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越来越受到行业和资本的关注。根据天眼APP数据,去年新注册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超过4万家。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同比增长937万辆.4%,呈现出持续的爆炸性增长趋势。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也推动了其衍生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
近日,宁德时代宣布,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在广东佛山投资238亿元,建设综合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涵盖废电池材料回收50万吨、三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负回收石墨制造等项目。
此外,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巨头和众多中小企业也加大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
图源:风口财经
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蓬勃发展下,基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观察和分析,速车酷研究所也注意到了一些隐忧。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大规模生产。早期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场景是出租车、在线叫车等,使用频率较高,根据动力电池5-根据8年的寿命计算,2019年市场上应出现第一批退役动力电池,最迟在2022年,应达到退役年限。
但实际情况是,2021年中国锂电池理论回收量达到59.7万吨,实际回收量为23万吨.6万吨,实际回收占38万吨.5%。预计2022年中国锂电池理论回收量将达到75万吨,实际回收量将达到28万吨.5万吨,实际回收占38万吨%左右。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预测的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尚未出现。中国电池工业研究所所长吴辉表示,理论上,动力电池将在最快的五年内被淘汰。但事实上,当时出售的一些动力电池可能不会“运行”,一些早期示范项目可能会被搁置。
图源:pexels
目前,业内人士和行业企业都认为动力电池退役潮“虽然迟到”,甚至很多人认为退役潮可能会在2025年到来。毕竟,根据高等工业研究所的说法(GGII)预计到2025年,中国退役电力电池将达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电池将达到96万吨。根据各类电池的单吨回收收入,相应的市场空间远远超过1000亿元。
此外,随着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似乎处于“风口浪尖”。然而,只有一股东风被称为“退休潮”,才能促进市场的“成熟”发展。
当市场“不成熟”时,自然缺乏相应的技术。
动力电池-主要指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指新能源汽车废锂动力电池的多层次合理利用。目前,动力电池的回收方法主要包括梯队利用和拆卸回收。
梯级利用属于轻度报废,是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剩余容量高、满足整体使用需求的退役动力电池适当修复、统一标准,放入储能、信号塔、低速车等低要求电池领域。
图源:pexels
由于电池使用存在隐患、技术壁垒高、行业利润低等问题,梯队利用仍处于小规模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拆卸回收是将报废的动力电池集中回收,通过工艺技术回收镍、钴、锰、铜、铝、锂等金属,然后回收这些材料,制造动力电池组,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
当电池剩余容量下降到初始容量的40时%下面,大部分将进入拆卸和回收阶段。然而,目前电力电池回收仍存在拆卸困难的问题,各种电池结构增加了拆卸和回收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大规模、智能拆卸的难度和成本也急剧上升。
图源:pexels
更不用说拆解回收涉及的能耗大、金属回收率低、环保性差等问题了。
总的来说,在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方面,由于“退休潮”尚未到来,行业技术储备相对匮乏,目前还没有最佳解决方案。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回收系统,甚至整个行业和企业都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以目前的龙头企业格林美为例。作为中国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格林美早在2010年成功上市后,就开始加快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2012年12月,格林美收购凯利克股权,完善钴产品线,将废电池和废电池材料开放到新能源电池材料制造的循环产业链,正式进入动力电池前驱业务。
图源:pexels
2016年,格林美与三星、ATL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打造“电池回收-材料再造-电池组再造-汽车再装备”的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2021年底,格林美在中国建成了16个循环产业园,覆盖了11个省、直辖市。
截至2022年上半年,在新能源业务已成为格林美主要收入来源的前提下,格林美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于202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05.22亿元,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57亿元,仅占总收入的27亿元.4%。
而且从数据来看,格林美的回收产能利用率并不高。2021年,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能力为21.5万吨/年实际回收量仅达8407.46吨。
2022年,其回收量大幅上升至2万吨以上。与25万吨的拆解能力相比,产能利用率仍然只有8吨%左右。邦普循环、天奇股份等其他龙头玩家也类似。追逐的本质是,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回收标准,回收渠道也不完善。
图源:pexels
从萌芽到成熟,每个行业都需要一个逐步标准化和增长的过程。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本的涌入、回收体系的建立和监管政策的收紧,电池回收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渠道即将到来。
今天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就像“早产儿”。由于未来可预见,资本和企业竞相涌入,但也因为“不成熟”而存在各种弊端。
事实上,对于电力电池回收行业来说,首要任务是解决技术和回收系统的问题,然后等待“退休潮”的东风。随着电力交换模式和终身保修的逐步推进,电力电池回收预计将形成闭环。一旦形成闭环,电力电池回收行业的风口将进入“成熟期”,成为真正的“热点”,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企业青睐。
原创文章,作者:速途车酷研究院,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25135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