快。一辆车每年都会大幅更新,并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模式。
事实上,传统力量的压力并不小。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在加强电气化的转型。我们可以看到,像劳斯莱斯这样的超级豪华汽车公司已经放弃了自豪的V12发动机,带来了数百万辆纯电动汽车闪光灯。虽然传统汽车公司想留在他们擅长的燃料汽车领域,但他们必须在新能源时代做出一些改变。
他们可以继续依靠股票市场的优势“嘴硬”,但我真的没想到新能源的势头太猛了。
前天,本田中国宣布2027年后不在中国市场推出纯燃油车,并在新平台下发布了一系列电动概念车,并表示“用中国的经验反馈全球”,可见,国产新能源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透露了对中国新能源引领世界的认可。
总结
事实是什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只会逐年上升。小鹏曾表示,2020-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37%以上。从势头上看,新能源汽车“进击”不会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高。
正如罗超频道经理罗超所说,国内汽车公司一开始就摸着海外品牌的石头过河,从他们的优势中学习,先模仿,然后超越。因此,我们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品越来越好,但也有智能、自动驾驶等传统汽车所没有的能力,最终价格越来越包容。
2023年可能不是燃油车“最后一课”,但是汽车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片来自豪铂)
BYD数百万豪华车在人气方面已经成功,甚至有很多人当场下订单给意向金,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小雷衷心钦佩我们的国内汽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新能源在豪华汽车市场上的完全胜利。
雷科技主编黄仁子表示,目前国内新能源品牌吸引力仍存在不足,购买豪华车的群体可能对燃油动力更感兴趣,追求一些特殊的豪华感,或感受到老豪华车制造商的价值。抬头看看U8是一个起点,但从整个新能源市场来看,国内品牌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从制造商之间的各种斗争中受益匪浅。汽车的价格越来越低。我们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相信消费者是产品的粉丝。没有人会真正无条件地接受一辆车的所有标志。
(图片来自雷科技)
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研发模式更加清晰,新技术和平台有更多的冗余空间,导致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这不是马斯克每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的吗?
然而,国内新能源品牌不能傲慢,未来仍有不可预测的变量。特斯拉新一代平台下降后,成本将降低50%,效率将更高。新一轮的大幅降价是不可避免的。这最终将催生大量的权利保护车主。同时,超高的性价比足以使国内新能源瞬间失色,这取决于制造商的努力。
小雷仍在期待国内新能源的更多惊喜。
来源:雷科技
本文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原创文章,作者:雷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21127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