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技观察】不愿意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美市场一路飙升,欧美相继施加压力。
2月24日,美国制造业倡导组织表示,美国政府应该阻止从墨西哥进口低成本的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并警告说,这可能威胁到美国汽车公司的生存能力。
在欧盟发表声明后,美国立即采取了行动。据路透社报道,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冯德莱恩说,国际市场充斥着中国电动汽车,而且价格非常便宜。原因是“巨额补贴”。她指责中国“人为扭曲市场”,所以要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
欧美差距加大
事实上,中国汽车公司对欧洲的焦虑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早在2023年上半年,欧盟官员就不断发布信号,考虑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在此之前,欧盟内部一直充斥着“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的说法。
在欧盟频繁出售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国家出口快速增长的现状。当行业重点集中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中国汽车公司时“反客为主”或者让欧盟逐渐下定决心筑起围墙,以应对新能源汽车时代逐渐落后的焦虑。
自2023年以来,以吉利、威来、哪吒为代表的许多中国汽车公司明确表示,他们将加快欧洲市场布局,收购欧洲汽车品牌,在欧洲建厂,向欧洲市场出口汽车…中国汽车公司已经形成了围剿欧洲市场的趋势。
然而,面对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欧洲和美国也在加速,旨在捍卫新能源汽车的江湖地位。事实上,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增长。
不仅如此,欧美市场还在针对中国汽车企业设置障碍,阻碍中国汽车行业的狂奔。为什么会这样?
欧洲50%的新能源汽车来自中国
据行业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中国出口汽车44.3万辆,同比增长47.4%,持续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表现有很大的帮助。
据Canalys统计,欧洲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6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超过20%。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公司已经分得一杯羹。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其中49%销往欧洲市场。2023年,这一数据注定会快速增长。
除了市场接受度的优势外,欧盟理事会批准的禁止燃料汽车的时间表已经正式生效。自2035年以来,欧盟将禁止销售非零碳排放的新燃料汽车。在政策的推动下,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
据分析,2023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超过400万辆,巨大的市场机遇注定是中国汽车公司不可或缺的。
自2023年以来,吉利领克品牌明确提出继续深化欧洲市场,树立中国独立品牌的高端形象;极氪品牌发布了欧洲战略,将以优秀的产品、直销模式和一站式服务开拓欧洲市场,努力成为2030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品牌;威莱车型已在德国销售,未来将在欧洲市场推出另外两个品牌…
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市场不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争夺增量的沃土,也是一个挑战。
例如,在市场方面,欧洲毕竟是许多老汽车巨头的发源地,在汽车技术、品牌影响力、消费者忠诚度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实力。中国汽车公司要真正取代它并不容易。
当然,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市场挑战,中国汽车公司不会害怕,一切都给时间,我们害怕场外因素的干扰。
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寻找话语权
这段时间,欧美国阻碍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着陆”新闻或措施不断。例如,最近,市场盛传美国正在考虑限制中国智能汽车及相关部件的进口,而不是关税。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欧美汽车公司都不愿意看到中国汽车公司,尤其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变得更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盟经常想阻碍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在欧洲的发展。
好消息是,虽然在过去的内燃机时代,由于技术落后,中国汽车不得不以欧洲和美国为标准,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显然有更多的优势,欧洲和美国的手段并没有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运营。
近十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和欧洲市场出口的增长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坏消息是,即便如此,欧洲和美国也不希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够主导全球市场,建立行业标准。新能源汽车市场作为未来全球汽车行业唯一的焦点,代表着未来。谁能率先抓住市场优势,谁就能控制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声音。
因此,欧盟开始在政策和准入制度上对中国汽车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继续进行所谓的调查。其本质是为中国汽车公司设定门槛,阻碍中国汽车公司的进入。
欧盟的手段不止这些。据外国媒体报道,最近,欧洲汽车制造商不断挤压供应商,以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优势。
可以看出,欧盟在市场竞争和政策方面对中国汽车企业采取了频繁的行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遏制措施等待中国汽车企业。
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我们希望中国汽车公司有足够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中国新能源汽车,星星之火,正在欧洲燎原。
(图片来源:pixabay)
原创文章,作者:蓝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3/0523149633.html