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车迫使经销商销售欺诈,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背后还有一部资本大戏。

@新熵 王思原,原创作者 编辑丨伊页

真诚的山东商家,这次伤害了零跑车。

4月初,上海国际车展即将举行车圈盛事。零跑车以经销商为基础“反水”戏剧性新闻,先赢得一波热度。

据悉,山东济南一家零跑经销商公开表示,零跑车迫使经销商销售欺诈,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一旦事情发酵,就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关注,零跑官员迅速回应说这个消息是错误的。值得观察的是,零跑车的股价并没有受到该事件的影响,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上涨。

无风不起浪,零跑“销量造假”虽然一件事还没有定论,但外界质疑的声音已经像潮水一样汹涌。结合自身业务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的零跑无疑被推到了舆论的最前沿。

01“强硬”的经销商和“含糊”的零跑

目前,零跑正在与经销商合作“对垒”中略占下风。

4月10日,山东济南一零跑经销商承认,2022年12月8493辆零跑车销量中有4916辆为虚假数据,并强迫经销商以员工名义上市销售。如果员工不配合上市,将每辆车的国家补贴直接分配给汽车制造商。

该经销商的经理还表示,去年12月,山东和河南的总牌照数量为1724辆,其中经销商上市的汽车数量为936辆。此外,他还表示,制造商发送给经销商的许多汽车无法通过自检,“质量差,价格差,0公里新车问题频发”。

原本是利益共同体的经销商突然“反水”,让零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发布公告称,公司内部核实的相关披露是虚假信息;并认为违反经销商规定,应当通过法律程序追究责任。

零跑车迫使经销商销售欺诈,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对于官方回复,店长也直接出现了“硬刚”,质量问题和数据欺诈问题的反应可以提取实质性证据。

仔细看零跑的第一轮回应,不难发现一些临阵磨枪。

首先,零跑以“都是虚假信息”简单的六个字完全否认了经销商的反应,但没有拿出具体的细节。真相在哪里?是否没有虚假报告或虚假报告,但12月中旬的4916辆虚假报告数据与真实虚假报告数据不同?

其次,零跑车没有积极回应“强迫经销商提前上牌,非法获得国家补贴”一件事。消费者对质量问题没有准确的回答。是材料质量还是配件兼容?外包商能完全解决零跑的售后问题吗?这些都是问题。

然而,4月17日,零跑官员再次回应媒体称,经销商曝光的所谓欺诈和销售欺诈行为并不存在。事实上,该公司并没有让经销商上市,但经销商手中的许多客户需要在2022年12月31日补贴到期前改为铁牌,这需要经销商的推广。相关经销商有一定的业务困难,公司目前正在与他们进行沟通和谈判。

虽然这件事还不能完全定论,但可以确认的事实是,目前市场上确实有很多“过户准新车”。

「新熵」查询多个二手车网站后,发现零跑多款车型有大量0.01公里的准新车在售,甚至可以从商家上传的图片中找到拍摄背景“零跑车交付”几个大字。这些“准新车”交付价格约为新车指导价格的7-8%。

零跑车迫使经销商销售欺诈,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此外,「新熵」在询问了多家零跑4S店的相关人员后,也发现“过户新车”不是子虚乌有。虽然这些没有明确表示,尽管没有明确表示“过户新车”来源,但在「新熵」相关人员表示愿意在12月强制登记车辆后表示,称“现在有的,过户新车”。在价格方面,零跑C11 610版可以以额外的价格购买纯电,也可以谈得更低。

「新熵」在社交平台上,也发现很多零跑体验中心都在卖转让新车。而且一个零跑销售更直言不讳。“去年年底,新车获得许可证,制造商承诺享有第一个车主的权益”。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9月,就有网友发布了零跑C11有大量二手纯新车转让的销售消息。

零跑车迫使经销商销售欺诈,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从财务报告数据中也可以看出零跑是否虚假上牌以增加销量。

事实上,按照常规车厂的销售逻辑,每个店每个月都会出现个别业绩来完成业绩“提前上牌”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大规模的提前许可往往伴随着制造商提供实质性的补贴,因为如果这些许可车辆不能出售,那么经销商自己消化的可能性很大,这对经销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上市公司往往把这笔支出列为管理费和销售费。巧合的是,根据零经营财务报告,2022年上半年支出为3.99亿元,全年累计达到11.14亿元,远超2021年4.28亿元。只有零经营者知道额外的费用是否是经销商补贴。

如果零跑在a股上市,发生这样的丑闻,被关进去“小黑屋”调查是不可避免的。幸运的是,香港股市更喜欢自由市场的资本逻辑。然而,股价的稳定甚至小幅上涨不可避免地让人们怀疑,零跑真的很强大吗?

02保证股价,骗国补,大牛要跑?

如果延长时间周期,可以发现零跑的销量自去年9月以来一直在下降。当时是零跑港股上市的第一个月。上市后,销量暴跌,其他新势力的魏小理并不存在。这也导致当时大量媒体猜测,零跑有美化销售数据吸引投资者的嫌疑。

零跑车迫使经销商销售欺诈,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耐人寻味的是,之后的11、12月处于国家补贴退出的最后窗口期,零跑销量恢复环比增长。国家补贴退潮后,销量突然跌至冰点。2023年1月只卖出1139辆,相当于2022年高峰期的10%。

其实业内“虚出库”早就有先例了,但以前经销商主要是为了实现销售目标,拿厂家的回扣,有的是经销商的个人行为,有的背后可能没有厂家的影子。

在广泛关注零跑事件后,一些媒体报道说:据一些4S商店的负责人说,为了赶上去年年底“国补”最后一辆公交车,以亲戚朋友的名义挂牌的类似操作,不仅仅是零跑,其他品牌也没有被自己的经销商曝光。

如果这次爆料是真的,那么4916辆虚报车无疑是真的“骗补”怀疑。因为根据去年的国家补贴计划和零跑销售模式,估计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超过5000万元被冒领。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化销售数据还是修改财务数据,最终目的都是管理市值。

根据配售书,去年9月底零跑车上市时,引进了5名基石投资者,共4930万股,每股48港元,限售期为6个月,即今年3月底解禁。3月24日,零跑车股价徘徊在30港元左右,这意味着这些基石投资者损失了四分之一。

但3月27日以后,零跑股价开始年亏损51亿元“狂飙”,仅4个交易日就涨到了销售价格。虽然五大基石投资者主要是国有资产,降低了抛售压力,但国泰东方(牛散王孝安控制)和广发基金可能成为跑路的先锋,涉及1.24亿港元,约330万股。

零跑车迫使经销商销售欺诈,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香港证券公司的一些分析师直言不讳地表示,参考商汤科技、阿里健康、万物云等,零跑车大幅上涨,不排除部分投资者在解禁前准备出货。“今天炒高,明天跑?”事实上,从3月24日开始,零跑车的营业额就从正常的百万级飙升到了千万级,甚至超过了一亿级。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零跑车招股说明书,公司在上市前引进了红杉资本、上海电气、中国汽车、诺亚控股、CCB、光大银行合资企业、中金资本、私募股权老板葛卫东等8轮融资,了解红杉资本、中金资本的投资者是金融投资退出利润的目的。

虽然这些一级市场投资者目前都处于浮动盈利状态,但他们只能在今年9月退出,因为他们已经被禁止一年了。因此,在此之前,资本方稳定市值,等待解除禁令或主要目标。

压倒零跑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造车新势力,“黑马”其中,零跑车的现状不可避免地让人叹气。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零跑车共交付10509辆,同比下降51.3%。对此,官方解释称,由于车型迭代,2023款SOP(小规模量产)和生产线已经引入。

据了解,在3月初举行的新产品发布会上,零跑车正式发布了零跑C11增程版、2023款C11纯电、C01、T03四款车型。而且几款车型在减少型号的同时,也几乎全面降价。新款C01最高降价5.8万元。

零跑车迫使经销商销售欺诈,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不幸的是,零跑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飙升。3月份共交付了6172辆新车。虽然环比数据可观,但2月份销量太低,只有3198辆。相比之下,2022年3月,共交付了10059辆零跑车。也就是说,全面降价后,零跑销量同比不增反降。

一方面,它可能受到东风系统引发的行业降价浪潮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由于零跑的降价幅度,这在消费者眼中并不是很真诚。

与旧车型相比,零跑C11入门级车型优惠3万元。然而,真皮方向盘、蓝牙钥匙、手机无线充电、自动停车、疲劳驾驶提醒、碰撞预警、前雷达、外后视镜加热和LED日间行车灯几乎都是实用功能“阉割”。

看看新的T03,虽然入门级车型减少到不到6万元,但在很多方面,电池寿命只有200公里,采用鼓制动,但也缺乏语音识别、蓝牙电话、电子停车和车身稳定系统配置,甚至轮毂也由铝合金改为钢。虽然在同样的价格下,零运行T03仍然具有成本效益,但它使降价显得缺乏诚意。

这也可能与零跑的现状有关。自主研发的汽车制造模式使其成本居高不下。根据总销量估计,2022年零跑每辆车损失约4.59万元。虽然大华是安全行业的巨头,但随着烧钱的速度,无论资本有多强,总有一天会下降。

此外,渠道问题和经销商“反水”,它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1月,两位手机行业的大拿进入零跑,一位是前华为销售副总裁徐军,另一位是张伟力,曾任华为终端大中华区CMO。

零跑似乎想重现华为和问世界的模式,加快战术渠道布局,迎合终端消费者的节奏。但毕竟,汽车不是手机。作为一种大宗消费品,渠道的快速发展可能不会带来直接的效果。

2023年零跑计划达到800家门店,比2022年增长37%。快速开店没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店铺定位与产品定位的关系,要考虑成本和ROI,这也关系到经销商的利益。

目前零跑的开店模式是在一二线城市使用“直营 城市合作伙伴”建立品牌价值,确保用户体验,通过三线及以下城市“第三方销售渠道合作,选择维修网站认证上市”扩大覆盖范围,确保服务。

至于零跑的做法,一位渠道商说,“城市展厅可能不适合20万以下的零跑品牌,对消费者的增长并不明显,就像小米在高端购物中心开业一样,这是非常不和谐的。此外,这种模式的投资回报率很低,对投资也不友好。”

事实上,对于性价比突出的非高端品牌零跑来说,专注于二、三、四线城市的渠道会更有效。即使是二级市场和混合大众商店也可能有更多的出路。然而,这些市场主要由当地经销商主导。如果零跑不能很好地处理与经销商的关系,就很难产生化学反应。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马太效应已经逐渐显现。比亚迪和特斯拉凭借各自的优势和规模效应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零跑,在市场上“刷存在感”时间越来越少,甚至那些进入局的资本,能否等到安全解禁,都是未知数。

原创文章,作者:新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20117338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