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池的需求只会增加。除了自己的大量采矿外,一些电池厂还与采矿公司开始了新的业务。例如,昨天,一家新的锂公司成立了。
天眼查显示,湖南浩阳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阳锂业)于11月16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股东包括亿威锂能、瑞福锂业、紫金锂业,持股比例分别为26%、40%和34%。
业务范围包括:基础化工原料制造、电池制造与销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电子专用材料研发与销售、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金属材料销售、非金属废料及碎屑处理、可再生资源回收等。
浩阳锂业凭借股东双方的产品技术优势,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电池原材料与制造业信息不平等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内部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持续的抢锂热潮下,这显然是一个独特的阴谋。
谁赚盆满钵满??
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关于汽车公司为电池厂工作的言论似乎越来越激烈。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首次发表类似言论。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指出,动力电池价格不断上涨,自行车成本超过40%,小型汽车公司甚至高达50%。这严重影响了产品效益目标的实现,极大地干扰了企业成本。整个汽车制造商都很痛苦。
据上海钢铁联合会介绍,11月16日,电池级碳酸锂单价最高为59.5万元/吨。2021年初,电池级碳酸锂单价仅5万元/吨左右,不到两年涨幅超过10倍。
对此,朱华荣表示,动力电池价格上涨导致长安不同车型自行车成本上涨0.5万至3.5万元左右,需要汽车公司自行研究消化。刚刚发布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的蔚来肯定也有同感。
上季度,蔚来自行车毛利率为16.4%,较前两季度持续下降18.1%和16.7%。蔚来给出的原因是自行车电池的成本增加了。李斌还表示,如果电池价格回归理性,公司毛利率有望保持在20%~25%。
值得一提的是,威莱在发布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时,将毛利率下降的原因归因于芯片、电池等上游部件的价格上涨。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回到正常水平,与普通芯片传感器不同,在安装前无法交付。总的来说,它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芯片。
事实上,即使是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也是农民工。
今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营业收入486.78亿元,同比增长154%,日收入近5亿元。但净利润14.93亿元,同比下降23.6%;扣除非净利润9.77亿元,年减少40%以上。到3月底,宁德时代开始动态调整部分电池产品的价格。
其他电池制造商的情况基本相同。从2019年到2022年第一季度,亿威锂的收入规模持续上升,但毛利率持续下降,从29.72%下降到13.75%。增收不增利的罪魁祸首主要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然而,随着动力电池供应商相继调整电池价格,整车厂的压力翻了一番。
相比之下,锂矿业公司已经交出了红色的业绩单。包括藏格矿业和赣峰锂业在内,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了好几倍,而天齐锂业甚至增长了40多倍。从电池原材料、制造到整车下游,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不同迫使相关企业寻求解决方案。
阳谋联手抢市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自主研发电池无疑是出路之一。例如,比亚迪在中国的电池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从长城孵化的蜂巢能源现在在行业中排名第二。
此外,上个月,李斌亲自负责的威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也是威来电池研发的最新进展。同月,广汽埃安宣布成立威来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能源生态产业链闭环布局。
然而,这仍然不能避免上游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作为一名成本管理大师,马斯克提供了最简单和粗糙的解决方案。除了在全球范围内清扫货物外,特斯拉还决定亲自购买锂矿。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证实特斯拉正在德州建造锂冶炼厂。
马斯克此前在推特上表示,锂价高得离谱,特斯拉很可能会亲自参与开采和提炼。事实上,特斯拉也这么做了。
从电池供应商的角度来看,除了花很多钱购买锂矿石外,与矿业公司合作也是一个好主意。去年,国轩高科技和宜春矿业计划投资1亿元成立合资企业。当时,国轩高科技表示,与宜春矿业建立合资企业,有利于稳定国轩高科技原材料供应,降低采购成本。
这一次,益威锂能、瑞福锂业、紫金锂业共同成立了浩阳锂业,计划分期投资建设年产9万吨的锂盐项目,是电池厂和矿业公司的双赢局面。特别是对于矿业公司,盖世汽车研究所认为,积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首先,矿山开发周期往往很长,从原材料探索、设备采购、细化到客户交付,需要大量资本投资,获得稳定的客户支持资源,降低开发投资风险,与电池厂合资企业可以满足这一点;其次,矿业公司可以通过与电池厂的合作,了解电池材料到电池支持再到电池回收,帮助自己找到新的业务突破,例如,电池材料回收;第三,它被称为头部放大效应。目前,上游原材料矿业企业的产品财务属性越来越强,与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也可以提高其资产估值。
随着锂资源布局的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信息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也将推动碳酸价格回归理性。这种持续的抢劫锂潮也有一天会降温和结束。
原创文章,作者:盖世汽车 徐珊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18171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