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补贴退出、川渝限电、缺芯持续、比亚迪崛起、日本三强危机.

导语

Introduction

强大的企业总是有能力在危机中逆势增长。

作者范舒琪

李思佳

编辑朱锦斌

早在2019年,网上就流行着这样一句话: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糟糕的一年,但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没想到这句话变成了预言。

2022年依然是神奇而艰难的一年,这一年很多人最常听到的字眼大概就是不确定性。

的确,今年汽车行业发生了很多事情:国家补贴退出、川渝限电、缺芯持续、比亚迪崛起、日本三强危机……

然而,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正确的,乐观主义者往往是成功的。危险和机器是一对辩证概念。强大的企业总是有能力在危机中逆势而上,重新审视行业重大事件可能有助于每个人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在新形势中找到新的机遇。

黑天鹅事件掀起了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浪潮

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没办法,谁让2022年行业黑天鹅事件太多!

2022年上半年,上海封控近两个月。

众所周知,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核心汽车零部件企业密集的地方,上海是国内外零部件巨头占据的地方。因此,上海的控制不仅受到上海当地汽车公司的抱怨,而且几乎所有国内汽车圈都受到断裂供应链的折磨。

这是疫情导致供应链危机的典型例子。国内供应链和国外供应链也是如此。随着全球疫情的恶化,国外断供的风险逐渐明显。不稳定、价格持续上涨的供应链无疑是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另一只黑天鹅是锂价上涨。据上海钢铁联合会统计,自2020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超过4万元/吨至50万元/吨,碳酸锂价格上涨势头仍在继续。

碳酸锂约占动力电池制造成本的40%,而动力电池约占整车成本的一半。锂价格的飙升必然导致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上涨。

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缺芯。自2020年以来,在疫情、产能、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芯片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据预测,到2023年,缺芯仍将是悬挂在新能源汽车前面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川渝限电新能源汽车市场降温

2022年夏天的高温使一向湿润的川渝地区也缺水,前水力发电大省不得不发布限电令。

限电令一出,不仅是高温下的普通人,也是汽车相关企业。为了保障民生用电,这些企业不得不停止工作,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度也有所下降。

长安汽车;

四川一汽丰田汽车生产基地;

四川一汽-大众生产基地;

四川工厂宁德时代;

……

川渝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城镇,也是六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群之一。企业停车将减缓零部件、芯片和汽车制造商的生产进度,延长汽车交付周期。以重庆当地汽车公司长安汽车为例,限电令发布之日是深蓝色SL03上市后不久,面临第一批新车交付关口,此时被迫停工无疑会给长安造成巨大损失。

国家补贴退出、川渝限电、缺芯持续、比亚迪崛起、日本三强危机.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用户的生活也很艰难。受限电影响,特斯拉、小鹏、威来等多家新能源充电站停止运营,部分自营充电设施和服务暂停。

在此期间,补能成为新能源车主最大的痛点,半夜排队等充电案例屡见不鲜。

马斯克收购推特

马斯克这个名字在汽车行业有自己的流量。

2022年10月27日,马斯克以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推特一度成为全球媒体最关注的新闻。

然后,这个话题之王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操作为全球媒体贡献了一波新闻素材。

进入推特后,马斯克进行了激烈的改革,解散了董事会,解雇了高管,大规模裁员,取消了家庭办公室……

这波新闻余热依然存在,马斯克自带话题的体质再次显露出来。

我会在这里工作和睡觉,直到推特被改造。马斯克睡在特推特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这一次,特斯拉的投资者坐不住了。

许多投资者担心马斯克未来的工作重心会在推特上,所以投资信心不足,特斯拉股价下跌了一半,马斯克也跌界首富的宝座。

最近,马斯克将卸任特斯拉CEO,接班人或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

关于马斯克,虎嗅有一个相当中肯的评论:没有人真正知道他在想什么,他的策略是什么。他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

国家补贴年底退出,购置税优惠将延长至明年

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国家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将于年底正式退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国家已为新能源汽车提供1486.59亿补贴,共有313.21万辆新能源汽车获得补贴。

在政策暖风的吹拂下,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从2009年的259辆增长到2021年的298.9万辆;2022年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625.3万辆和606.7万辆,均同比增长1倍,市场份额达到25%。

如今,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初步具备走出温室、抗击社会毒打的能力。是时候撤出伞了。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不依赖补贴的新能源车型占50%以上,补贴仅占新能源汽车企业收入的5%~15%。

这样,国家补贴的退出无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迭代升级。然而,政府的看不见的手不敢一下子完全放松对行业的监管。原定于2022年底到期的购置税折扣今年仍在。

这是国家自2014年首次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以来第三次继续实施。预计今年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仍将刺激大量的市场需求。

自主品牌份额首次突破50%,

比亚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去年9月,自主品牌迎来了亮点。

据乘联统计,9月份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达到50.4%,同比增长2.6%,这是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首次突破50%。

虽然4月份,自主汽车品牌批发份额也超过50%。但鉴于当时上海和长春两大汽车重镇受疫情影响,多家龙头合资汽车企业产销大幅下滑,自主品牌难免会有胜之感。因此,9月份自主营业份额首次突破50%。

自主品牌份额的上升离不开一批生力军,其中比亚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月份,比亚迪月销量首次突破10万,创历史新高;3月份,比亚迪停产燃油车,全面拥抱新能源。此后,比亚迪的销量继续上升。

11月,比亚迪销售新能源汽车230427辆。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在2022年的销量已经达到162.83万辆,年销量已经提前完成。KPI。

国家补贴退出、川渝限电、缺芯持续、比亚迪崛起、日本三强危机.

就在昨晚,比亚迪宣布了2022年的总销量,186万辆,一汽-大众的年度销量可能会落后于比亚迪。

新势力淘汰潮袭来,自游家、恒驰等出局

去年12月7日,大乘汽车公告标志着李一男造车梦破灭,至少没有实质性逆转。

就在公告发布前几天,自游家被曝原地解散。

大多数人猜测,问题是生产资质,因为自游客的OEM合作伙伴大乘汽车的新能源生产资质已经停止。

上市新闻发布会才召开两个月,这么快就凉了难免让人感叹,李一男的自游家也因此被称为最惨的新势力。

事实上,近年来,许多新力量在越来越激烈的新能源战场上失败了。自我旅行者不是唯一的失败者,恒大也是典型的。

躺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恒大试图走造车之路路上起死回生。不幸的是,恒驰5交付后得到了不好的评论。跨境老板徐认为造车太简单了。

此外,威马试图借壳上市,预计今年也将消亡。

看到新能源赛道越来越拥挤,今年的淘汰潮只会更加汹涌。石建华说:一哄而上,搞新能源车的最终会被淘汰。可见造车要多理性思考,少盲目从众。

迪斯被动卸任公众CEO

去年6月8日,大众狼堡总部发生地震:迪斯将不再担任大众品牌CEO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一职·接替布鲁姆。

国家补贴退出、川渝限电、缺芯持续、比亚迪崛起、日本三强危机.

迪斯被动卸任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迪斯未能承担引领公众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据彭博社报道,软件开发的严重缓慢使得保时捷、宾利和奥迪的几款新车型陷入困境ID一系列电动车型也因为软件bug推迟上市,后来虽然成功上市,但很多用户因为黑屏等软件故障而批评。

然而,大众数字化进程缓慢,这是欧洲社会环境、大众集团体系等因素叠加的结果,但迪斯最终独自承担了苦果,这让他感到有点委屈。

第二,对许多公众来说,迪斯本是一个局外人,但这个局外人仍然是一个激进的改革学校,是扁平化管理理念的粉丝,许多人的蛋糕在改革过程中被移动。

偏偏大众是一家家族企业,监事会手握大权,这一切都注定了迪斯与大众这家巨无霸公司之间的博弈。

众所周知,迪斯已经下台了。

最后,不得不说,迪斯改革确实失去了激进,但公众僵化的机制和派系斗争造成的内耗也将成为公众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汽车公司占领俄罗斯

俄乌冲突爆发后,外国汽车公司撤离了俄罗斯的是非之地。与此同时,由于俄罗斯当地供应链水平低,外国封锁,俄罗斯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生产变得困难。

俄罗斯汽车市场一度陷入真空。

中国汽车有机会。据统计,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1月的9.6%上升到11月的31.3%。

中国汽车公司对俄罗斯的占领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也体现在中国汽车品牌与俄罗斯汽车品牌的关系上。

早在2022年5月,就有消息称,中国江淮汽车将帮助俄罗斯重振苏联时代Moskvich(莫斯科人)品牌,虽然直到现在双方都保持沉默,但莫斯科人汽车新推出的一款车型却能说明问题。

在外观上,最新的莫斯科汽车与苏联时代的经典车型完全不同,但与江淮相比 JS莫斯科人与江淮的关系几乎完全一样。

说了这么多,与其说中国车企占领了俄罗斯,不如说中俄车企携手共赢。

毕竟,对中国来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获得了更多的红利;对俄罗斯来说,中国汽车公司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真空状态,帮助俄罗斯汽车市场逐步复苏。

广汽菲克退出中国

损失超过10亿,广汽菲克终于在10月1日宣布破产,以后想买Jeep只有进口。

回顾广汽菲克的经营之旅,2015年,广汽菲克Jeep品牌本土化,次年达到峰值,年销量高达18万台。

然而,它的荣耀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自主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包括广汽菲克在内的许多合资品牌被迫走到了尽头。

2021年,Jeep到2022年,年销量只有2万台左右,Jeep月产销量多次只有一辆,有的月甚至零产销,说明广汽菲克离退场不远了。

如果只有外患,也许广汽菲克不会这么早消亡,但也有内忧——两大股东之间长期存在股比之争,内忧外患齐心协力,广汽菲克终于穷了。

乘联秘书长崔东树曾对广汽菲克发表评论:……菲克集团竞争力不够,在Jeep此前,广汽菲克的汽车产品、菲亚特品牌和克莱斯勒品牌已退出中国市场。再加上管理体系的问题,广汽菲克目前面临着困境。

广汽菲克的破产无疑是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的教训。它告诉企业,只有提高竞争力,减少团队内耗,才能长期生存。

自主品牌突破海天花板

1957年约旦订购57年约旦订购3辆解放车CA10起,但长期以来,自主品牌往往以廉价车的形象出现在海外用户的视野中,长期未能突破百万辆的天花板。

然而,2021年,自主品牌出海迎来了转折点——整车出口约201.5万辆,实现了翻倍的增长。

200万辆只是起点,不是终点。2022年,自主品牌重新开始,在海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1月至11月,中国汽车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说:这一数字已超过德国,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总数有望超过300万辆。

国家补贴退出、川渝限电、缺芯持续、比亚迪崛起、日本三强危机.

新能源汽车是出海突破的大功臣。

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前,也就是2021年之前的十几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一直徘徊在百万辆,中国汽车出口市场主要是中亚、南美等国。

由于国家换道超车战略,自主品牌逐渐进入发达国家市场。2021年,中国向欧洲销售新车18.9万辆,同比增长114%。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仍然无法与燃油汽车相媲美,但我们应该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趋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还需要指出的是,独立品牌出海不仅仅是销售汽车,他们更注重系统进入海外市场,如上汽、比亚迪、威莱等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建立海外运营、销售、研发分支,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中国独立品牌可以提供更明亮的海外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1/03193395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